方伯谦死的到底冤不冤? 清朝甲午战争谜团

Posted 清朝 方伯谦

篇首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方伯谦死的到底冤不冤? 清朝甲午战争谜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方伯谦死的到底冤不冤? 清朝甲午战争谜团

2、方伯谦被杀到底冤不冤? 方伯谦的评价

方伯谦死的到底冤不冤? 清朝甲午战争谜团

甲午战争中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很多至今在史学界仍无定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方伯谦。正史记载,“济远”号管带方伯谦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黄海海战中,方伯谦谎报军舰多处损坏,率舰逃走,由于逃跑仓促,还撞到了已经搁浅的“扬威”号战舰。李鸿章一怒之下上奏朝廷,方伯谦被斩首,死时仅有41岁。然而,对这样一位“逃兵”,在他死后,却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说法,包括方氏后裔在内认为,方伯谦作战勇猛,率舰退出战斗仅是出于战术考虑,他只是李鸿章、丁汝昌为推脱失败而找的替罪羊。

至少从履历上看,方伯谦是个标准的海军高尖端人才,绝不是什么酒囊饭袋。方伯谦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父亲是个私塾先生。方伯谦自幼好学,15岁时便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成为这个中国近代海军人才摇篮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后,方伯谦进入海军,从基层干起,随舰巡行沿海各处。光绪二年(1876),方伯谦被选为留学生,进入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四年。归国后历任“镇西”、“镇北”炮船、“威远”练船管带。1885年,调管“济远”号。一路高升为北洋水师的骨干战将,方伯谦靠的毕竟是实力。早在英国留学期间,方伯谦就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据驻英公使郭嵩焘回忆,那批留学生中,平时最爱侃侃而谈的,除了后来成为翻译家的严复,就是方伯谦。外国教员也评价方伯谦是“水师中聪明谙练之员”。除了学习能力,方伯谦的实战经验也很丰富。朝鲜“甲申政变”后,丁汝昌率舰队赴朝,方伯谦指挥威远号随行,在这场事关清国荣誉的事件中立下功劳,李鸿章奏请为其邀功,方伯谦也随即成为新购巡洋舰“济远”号管带。

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后,丁汝昌派“济远”、“超勇”二舰护送叶志超、聂士成军赴牙山,以“济远”方伯谦为队长。后来证明,东学党起义成为甲午战争导火索,牙山战役亦成为甲午第一站,将运送兵员的重任交于方伯谦,足见对其的重视。事实上,刚一到朝鲜,方伯谦便已预料到这场战争的严峻性,他立即给李鸿章上书,提出聚舰迎战,添置快舰等建议。但战事风云变幻,书信刚刚送上,战争便一触即发。但历史是残酷的,虽然学历和履历无可厚非,方伯谦在甲午海战中的不堪表现,却彻底把他葬送。然而,时过境迁,谁都没亲身经历过当年那场海战,方伯谦表现如何,只能通过史料去了解,真真假假,多半只能揣测。我们只知道,把方伯谦的脖子推到刀刃上的是李鸿章的一封奏折:“查十九丑刻,济远先回旅,据称船头轰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情有可疑。兹据丁汝昌查明,致远击沉后,该管驾方伯谦即先逃走,实属临阵退缩,应请旨将该副将即行正法,以肃军纪。”这封奏折一上,方伯谦第二天就被砍了脑袋。

李鸿章的奏折既是处决状,也是正史的盖棺定论,一言既出,方伯谦立即成了人人唾骂的“逃兵”。然而,方伯谦究竟如何“临阵退缩”,北洋水师并没有拿出详细的调查报告,方伯谦之死亦不是“法办”,只是“圣意”。这就为日后方伯谦的“翻案”提供了空间。据说,方伯谦在旅顺黄金山被杀后,其夫人在北洋水师闽籍官兵及眷属的协助下,穿了一件绣有一百个“冤”字的长袍,千里迢迢赴京告御状,口口声声称其夫是被“冤杀”。事实上,方家投身海军的不仅方伯谦一人,据统计,方氏家族三代先后有10人服役于中国近代海军,且多有成就,堪称“海军世家”。方伯谦之死无疑让这个“海军世家”蒙羞,因此家族后世无人认可方伯谦是逃兵的定论。

