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之宝——战国蜻蜓眼是否解开随侯珠之谜

Posted 曾侯乙墓

篇首语: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曾侯乙墓之宝——战国蜻蜓眼是否解开随侯珠之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曾侯乙墓之宝——战国蜻蜓眼是否解开随侯珠之谜

在上一篇中,我们介绍了随侯珠的传说,并且探讨了随曾之谜,确认了随国就是曾国。 既然曾侯就是随侯,那么如果我们在曾侯墓葬中找到宝珠,有没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 ”随侯珠”呢?刚好,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战国蜻蜓眼玻璃珠。经检测,不但有本土生产的铅钡系珠子,甚至还有舶来的西方钠钙系珠子(中国玻璃最初是为模仿玉石,采用不透明的铅钡玻璃;而西方玻璃则是模仿青金石或绿松石,采用透明度较高的钙纳玻璃)。看来东西方贸易开始得远比我们想象的早,而且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自己独特配方的玻璃制造工艺了。 曾侯乙墓出土蜻蜓眼 何为蜻蜓眼?蜻蜓眼是「 ”眼睛文化”的产物,这种文化发源于西亚或印度,人们相信眼睛可以辟邪。这些玻璃珠上面有一圈套一圈像蜻蜓复眼的眼圈纹,或凸起或剔刻,颜色丰富,因而得名「 ”蜻蜓眼”。「 ”蜻蜓眼”玻璃珠是埃及的一大发明,最早的标本为埃及公元前1400年—前1350年的一串项链。在古代埃及,蜻蜓眼是一种护身符,不同的图案和纹理象征着不同的寓意和法力。在中国,则更多的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了。 战国蜻蜓眼玻璃珠出土地点基本都分布在长江流域上游支流、下游荆楚及陕西、山西、山东等范围内的富庶诸侯国,如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末1号墓随葬「 ”蜻蜓眼”玻璃珠;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末270号墓随葬「 ”蜻蜓眼”玻璃珠;甚至连远在云南滇文化分布区的李家山春秋晚期22号墓,也出土了六棱柱形琉璃珠。 江陵九店楚墓出土战国蜻蜓眼 再来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随葬的战国初「 ”蜻蜓眼”玻璃珠,该墓里有173颗西方生产的玻璃珠串,其中一串为典型的「 ”蜻蜓眼”玻璃珠…….仅随葬于王公贵族墓,说明蜻蜓眼在当时是稀有珍贵之物。 可能有人会想玻璃而已,有何珍贵? 玻璃,中国古代称「 ”琉璃”、「 ”料”(明清时期北京流行的称谓)、「 ”罐子玉”( 「 ”罐子玉,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明·曹昭《格古要论》)、「 ”药玉”(源于《穆天子传》,顾名思义即如熬药般烧炼出来的象玉一样的东西,晋代郭璞的注释为「 ”今外国人所铸器者亦皆石类也。按此所言,殆今药玉、药琉璃之类”)。在汉以前,玻璃绝对是一种奢侈品,因为原材料的获取和工艺的复杂都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西汉恒宽编纂的《盐铁论》中说:「 ”……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 我们都知道,跟那些中原大国相比,随国或者说曾国并不算大,可是在曾国墓地里,却常见丰富的青铜器和其他珍贵遗物,彰显出曾国的富庶。因此,也有学者推测,曾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蜻蜓眼珠子的出口。 既然玻璃珠源自西方,它是怎么来到中国,又发生本土化的呢?据著名考古学家林梅村先生统计,西域和中国「 ”蜻蜓眼”玻璃珠出土地点自西向东为: 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中亚)的斯基泰古墓———新疆轮台穷巴克古墓———山西长子牛家坡———山西太原赵卿墓———山西长治分水岭———河南洛阳中州路———河南郑州二里冈———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林教授认为,「 ”根据这些出土地点,完全可以复原一条从古波斯中心到长江流域楚国的交通路线。基本上可以认定,这些玻璃珠是由活跃于中西亚的商旅或游牧民族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由于受到贵族阶级的追捧热爱,中国的工匠们开始尝试研制「 ”蜻蜓眼”,但中国人采用了自己独特的方法来制作,不仅原料和助燃剂等配方与西方不同,在工艺和美学设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甚至原创出了方形蜻蜓眼珠子和蜻蜓眼管子。 在秦统一的过程中,不少传统手工艺都在此中断,而蜻蜓眼的装饰工艺在中原地区彻底消失,只留下随侯珠的传说。不过这里并非无懈可击,把蜻蜓眼推测为文献记载的随侯之珠,终究有很大的推测成分。传说中可以媲美和氏璧的珍宝到底是不是当年风靡王室的蜻蜓眼?是进口的还是本土的?运用了怎样的工艺?只能期待未来的考古挖掘给我们更加准确的答案。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两千多年前的打击乐器,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属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现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清单中。曾侯乙编钟,重达五千多斤,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

春秋战国 千古之谜夫差墓

王的“东海中州”某岛是否是台湾?史料上《孙权传》载:(公元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及亶洲(日本)。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

春秋战国 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锈

在湖北省博物馆,与曾侯乙编钟齐名的镇馆之宝就是越王勾践剑。宝剑藏千年,谁人能识君?越王勾践剑从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带了诸多谜团,也许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破解的过程之中。千年宝剑仍寒气逼人上世纪60年

历史人物 曾侯乙是谁

曾侯乙是谁?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件件价值连城!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曾侯乙是战国曾国国君,他的出生年份大约是在公元前475年左右,也就是战国初期。不过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曾侯乙此人,有人认为曾国就是

探秘秦始皇陵墓之谜 解开九大未解的谜题

探秘秦始皇墓之谜解开九大未解的谜题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

中国历史 战国编钟

战国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1978年5月出土。这套编钟共64件,依照铜钟的大小和音高次第成组悬挂,故称编钟。总重量达二千五百多公斤。这种乐器是我国古代用于祭祀典礼和宴飨的礼乐器。编钟分8组3层悬挂在钟架

曾侯乙墓外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戰國,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候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葬具,形制碩大,結構奇特,棺重約7噸,是曾侯乙墓墓室內的主棺,棺內套有一內棺,成殮墓主人屍骨。外棺由

曾侯乙墓外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戰國,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候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葬具,形制碩大,結構奇特,棺重約7噸,是曾侯乙墓墓室內的主棺,棺內套有一內棺,成殮墓主人屍骨。外棺由

出土最强编钟的墓,会有怎样绝美的古玉

曾侯乙墓于1978年发掘于湖北随州擂鼓墩,这是战国早期的一位姬姓曾国君主曾侯乙的墓葬。此墓在发掘之初即发现有古老的盗洞,似已被盗。然而,当人们揭开墓顶的盖板时,发现十多具棺材飘浮在满池的浊水之中,正是

古代一件与“和氏壁”齐名的宝物,如今下落不明,有可能在秦皇陵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件闻名于世的珍宝,一件是“和氏壁”,另一件是“随侯珠”,二者合称为“和壁随珠”。两件珍宝经常同时出现在各类记载之中,不过相对而言,和氏壁的名气要大许多,最著名的就是“完璧归赵”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