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进中举》切入,深入探析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Posted 科举

篇首语: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范进中举》切入,深入探析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范进中举》切入,深入探析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贾谊《过秦论》 秦,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从那里开始了绵绵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制度—科举制。从《过秦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任王朝为了防止百姓叛乱,采取的是愚民政策,可见封建王朝伊始,底层民众根本没有机会跻身上流社会。 贾谊画像 几种代表性选拔制度 世官制 顾名思义,在「 ”世官制”这个制度下,官职可以世袭,也就是说父亲的官职可以由儿子接替,而这种制度的实行的时期是先秦时期。在当时,世官制在秦的人才选用方面占据重要地位,而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也是由於氏族的血缘关系。 「 ”此外,在周天子下面还有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或‘三保’。自天子和诸侯以下各官职都是世袭的”—节选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看似简单粗暴的制度下,却又有其在当时背景下的合理性,秦时,知识是一种奢侈品,并未向大众普及,底层百姓几乎是未开化状态,学习的成本很高,而大氏族从小耳濡目染,各方面的能力和资源也是底层百姓所不能比拟的,从这里来讲是有一定的优势所在。 利弊同行,有优点就有缺点,这种制度的确定显而易见,而且非常致命,那就是资源基本聚集在极少数人手里,而且贫富分化加剧,不可调和的矛盾就直接导致了这种制度的瓦解,到战国中后期这种制度就基本消亡殆尽。 饮宴图 察举制 「 ”所谓察举制,即按郡国及人口比例察举孝廉。推举明经明法、茂才异等、贤良方正”---节选自《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初探》 察举制度始于汉朝,由汉高祖刘邦颁布第一份求贤诏,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察举制度简单来说就是由各地官员进行审查,优秀的人才可以推荐给中央,中央审查通过就会进行任命。 我们所熟知的孝廉就是始于这一制度,这一制度考核了人才的各个方面,品德,才学、才能等等都纳入了考核标准,不过这种制度也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没有将选拨人才和选拔官员区分开,导致选举目标不明确。 这种制度下,给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脱离底层的机会,但也有很多弊端,察举制下将品德的考核放在第一位上,但是有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所以导致品德评判变成了作秀,而且地方的权利过大,标准不明确,所以后期就直接导致了察举制度被大氏族所控制,渐渐远离了底层人民。 讽刺察举制歌谣 科举制 中国古代经历的制度比较多,比如还有九品中正制,前面我们摘取其中一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来分析,在经历了王朝的变更之后,各种制度也被历史的车轮甩在了身后,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允许举子自己报名参加考试,不是必须经过当地的长官推荐,这也是科举制度与其他制度的根本区别,正是这种区别,让底层的人民有了一条晋升之路,正所谓「 ”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到目前,史学界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有说法认为开始于唐朝,有说法认为开始于隋朝,但其结束时间是确定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历史上的最后一场科举考试,至此绵延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度正式落下帷幕。 科举考试模拟图 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 随着氏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因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被废除,后开始出现科举制度雏形,科举与其他制度的重要区别有三点: 第一:世子应举,即允许自己报名,而不是只能由官员推荐 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即考生的去留由成绩作为决定性结果 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即又了目的和固定时间 以上三点的确立,正式开启了我国古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度虽说给了底层人民开放了晋升的途径,但是由于选拔时间长(一般三年一科),选拔人才数量少,每次最多二三十人,最少几个人,所以竞争依旧非常激烈,这才有了十年寒窗的说法。 也正因为最终选拔的人才极少,所以科举制度的层级非常严格,等级分为六级,分别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基本来说,低级别的考试,要考到第一名才有资格进入下一级别的考试,换算一下,如果你不能在乡镇考取第一名的话,是不能参加市里的考试的,而三年一科的时间也间隔非常之大,这也直接导致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们压力非常之大。 科举等级表 王朝的更迭,科举停办过,但是从未停止过,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到达顶峰,明以前,学院只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之一,可是到了明朝,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要进入学院学习。  「 ”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明史》 也因为发展的过于昌盛,所以很多规定就变的非常细致和腐朽,比如科举制度内是以八股文为重,要义八股文章的优劣,评判名次的高低,所以很多读书人的毕生精力都放在了八股文章的学习上,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酸书生这个词。 范进中举 「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吴敬梓《儒林外史》 正是在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时候,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了《儒林外史》这部小说,范进正式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其背景正式科举制度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腐朽到极致的时期,50多岁的范进还在参加者考试,知道自己得中之后直接晕了过去,差点发疯,吴敬梓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败,也形象的描绘了腐败制度下对士人的摧残。 范进中举后身边的邻里一改往日的尖酸嘴脸,有送田地的,有送房产的,甚至还有自己自愿投身为奴的,而范进这个人物也丝毫没有拒绝,一一接受,搬了新家,连日请客、喝酒、看戏,到此文章结束,我们可想而知,后续的范进将腐朽成什么样子,进而可以发现在此制度下选拔出来的人才有能够好到哪里? 范进中举 谈科举制度利弊 利 制度的诞生是为了王朝服务的,而选拔人才的制度更是帝王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而设计的,必然是当时历史背景下,最有利于王朝的发展,我们从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度的产生和没落可以看出,不同制度直接映射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王朝意愿。 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公平公正,打开了底层阶级晋升到上层阶级的大门,很大程度饿缓和了当时各个阶层之间存在的矛盾,读书人有了出路,直接防止了受压迫人民的起义,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也是由于科举制度给了读书人出路,而底层人民想要晋升就只能读书,所以促进了时下社会的读书风气,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引以为傲的唐诗宋词元曲,同时也使得底层人民的知识更为丰富。 弊 制度的腐朽必然是因为它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已经满足不了当时王朝的最根本利益,科举制度也是一样,经历了明清两朝的大发展之后,科举制度由顶峰衰败,光芒不再。 「 ”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极端腐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蚀了知识分子的灵魂,读书人不再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大的愿景,而是为了做官,而通过读书做成官的人,大都成了帝王最忠实的奴仆。 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考核重点,文章的每一点内容、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八股的来源又只有四书五经,士人如果想做官,就要竭尽全力学习四书五经,这虽然是经典,可是做官这个功利的目的也让经典变了味道,选拔人才的制度却达到了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更好的愚民效果。 「 ”科举之弊,诗、赋祗尚浮华,而全无实用。”---《清史稿》志八十三 明状元赵秉忠殿试试卷 结语 范进中举虽然只是一部小说里面的虚拟人物,而小说又会有作者的虚构渲染,以点见面,我们从范进这个虚拟人物的经历足以看出当下制度的腐朽,从未中举前的人人嫌弃,到中举后的人人巴结;从未中举前的穷酸迂腐,到中举后的奢侈糜烂;从未中举前的小屁民,到中举后的官老爷。 整个一篇文章看似虚拟,其实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个由选拔人才为开端的制度,经过上千年的演变,竟然变成为腐朽的根源,真的让人唏嘘,而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帝制,统治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悲剧。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相关参考