方伯谦无罪的三个“证据”

那么,方伯谦无罪的证据呢?“济远”号的作战记录已经彻底被丁汝昌推翻,只能寻找旁证。第一个证据是一件“血衣”。据说方伯谦夫人上京喊冤时手里一直攥着一件血衣,这件血衣是“济远”号大副沈寿昌的脑浆鲜血所染,当时,方伯谦就站在他身边,亲眼目睹了手下的惨死。衣服都被血染红了,方伯谦还能是怯场的逃兵吗?这件证物百年间被方伯谦后人反复提及,以证方伯谦的勇武。第二个证据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上海刊印的《冤海述闻》一书,作者署名“冤海述闻客”。该书陈述了甲午海战中的大量“内情”,其中多处提到方伯谦,为其冤死鸣不平。比如,书中写道:“嗟乎!济远船回时,不察情形,不经审讯,强加罪名,置之死地。独不思济远受伤大小七十余处,炮械坏不堪用,阵亡者七人、伤者十三人,皆有案可稽耶?且各船得回旅顺者,其阵亡受伤尚不及济远之多,济远非逃,不辩自明。况当超勇、扬威焚,致远、经远犹在阵攻击,众目共睹,而督船为全军平日所属,既无号令,又去其旗,牵动大局,果谁致之?”

第三个证据1981年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的《卢氏甲午前后杂记》,该书作者系黄海海战亲历者卢毓英。该书也提到“济远”作战勇猛一事,“致远既覆,超、扬既火,广甲尤胆落,急返棹而逃。……济远当敌之冲,迎击既久,炮多炸裂倾倒,无以应敌,于是亦逃。三样证据最终都指向一个观点,方伯谦之死无关战争,其率舰撤离是战术考虑,完全无可厚非,但当时北洋水师在战场上连受重创,李鸿章、丁汝昌为转移注意力,拿了方伯谦做替罪羊,颇有点曹操杀粮官王垕的意思。质疑:“方伯谦无罪论”恐为杜撰但对于方伯谦无罪的这些证据,史学界褒贬不一。首先,“血衣”之证很难说明什么问题。一些史学者认为,不屑说是否存在这件“血衣”,即使存在,其情虽动人,却很难说明什么问题。衣服上的血也不是方伯谦的,只能证明大副沈寿昌死得壮烈。也许,方伯谦正是亲眼见到战友死的如此骇人,才魂飞魄散,撤退保命。

其次,《冤海述闻》虽然字字掷地有声,但却很难作为标准史料参照。“冤海述闻客”的身份无法确定,有人凭借其描述内容的身临其境猜测,该书作者必是方伯谦的贴身随从,所以可信度很高。但也不排除是有人委托写手,根据当时北洋海军的舰航海日志等资料或讲述的故事,再收集一些当时报刊报道和官方文书(邸报等)捏合而成。且书中多处说法也不能尽信,比如书中提到战舰撤退的原因是“炮械全坏,无可应战”。但根据战后统计,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靖远”、“来远”等舰中弹皆超过百发,“济远”的中弹数却只有区区15发。有论者据此质疑:“来远”中弹225发,尚能够坚持战斗到底,“济远”为何不能呢?最后,《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的作者卢毓英虽然亲历了黄海海战,但他当时的工作场地主要在舱内,根本没有机会观测到战场上的真实情景,且其所言大部分都引自《冤海述闻》,真实性尚且存疑。因为史料无法统一,多数史学者仍然认为,对方伯谦的评价目前还是“维持原判”较好,至于其是否在海战中真的恪尽职守,甚至勇猛无畏,只能等待更多研究成果和史证出来,才能下定论。

