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长平大战"中白起要违背"围师必阙"的兵法原则

Posted 白起

篇首语:努力吧,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才有资格被仰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在"长平大战"中白起要违背"围师必阙"的兵法原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在"长平大战"中白起要违背"围师必阙"的兵法原则

"围师必阙"是《孙子兵法》中孙武所列举的战场指挥八条铁则之一,在后世的战争中,也被无数的将领所引用证明其正确性。但是,作为秦昭襄王的最得力统帅,在撼动天下的长平大战之中,白起为何要违背这一原则,宁愿"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也要死死围困赵国大军于死地?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其中的原因。 悲情英雄——赵括 首先,"围师必阙"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如果在战场之上,一支军队被四面围困,陷入死地,那么出于求生的本能,便会爆发出"困兽之斗"的超常战斗力,一方面激发被围困一方的战斗意志,另一方面大大增加围困方的兵员伤亡,如果放开一个缺口,有了生存的希望,求生之心便会战胜抗争之志。但是长平之战围三缺一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实质上是基本不可能的,原因在于赵军优良的军事传统,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赵军军威壮盛,陆续攻灭中山、打击匈奴、楼烦,甚至在"阏与之战"单独面对当时已经达到独孤求败境界的秦军时依然取得全胜的煌煌大胜,这样一支勇武善战且有极强军事荣誉感的胡服大军,如果指望他们在有生存希望之时自乱阵脚那是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既然"围师必阙"这一方式无法达到既定目标,那么老辣的白起自然不会选择。 战场想像图 我们总把赵括理解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蠢材,实际上,可以试想一下当时的战场环境,赵军被秦军死死围困在泫氏谷地,这是绝对的死地,任何一个将领面临这样的困局几乎都束手无策,更有甚者,如若统帅无能,断绝补给的情况下,整体哗变都是大概率事件,但赵括能在如此绝境之下保证赵军仍具备最后一战的实力而不至自行溃败,能够在初上战场之时,面对如此绝境表现出这样的帅才,可以称之为蠢材么?答案是否定的。面对这样的对手,即使是威震天下的白起,也不会选择给对手一丝生机,绝境之下尚有反击之力,若有一线生机,秦军将更加难以应付。 其次,我们要理解"围师必阙"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所谓兵法原则其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要打赢而已,也就是说这只是一场战争中的战术动作而已。但是,当时长平大战是一般的战术性斗争么?无论是当时的最高决策者,还是后人,我们都不会这么认为,长平大战耗时长达三年之久,秦赵双方都已经倾其所有,这是一场真正的赌上秦赵两个超级强国身家性命的国运大决,其结果将决定战后谁将拥有一统天下的资格,长平战场上,是两国全部精锐,如此大战,要的是干净、彻底地消灭敌军所有的有生力量,要达到的目的必须让对方再无当对手的资格,面对如此局面,选择"围师必阙"这种极具风险的策略是极其不明智的。 长平大战局势图 再次,一般的战役仅仅事关参战双方,但是这种撼动天下在大战,魏、韩、楚、燕、齐是无论如何做不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在长平对峙的三年时间里,各方的邦交战争事实上在无时无刻地进行着。赵军在秦军全面围困之下,其余国家迫于秦军这虎狼一般的战力绝对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如果采用这种"围三缺一"的战术,一旦操作过程中出现些许失误,让赵军得以保存实力,势必又一起给秦国引发一起六国合纵西向抗秦的麻烦,当然秦国成功破除六国合纵也是有先例可循的,但是谨慎的白起又何必自找麻烦。这是战略上不允许。 最后,"围师必阙"的战术在战场环境上也不适用的。长平战场上,白起选择的围困场地十分巧妙,一旦形成四面合围之势,赵军绝对找不到足够的粮食以支持大军运作,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事关全军生死,而白起此次围困恰恰将赵国大军与其补给基地完全割断,这对于赵军这种随身足食的军队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因为赵军多年以来形成的作战风格就是速战速决,所以围困赵军于绝地,是白起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的最佳选择。如果选择"围三缺一"致使赵军后勤补给通道畅通,那给秦军造成的麻烦远远不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所能形容的。况且,赵军主帅赵括自幼熟读兵法,他所欠缺的只是实战经验而已,"围三缺一"的战术无疑是给赵括以活路,为秦国一统天下的国家战略,白起选择四面合围,不留余地实际也是一定要置赵括于死地。 战神回眸 正是长平大战白起的精彩发挥才让秦国在这一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决战之后彻底笑到了最后,而此战让赵国几乎丧尽全部精锐之后一蹶不振,彻底退出了争霸天下的舞台。 综上所述,长平大战,白起以最为老辣的手段选择了最为合适的战术,达到了最佳的战场效果,往事如烟,到今天,后人已无法想象百万军队绝地搏杀的场景,只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后人深刻反思。 这个道理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应用"背水为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有韩信创造了奇迹,而马谡只能沦为笑柄。

相关参考

历史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为何有三次自杀

...。一起往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自曾国藩开始。才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毛泽东称这位老乡为"办事兼传教之人"。又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q

历史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为何有三次自杀

...。一起往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自曾国藩开始。才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毛泽东称这位老乡为"办事兼传教之人"。又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q

平定"七国之乱"的大汉丞相,为何要活活饿死自己

作者:扬正自古以来,功高盖主的人都很难能够善终,特别是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杀死了帮助自己打江山的三个大将,后来还把丞相萧何抓到了监狱里面。汉高祖去世后,吕氏一度掌权,在周勃的拥护下,汉文帝成功的继位。

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到底有没有坑杀40万降卒

...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公元前260年爆发的长平之战无疑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秦、赵两国都投入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虽然无论是从经济实力,...

魏延为了蜀汉"出生入死",诸葛亮临终前为何要设计除掉魏延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有转载,敬请标明据小说《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曾料定自己死后魏延必反,故临终前授马岱密计,嘱咐马岱待魏延造反证实后,趁他毫无防备时出其不意将其斩杀。魏延一死则叛乱可熄,而汉祚可续也!

"共侍一帝"的三位皇后,人好不如命好,只有一位善终

导语:各大卫视都有清宫剧的播出,所以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们肯定比较熟悉这位乾隆皇帝了,他统治了大清王朝长达六十多年,而且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所有皇帝中活得最久的了,直到八十九岁才寿终正寝。​要知道在那个十分

从《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牙绝"冯赛身上分析宋朝"牙人"制度

(1)《清明上河图》中看端倪:宋朝时期"牙人"制度百科全书《清明上河图》是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幅旷世杰作,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该画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的

"诛十族,活剐宫女",如此狠毒,为何还被称为一代大帝

今天,我们要谈起这样一位皇帝,他就是明成祖朱棣,是怎样的一位皇帝?在明朝,除了朱元璋,我想接下来皇帝威名就数他了,他当朝时期,安邦定国,国泰民安,因此被称为永乐大帝;可世人不知,他还有血腥的一面。朱棣

孔子称赞管仲

孔子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的尊王攘夷政策,孔子大概要向蛮夷之邦称臣了,在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穿着是"右衽","被发

俘获印度和尚来炼丹药 唐太宗晚年的荒淫生活

...会逐渐安定下来,国势空前强盛,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时期。但是,在他作了十几年皇帝之后,过惯了安逸享乐的生活,渐渐地也趋向了奢侈腐化。他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建的豪华宫室。他曾经霸占了齐王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