因中举而发疯的范进,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科举高中的人都不简单

阶层上升的实现,本来就相当艰难,不管古代还是当下。在古代,科举是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便以纪实般的手法,描写了一场因为中举而发疯的人。有人以为,这是典型的「”读书

范进中举之后怎么样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范进中举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范进中举》是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男主范进一生都在追求利禄,想要入仕为官,但他的性格却卑怯懦弱,奴性十足。范进为了参加科举,家

从 ”尹嘉铨案”入手,探析满清科举制度真正的弊端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曾经有过辉煌的康乾盛世,也有着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诸多不平等条约,让中国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一个政权出现如此大的衰退往往与其吏治问

范进为什么能中举?与周进有何关系

范进为什么能够中举,因为考官是这样的一个他!周进,《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审阅范进的考卷时发现是一个人才,可以说对范进有再造之恩。周进的身世和范进类似,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

范进为什么能中举?与周进有何关系

范进为什么能够中举,因为考官是这样的一个他!周进,《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审阅范进的考卷时发现是一个人才,可以说对范进有再造之恩。周进的身世和范进类似,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

清代教育与科举制度废除探析

 清代教育与科举制度废除探析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历经1

因为考官是这样的一个他 范进为何能够中举

周进,《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审阅范进的考卷时发现是一个人才,可以说对范进有再造之恩。周进的身世和范进类似,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

因为考官是这样的一个他 范进为何能够中举

周进,《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审阅范进的考卷时发现是一个人才,可以说对范进有再造之恩。周进的身世和范进类似,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

巴掌治病,揭秘中医独特的“惊恐疗法”

大家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参加科举屡屡落第,穷困潦倒,到五十多岁时终于中举。范进闻讯狂喜,乐极生悲,竟然疯了。欢喜过度,引发疯病,怎么办?这时一人指点,找来范进平时最惧怕的岳丈大人,对着范进当

从清朝的封爵制度,探析亲王、郡王与藩王的实际差别?

在古代封建的社会中,皇帝通常会对宗亲及一些有功之臣等众人赐予显赫的光荣封号。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为涉及爵位种类和明细众多,所以本文仅从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