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尹嘉铨案”入手,探析满清科举制度真正的弊端

Posted 科举

篇首语:知识虽宝贵,但更可贵的却在于运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 ”尹嘉铨案”入手,探析满清科举制度真正的弊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 ”尹嘉铨案”入手,探析满清科举制度真正的弊端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曾经有过辉煌的康乾盛世,也有着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诸多不平等条约,让中国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一个政权出现如此大的衰退往往与其吏治问题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分析满清科举取士的方法,相会对这个问题有新的认识。 故借此活动,我们从满清乾隆时期的尹嘉铨案入手,分析满清科举制度的弊端之所在,以及其对统治的影响。 引言 满清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其末年确实落后于同时期的西方诸国,让中国陷入了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时期,但是在其王朝早期,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以及人口的稳定增长确实让其有过古代中国的最后盛世——康乾盛世。一个王朝如何在短时间内从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成为最落后的国家一直是大家好奇的问题。 乾隆皇帝像 今天我将从清朝黄金时期的一桩公案入手,分析清王朝衰退的真正原因,这件公案便是发生在轻乾隆年间的尹嘉铨案。 尹嘉铨为直隶博野人士,尹会一之子,在乾隆年纪那官至大理寺正卿,稽查觉罗学主管。在乾隆四十六年的时候,尹嘉铨向乾隆呈上奏章,希望为其父亲尹会一请谥及从祀于孔子庙,得到了乾隆「 ”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此奏本当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当罪不可逭也。”的朱批,但是他依然坚持上表,引得乾隆勃然大怒,终于降旨对其处以极刑。 尹嘉铨临刑前 在治罪的过程中,当时的官员在其著作中找到了许多「 ”谋反”的言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对其所著《名臣言行录》一书的指摘,只因在书中尹嘉铨称呼大学士为「 ”相国”,便被认为这与废相的清官制不符,是有谋反之心,其严苛程度可想而知。 清史稿记载,乾隆评价《名臣言行录》称:‘明洪武时已废宰相,我朝相沿不改,祖宗至朕临御,自以敬天爱民勤政为念,复于何事藉大学士之襄赞?昔程子云‘天下治乱系宰相’,止可就彼时阘冗而言。” 由此可见朝廷当局对于当时科举采用的程朱理学的理解,已经与其本来面目不同了,清廷对于文人的真正期待只是希望他们听话,而不是期待他们能够真的做到「 ”格物致知”,然后有所作为。下面我就将分析清朝科举的真正目的及其弊端。 康乾盛世的学风 康乾盛世之时,是中国自南宋以来经济最为富庶的时段,尤其在江浙一带,优秀的经济情况让那里成为了全国经济文化最高的结集点。但是因为满清是外来的政权,所以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江浙一带也有最激烈的反抗满清政权的思想氛围。 位于南京市的江南贡院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造成当时的江南学子对于清廷的科举制度有排斥的心理。当时的读书人有的不参与科举,有的即使中举也不为清廷做官,在这些学者之中,有着非常浓厚的反朝廷,反功令的风气,但是由于清廷严苛的「 ”文字狱”政策,因此这种风气并不明显。 但是儒生们已经不谈时事,而倾向于做一些纯粹的学术性工作,江浙一带的考证汉学便在这段时间兴盛了起来,一开始这是一种带有反抗性质的学术方向,只是由于学者们爱好本国文化,不愿意为外来者做官,后来则演变为书生钻入故纸堆,不问世事的消极行为,造成这种演变的行为主要有两点。 清代学子准备进行科举考试 其一便是清代的书院全部变为官办性质,有着以廪饩收买士气的趋势,由于当时在书院执掌教务的大儒们不愿教学生们八股文,就只好向学生们传授笃故博雅的考证学。 袁枚在《书院议》中称:「 ”民之秀者已升之学矣,民之尤秀者又升之书院。升之学者岁有饩,升之书院者月有饩。士贫者多,富者少,于是求名赊而谋事殷。上之人探其然,则又挟区区之廪假以震动黜陟之,而自谓能教士,过矣。” 其二便是江浙一带的经济状况十分繁荣,以至于可以供给大批学者脱离实务来从事纯粹的学术研究。而且自印刷术流行之后,本来就产生了对于古代经书的考究风尚。 清代木刻本《四书章句辨读》 据史料记载:「 ”自宋之末造,以至有明之初年,经术人才,于斯为盛。自八股行而古学弃,大全出而经说亡,十族诛而臣节变。洪武、永乐之间,亦世道升降之一会矣。” 清廷取士的标准 在这样的学风之下,清廷表面提倡儒生们继续采纳程朱理学治经的严谨观点,但是其对于程朱理学中鼓励天下读书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内核则极端排斥。清廷更需要听话的「 ”奴才”,而不是有自己观点,会与朝廷作对的官员。 《乾陵御制书程颐论经筵札子后》中记载:「 ”夫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使为人君者,以天下治乱,付之宰相,己不过问,所用若韩、范。犹不免有上殿之相争,所用若王、吕。天下岂有不乱?且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而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对于程朱理学的理解,清朝的皇帝们也有过自己的见解,雍正年间,谢济世注大学,他并没有按照程朱的版本来进行注解,引起了雍正的不满,最终将其发配边疆,而引起不满的原因正是其在注《大学》时有希望君主任用贤能的说法,让雍正感觉其有「 ”反抗”之心。 雍正批谕曰:「 ”朕观济世所注之书,意不止谤毁程朱,乃用《大学》内‘见贤而不能举’两节,言人君用人之道,借以抒写其怨望诽谤之私也。其注有‘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骄泰甚矣’等语,则谢济世之存心,昭然可见。” 由此可见当时的皇帝们嘴上说着尊崇程朱理学,但更多的是用理学作为唯一标准来打压异端。即使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在书中抨击理学,也是抨击其进步的一面,颂扬其治学严谨的一面,对圣意曲意逢迎。 馆藏本《四库全书》 这导致当时要有人提出对于君主的意见,或者认为读书人要有自己的思考,都会被按照曲解理学,有谋反之心论处。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心怀天下的读书人几乎消失不见,参加科举之人多数都变成了只为做官,不求为国为民的宵小之辈,这些人不求为国为民,只为自己的前途和「 ”钱途”着想,满清的吏治至此已毫无改善可能。 士大夫与人民的脱节 在清朝采用严苛的以程朱理学作为科举考试标准的同时,清廷的考试范围也多以当时学风中流行的考据学为主,忽视了儒生对于社会时事的认知能力。加上参与考试的多是只为求得一官半职的人,并非为国为民的大儒,因此满清的官员与人民的脱节日益严重。 一方面是读书人为求功名只得钻入故纸堆,而且迫于时代背景只能对皇帝歌功颂德,不得有自己意见,所以缺乏对于当今社会的认知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这些人多没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只要自己的生活与仕途不受影响,大多人都对百姓遭遇的疾苦视而不见。自古以来,作为为民伸张正义的士大夫一级在满清逐渐成为朝廷的鹰犬,让百姓的问题难以得到伸张,官府与人民沟通减少,怨念加深。 清末白莲教起义 清朝后期为了改善国库空虚的情况,清廷又出台了捐官的政策,这让本就十分糟糕的吏治变得更加乌烟瘴气,这些捐官的人多来自地主阶层,习惯于剥削农民的他们在上任之后更加变本加厉,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加上满清虽然在入关之后许诺对农民「 ”永不加赋”,但是从雍正一朝开始,就对农民加以「 ”火耗”、「 ”平余”、「 ”折扣”、「 ”浮收”等不同名目的苛捐杂税,让本就生活困苦的民众更加民不聊生。因此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导致晚清时期农民起义的爆发。 蒋攸铦曾上疏曰:「 ”我朝累代功德在民,而乱民悍不畏法,此皆由于吏治不修所致。” 评价 满清政府作为中央集权最发达的政权,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推行皇权至上的原则,利用文字狱等手段束缚读书人的思想,并且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科举取士。这样自私的行为终于在后期反噬其身。国家部委发展,只求稳定,虽然能够产生康乾盛世,但那也不过是古老制度的落日余晖罢了。 儒生作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如果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政治追求和人生信条,那么他们就将从国家的治理者转变为统治者的鹰犬。长此以往,民众势必生出不良情绪,最终导致国家发展停滞甚至退步,也会导致起义等暴力对抗运动的产生。 国家的进步,必先正其吏治,欲正吏治,必先明其本心,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有家国情怀,国家方能走向富强。 参考文献:《清史稿》、《中国通史》、《书院议》、《国史大纲》等