方伯谦被杀到底冤不冤? 方伯谦的评价

方伯谦此人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方伯谦,字益堂,为福建侯官人,出生于公元1852年,去世于公元1894年。福建自幼聪慧,六岁进私塾读书,进步颇快。长大后考入福州船政学堂,进入学堂里学习驾驶技术。后来学堂选派学生,远赴国外留学考察,希望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方伯谦也在此之列。

方伯谦留学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期间,表现也非常不错,经常获得外国老师的赞扬,先后在英国海军”恩延甫“舰和”士班登“舰上实习,具备优良的操作技术。公元1880年,方伯谦期满回国,在海军中服役。

虽然不知道他服役的具体情况,但想来应该是表现不错的,因为李鸿章多次擢升他。所以首先说的是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的技术是过关合格的。

方伯谦实际上在历史上所占据的位置并不重,因为他官位既不高,也没有做出什么伟大贡献,更没有向丁汝昌此类人,留下了不朽清名。看历史上留下的资料,也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照理来说,方伯谦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历史书上留下一两句,此后便默默无名的。可事情并不是这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场以他为主的平冤热潮。

历史上,无论是学者还是史学家对于方伯谦此人,给的评价都是一个胆怯逃战之人。可是在方伯谦的家乡福建,掀起的平冤运动,却打着方伯谦此人是民族英雄,拥有不屈的民族气节。而在这场平冤运动中,方伯谦的后人是主要战力。那么方伯谦此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在战斗中,胆怯退战,导致整个舰队一败到底的罪人。还是如他的家人所说,他的死是冤枉,他是一个民族英雄呢?

看各方面的言论,方伯谦此人争议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一、方伯谦在参加丰岛海战中,到底是战中逃跑,还是诈降以引诱敌人?

二、方伯谦所率的”济远“号,到底有没有力战到底,甚至还击中”吉野“号,将其造成重伤,甚至造成了日本军官的死亡。

三、在黄海海中他是临阵脱逃,还是真的所有火炮均已损坏,无法继续作战?

首先我们来看丰岛海战时,方伯谦所写航海日记。

上午四点起锚,同广乙开行。依山而行,方向不定。 上午五点半,看见远处有烟。

”上午七点,见倭船三艘前来。七点一刻站炮位,预备御敌。上午七点四十三分半,倭督船放一空炮。广乙即自行驶去。上午七点四十五分,倭三船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战到十点,彼此停战。十点一刻,见操江前来,即旗告我船与倭开战,令其回去,操江见旗即刻转向,敌船一见操江,行缓故不及追赶也。十一点,见倭督船又来追赶。十二点赶到,在我船之左。我船后台开四炮,皆中其要处,并击毙倭提(提督)并官数十人。彼知难以抵敌,故挂我龙旗而奔。我船舵机已坏,故亦不追赶,定向回威。“

依据方伯谦的航海日记,看起来方伯谦的确是一个坚决与敌军作战的义士。但事实好似并不像他写的那样。在他人所记的日记中,对于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的所作所为,却与方伯谦所写相背。

英国运兵商船高升号船长,以及北洋水师洋员翰纳根等人则是这样说:”九点钟,我们看到最前面一只船,挂有日本旗,上面还有一面白旗招展。该船很快向我们开过来,经过我们时,它把旗降下一次,然后又升上去,以示敬意。“,”掠过一只军舰,它悬挂着日本海军旗,上面再有一面白旗,这就是中国军舰‘济远’号。“

被俘的操江号洋员丹麦人米伦斯记:”二十三日早九点,见高升号轮船被日本大铁甲三号拦住,该船距离操江号约3英里。操江管带即行转舵驶回,向西约行一点钟之久,见济远兵船突由一岛之后傍岸驶出而行,与一日本兵船开炮互击……至上午十一点三十分时,该船驶近操江,突改向西偏北二度由操江船头驶过,想离约半英里。济远悬挂白旗,白旗之下是日本军旗,舱面水手奔走仓皇……济远兵船原可帮助操江,乃并不相助,亦未悬旗通知。“

