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元对袁化中的奏疏发表了什么评价

Posted 皇上

篇首语: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沈国元对袁化中的奏疏发表了什么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沈国元对袁化中的奏疏发表了什么评价

本文系作者燕燕说书法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沈国元在袁化中奏疏之后,有一段评论:「 ”时言者四起已成骑虎之势,叶向高元辅意主调剂,谓讽忠贤退而诸议息矣。且望其迁善改过,使立召王纪、文震孟诸臣,复其原职以著维新。意良善矣,而孰虞忠贤之决不能从也。说者不无归咎于阁臣持之不力,不知章疏留中旨不下阁票拟,徒以一揭再揭敦请。忠贤根蒂盘固,能遽拔之使去耶?然则听其必趋之势,相与束手而受其毙乎?此际在阁部大臣宜用术用权,在廷事诸臣宜用胆用气。何谓权术?彼刑余之流亦有骨肉心腹,其中岂无一二人知祸福利害者?当势激理禁了然于威福易尽,残虐必穷私智有限,公论难沉性命族属,何可不念!” 叶向高石像 确实如此。在这场斗争中,叶向高尽力不偏不倚,以调和折中为宗旨,正如《明史》所说:「 ”叶向高为人光明忠厚,有德量,好扶植善类,再入相,事冲能直如神宗时当杨弹动忠贤二十四大罪时,他很不以为然:「 ”事且决裂,深以为非”面对既成事实,他感到左右为难,深知魏忠主不贤「 ”怒不可犯”,他的选择是「 ”意在调护,以免缙绅之祸”据文震孟之子文秉说,叶向高才能笼罩,魏忠贤颇为敬重,杨请叶高「 ”清君侧”,除掉魏忠贤:「 ”今魏忠贤怙恶擅权,国势将去,公为心士青耳回业是国重嫔诸大逆状,明白奏请处分,以清君侧。失此不图,流祸将大,焉用彼相为? 魏忠贤剧照 叶向高不同意:「 ”仆老矣,不惜以身报国,倘主上不果听,公等置身何地乎?魏忠贤获悉后,愤恨地回应:「 ”何待诸臣,我即请上御门,召问诸臣,如上以为有迹,寸磔何辞。不然,可自为计。”众人益发愤愤,叶向高只得两面调解。六月九日,叶向高写了题为《论魏太监事情》的奏疏,表达调停折中的观点。一则说,臣所不能曲为忠贤解者:顷都御史杨涟论劾太监魏忠贤,列其大罪二十四款,多穷凶极恶之事,骇人听闻,臣在病榻见之,亦魂摇心悸。举朝臣工无不以杨涟为忠直,言人所不敢言,于是连章叠疏,攻击纷然。皇上虽力为解释,终不能止,其仰烦宸衷亦已甚矣。 杨涟故居 臣平心而论,诸所论列,如中旨之频传,大臣之摈斥,言官之被逐,章奏之停留,凡属此类,虽皇上皆引以为圣裁,然九阍沉沉,何处可问?即臣等地近密勿,亦未敢信其尽出宸断与否,况外廷远隔,能不猜疑?而忠贤独被宠任,人皆谓其所言皇上无有不听,故凡有不美之事,毕归之忠贤。此臣之所不能曲为忠贤解者也。再则说,臣之所以未敢遽为忠贤罪者:「 ”至于堕中宫之胎,殒裕妃之命,毙御幸之宫人,则事在内廷,难以臆断。圣明在上,威柄独操,忠贤即怀无良之心,负吞天之胆,何敢作此等事!故缙绅有问臣者,臣皆对以不知,亦告同官韩爌谓:此言稍过。’ 皇帝剧照 人或以此病臣,臣笑曰:我为辅臣,若真知此事而隐忍不言,直待台臣之讦发,则其罪当与忠贤同,岂可一日容于人世哉!此臣之所未敢遽为忠贤罪者也。”三则说,忠贤之祸不发于今,必发于他日:「 ”乃臣之所深虑者,则以忠贤一中官耳,非有大功劳于世,仅凭借皇上龙潜狎之爱,一旦富贵至此,可谓无妄之福,造物所忌。况海内人情怨恶日久,故杨涟一言,和者四起,杨涟疏传之天下,天下之人必以为言言皆真,件件是实,毋论忠贤不能自辩,即皇上代为忠贤辩,人亦不信而臣窃观皇上临御以来,左右近幸之臣,朝被宠而夕蒙辜者接踵而是,则忠贤之祸不发于今必发于他日。” 皇帝画像 有鉴于此,叶向高提出平息事态的最佳方案,请魏忠贤辞去东厂总督,退归私第,远势避嫌,迁善补过。让魏忠贤自动放弃已经到手的权势和地位,显然是过于天真的想法,魏忠贤绝对不可能接受。皇帝日前向叶向高打招呼:「 ”举朝哄然,殊非国体,卿等与廷臣不同,宜急调剂,释诸臣之疑。所谓「 ”释诸臣之疑”,就是要他帮魏忠贤辩护,叶向高的主张显然有悖于此。在反对魏忠贤的官员眼里,叶向高此举是在为魏忠贤「 ”画策投欢”,竟然把他与正德年间投靠太监刘瑾的内阁辅臣焦芳相比拟。 东厂锦衣卫剧照 叶向高两头不讨好,再次上疏,向皇帝讲明他的良苦用心:「 ”臣等地居密勿,不敢自同于廷臣,即疑受谤,情固甘之。惟是人情纷扰不止,将至决裂,传至海内,愈生猜忖,忠贤之心终无以自白,其势亦终不得安。皇上固难以不见不闻之法而处此也。臣等再三思惟,皇上诚念忠贤,则当求所以保全之,而今日保全忠贤之计,莫如听其所请,且归私第,远势避嫌,以安中外心。”皇帝的答复,是十分罕见的长篇大论,训斥叶向高,为魏忠贤评功摆好:「 ”朕览卿等奏,顷因杨涟疏论魏忠贤,以致诸臣渎奏殆无虚日,朕岂不闻不见,佯为不知而不深究?盖已内洞劳臣之心,欲外全宪臣之体。 魏忠贤剧照 况忠贤事皇考于春宫时,朕在襁褓间便赖护卫。迨圣母升遐后,朕殷忧危险,皆所饱尝,服食起居总忠贤是赖当皇考弥留之际,曾云:‘内侍忠直,不避形迹,独此人耳。今乃被杨涟指摘牵诬,而大小臣工又随声附和,纷纷渎扰。今事事皆朕亲裁,有何专擅?有何疑忌…朕追惟往事,何忍忘忠贤今昔之劳,辄以浮言听其所请乎!” 参考资料 ·《明史》 ·《论魏太监事情》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东林前六君子袁化中简介 袁化中怎么死的