相关参考

清代教育与科举制度废除探析

 清代教育与科举制度废除探析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历经1

从 ”欲加九锡而不称帝”入手,探析东晋桓温与其他枭雄的异同

自秦帝国完成中国的大一统之后,中国社会迎来了长达400余年统一时期。两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涌现了无数独领风骚的英雄豪杰。在西晋灭亡之后,北方被游牧民族政权掌控,而偏居

从清朝的封爵制度,探析亲王、郡王与藩王的实际差别?

在古代封建的社会中,皇帝通常会对宗亲及一些有功之臣等众人赐予显赫的光荣封号。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为涉及爵位种类和明细众多,所以本文仅从离

从晚清的新式监狱制度入手,来看看清代在司法上的一大善政

在中国近代史上,晚清可谓是一段丧权辱国的黑暗历史,在这段屈辱的过程中,晚清曾经进行了多次自救行为,诸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总之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为主,很明显这些自救行为都是失败了,不然

从清代的司法制度入手,来看看清代刑事案严密的逐级审转复核程序

随着时间流逝,封建社会距离今天是越来越遥远,无疑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了解古代的历史,除了那一叠叠厚重的史书,对于大众最有影响就是那些古装剧。在很多古装剧中,诸如就地正法或者直接判决死刑的画面可谓

从赵普的三策入手,来看看宋太祖是如何在制度上根除藩镇割据隐患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标签,诸如汉朝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因此汉朝有着强汉之称。还有明朝的「”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加之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所以有着刚明之称。而

从元朝四等人制度入手,看红巾军起义,为什么蒙古人反成了配角

曾经叱吒亚欧大陆的蒙古人,最终在汉人的地盘翻了车,因为黄河泛滥,朝廷应对失策,加上腐败盛行。「”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韩山童和刘福通一声呐喊,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正式拉开帷幕。但是我们看这段历

嘉佑二年科举,堪称 ”神仙打架”,苏轼也未能进前三

嘉佑二年科举,堪称「”神仙打架”,苏轼也未能进前三古代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多是由官员选举、推荐,到了曹魏时期,才开始有了九品中正制,但是这个制度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到了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几乎没有机会

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入手,来看他为什么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皇帝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张居正和争国本。张居正这一位可是他前半生的挥之不去的噩梦,年幼的万历继位,张居正掌握真正的大权,万历在当时真的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国家大事基本上都是

揭秘什么原因竟让顽固不化的慈禧废除科举制?

关于科举制度是谁废除的这个问题不难。史书上记载:“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令,一纸诏书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1905年是光绪三十一年间,但是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清政府的朝政是慈禧太后把持的,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