这些都是洋员所记,他们应该算是站在客观立场上记述。而这么几人都说看见方伯谦悬挂白旗和日本国旗逃跑,那么这件事情是可信的。对于方伯谦的后人所说,他当时之所以会挂这两面旗是为了诈降。若是他最后没有逃回国,而是又再次反击,这一说法才成立。但事实上是,他的确是逃回国了。

至于在黄海海战中,方伯谦率济远号再次犯此类错误。在列成舰队,迎接敌人之时,因为他一个人的逃跑,导致整个舰队的溃不成军,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将他千刀万剐都是他该得的,所以小编私以为李鸿章将其诛杀斩首的决定是正确的做法。方伯谦此人,死的并不冤枉。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方伯谦死的到底冤不冤

甲午战争中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很多至今在史学界仍无定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方伯谦。正史记载,“济远”号管带方伯谦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黄海海战中,方伯谦谎报军舰多处损坏,率舰逃走,由于逃跑仓促,还撞到了

方伯谦的评价 方伯谦被杀到底冤不冤?

  方伯谦此人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方伯谦,字益堂,为福建侯官人,出生于公元1852年,去世于公元1894年。福建自幼聪慧,六岁进私塾读书,进步颇快。长大

方伯谦被杀到底冤不冤? 方伯谦的评价

方伯谦此人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方伯谦,字益堂,为福建侯官人,出生于公元1852年,去世于公元1894年。福建自幼聪慧,六岁进私塾读书,进步颇快。长大后考

方伯谦被杀到底冤不冤? 方伯谦的评价

方伯谦此人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方伯谦,字益堂,为福建侯官人,出生于公元1852年,去世于公元1894年。福建自幼聪慧,六岁进私塾读书,进步颇快。长大后考

历史人物 方伯谦的评价 方伯谦被杀到底冤不冤

  方伯谦此人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方伯谦,字益堂,为福建侯官人,出生于公元1852年,去世于公元1894年。福建自幼聪慧,六岁进私塾读书,进步颇快。长大

被冤枉的方伯谦? 甲午战争之谜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爆发了著名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中国舰队比日本强大太多,然而为什么战争结果是清政府失败,北洋舰队惨遭毁灭?这其中有太多的谜团。本期小编将给大家带来其中方伯谦帅舰逃跑事件的诸

被冤枉的方伯谦? 甲午战争之谜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爆发了著名的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中国舰队比日本强大太多,然而为什么战争结果是清政府失败,北洋舰队惨遭毁灭?这其中有太多的谜团。本期小编将给大家带来其中方伯谦帅舰逃跑事件的诸

方伯谦怎么死的? 北洋水师将领方伯谦简介

方伯谦(1853年-1894年),清朝福建侯官县人,字益堂,北洋水师将领。福建船政学堂首届驾驶专业毕业生。方家兄弟四人,方伯谦居长,父亲是个私塾教师。1867年,十五岁的方伯谦考取福建船政学堂,从此开

方伯谦怎么死的? 北洋水师将领方伯谦简介

方伯谦(1853年-1894年),清朝福建侯官县人,字益堂,北洋水师将领。福建船政学堂首届驾驶专业毕业生。方家兄弟四人,方伯谦居长,父亲是个私塾教师。1867年,十五岁的方伯谦考取福建船政学堂,从此开

汪精卫到底有没有 ”曲线救国”? 他被称 ”汉奸”到底冤不冤

抗日战争期间,有些人奋不顾身为祖国,有些人隐姓埋名逃亡海外,还有些人却背叛了祖宗,当起了汉奸,抗日时期的汉奸可真不少,日伪军的数量比日本军还多,但是提起抗日时期最大的汉奸,大家肯定都能想到汪精卫,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