  袁化中是明朝末年重要大臣,为东林党的重要成员,为人正直清廉,不畏权贵。天启年间,因为上书弹劾魏忠贤,而遭到阉党的打击报复下狱,在狱中惨遭杀害。袁化中的冤屈,一直等到崇祯年间,崇祯帝铲除魏忠贤一党之

历史人物 明朝御史袁化中简介,为人耿直清廉,勇于扶正压邪

人物简介袁化中(?~1625)字民谐,别号熙宇,明朝武定(今山东省惠民县)人。晚明政治人物,东林党人。清初,惠民县修建了“双忠祠”(地址在今县招待所西南隅),纪念袁化中和李浚。明史记载袁化中,字民谐,

历史人物 有关于魏大中的评价如何 有关于他的轶事典故是什么样的

主要成就>与同为阉党所害的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并称“前六君子”。>>人物评价>魏大中为官时正值黑暗的天启年间,大阉魏忠贤把握朝政,大多数官员投靠魏忠贤。但魏大中不为所屈,与杨涟、左光斗

知名人物 沈国舫人物简介

·沈国舫沈国舫,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森林培育学家。不断系统总结森林培育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的进展。在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速生丰产林培育、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及城市林业等方面进

东林前六君子周朝瑞简介 周朝瑞怎么死的?

  周朝瑞是明朝官员,东林党重要成员之一,天启年间因为上书弹劾魏忠贤专政,而受到阉党的迫害,最终惨死狱中。当时与周朝瑞一同惨死的官员还有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顾大章等,因此后人将他们六人并称为

历史人物 后人对袁崇焕的评价

关于袁崇焕功罪的争论,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依然存在着争论不休的“挺袁”和“倒袁”两派。倒袁派以草根为主,多是依据各种史料证据中袁崇焕寡谋、损兵、丢粮、不救、议和、献媚、暮气、资敌、斩帅、纵敌、

历史人物 后世对袁崇焕的评价如何

  关于功罪的争论,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依然存在着争论不休的「挺袁」和「倒袁」两派。>  倒袁派以草根为主,多是依据各种史料证据中寡谋、损兵、丢粮、不救、议和、献媚、暮气、资敌、斩帅、纵敌、败

明朝历史 明朝的东林党“清官”为何会死于“受贿”

明朝天启年间,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进入血腥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天启五年(1625)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六人殉难,时称六君子。魏忠贤消灭东林党本身并不奇怪,奇怪的是

历史人物 东林前六君子周朝瑞简介 周朝瑞怎么死的

  周朝瑞是明朝官员,东林党重要成员之一,天启年间因为上书弹劾魏忠贤专政,而受到阉党的迫害,最终惨死狱中。当时与周朝瑞一同惨死的官员还有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顾大章等,因此后人将他们六人并称为

历史人物 明朝陕西副使顾大章简介,有《被逮道经故人里门》之作

生平简介父顾云程,任南京太常卿。顾大章与弟顾大韶是孪生兄弟。万历三十五年(1607)中进士,与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等同榜,授泉州推官,改常州教授。天启元年(1621),任刑部员外郎署山东司事,刚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