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攻占河西之地易如反掌,秦国夺回河西之地历经36年
Posted 年
篇首语: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魏国攻占河西之地易如反掌,秦国夺回河西之地历经36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魏国攻占河西之地易如反掌,秦国夺回河西之地历经36年
秦国与魏国曾历经数十载争夺河西之地,最终以秦国获胜、夺取全部河西之地而告终。河西之地即黄土高原,大体在今陕西东部的洛河与黄河之间,南北自华山直抵禹门口,东西自蒲城直抵黄河西岸。电视剧《大秦帝国》里秦孝公说:「 ”秦东关防,险在桃林,势在河西,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牢牢占据河西高原,才能居高临下,有效控制桃林高地(崤函道)的关防要塞。”可见,河西之地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也是秦魏旷日持久拉锯争夺河西之地的原因所在。 晋国是秦国的老对手,三家分晋后,魏国又一直与秦国进行军事较量。韩非在《说难》中记载: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 ”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箭,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箭也。 魏文侯时期,李悝担任上地郡守,他想让人们都善于射箭,于是就下令道:「 ”今后如果遇到难断是非的诉讼案时,就让他们用弓箭射靶,能射中者胜诉,射不中者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迅速刻苦练习射箭,日夜不停。到与秦国军队打仗的时候,魏军大败秦军,这是因为上地人善于打仗射箭,人人都是神箭手的缘故 李悝这一招很绝,绝在可以使上地全民皆兵;绝在国家不花一分钱,上地人自觉刻苦练习射箭本领,人人都成了神箭手。当然,这一招用来裁决疑难案是荒唐的。 吴起比李悝还厉害,不仅考虑物质利益还考虑了人的自尊心等综合因素,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引导和调动士兵的思想行为,培育不怕死的精神,以获得战争的胜利。 吴起从鲁国到魏国后,受到魏文侯的重用,使这位军事天才得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吴起在魏国从扩大兵源和提高战士军事素养抓起,推行征兵制,并通过强化高强度高难度的军事训练和激励措施,打造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魏武卒。这些武卒能够「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戟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成为当时最强的武装力量。吴起还根据不同敌国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战术。对于秦国,他认为,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针对这一特点,吴起提出,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 那时魏国同秦国相比有较大的军事优势。从公元前413年(秦简公二年)起,秦国就受到魏国攻击。这一年,魏大举进攻秦国,一直打到郑(陕西华县)。次年,魏国军队又占领秦的繁庞(陕西韩城东南)。公元前409年,(秦简公六年)到前408年(秦简公七年),魏将吴起率兵攻取秦国的临晋(陕西澄城南)、洛阴(陕西大荔西)、郃阳(陕西郃阳东南)等城。魏国取得河西数城后,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原来,秦和魏本以黄河为界,在河西,魏国只有黄河边的少梁(陕西韩城西少梁村)一城。但魏国取得上述一系列胜利后,河西之地全部被魏国占有。魏国设河西郡并筑城,派吴起守河西,成为插入秦国领土内的一把利剑。据记载,吴起「 ”守河西,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在这种情况下,秦只能退守洛水,沿河修筑防御工事,建重泉城(今陕西蒲城)固守,与魏军对峙。 秦国对于魏国占据河西,始终视为心腹之患,但由于魏国军事力量强大,秦亦无可奈何。吴起曾使用各种办法激励魏国民众为国杀敌立功。他告诉魏武侯:要达到「 ”发号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必须「 ”举有功而尽飨之,无功而励之”。魏武侯按照吴起的办法,就在庙廷上举行隆重的宴会,有大功的士大夫坐在前席,享用头等的美味和餐具;次一等的居中间,食具和馔肴稍次;无功者坐后行,待遇又次。同时又使这些士大夫的父母、妻子立于门外,以其功劳大小给予赏赐。这样一来,使人人以杀敌立功为荣。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十一年),秦国出兵进攻魏国的阴晋,魏国战士主动进行抵抗:「 ”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于是,吴起专门挑选原来未曾立过战功的战士五万人前去迎击秦军。这些战士受到刺激和鼓舞,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结果仅以五万之众「 ”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秦国的进攻以失败而告终。 吴起守河西已经在做灭秦的准备,只是由于魏武王听信谗言,使得吴起灭秦的壮志落空。据《吕氏春秋》记载,吴起治理河西之地,王错向魏武侯诬陷他,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停下车子休息,眼望西河,眼泪簌簌下落。他的仆人对他说:「 ”我私下观察您的志向,舍弃天下就像舍弃鞋子一样。如今离开西河却哭泣,这是为何呀?”吴起擦干眼泪答道:「 ”你不知道啊!君王如果真的了解我,将我的才能全部发挥出来,必定可以灭掉秦国,凭借西河可以成就王业。如今君王听信谗言,不了解我,西河不久就要成为秦国的了,魏国从此要削弱了。” 有人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说,可惜魏军攻取了河西之地,使原来强大的秦国一度岌岌可危,然而却没能乘胜追击,夺取秦国的粮食基地渭河平原,为秦国的再度崛起留下了转圜余地。魏国实力强大,如果能趁秦国还相对较弱之时,削秦灭韩,使其国土东西连成一体,霸业可期。 魏胜秦败是一种必然。公元前455年魏文侯即位以后,重用人才,治国治军,成效显著。著名改革家李悝创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制度,实行尽地力之教,使魏国迅速富强起来;李悝还著有《法经》,内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是第一部封建法典,强化了国家法制建设。著名军事家吴起深入研究各国军事情况和战略战术,加强军队建设,军队战斗力大幅度提高。反观秦国,从秦穆公以后至秦献公即位,在其他诸侯国进行封建改革的时候,秦国依然维持旧的奴隶制,使得秦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诸侯国,这是秦国连续几代被动挨打的根本原因。 为收复河西地区,秦国耗时近36年,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秦献公即位后,废除人殉制度,编制户籍,推广县制,允许商业资本活动,并将国都从雍迁至栎阳,决心经营东北,恢复河西之地。 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为秦所败;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南)击败来援的魏、韩联军。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亲率主力攻入魏河东腹心地区,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歼灭魏军6万,获得大胜。魏国惨败,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 公元前362年,秦趁魏军在浍水(今山西省翼城县南)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大败魏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占领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 在秦、赵、韩的攻击下,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被迫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同时修筑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省华阴县,经大荔西、澄城东、合阳北,在韩城南与黄河西岸相接),对秦采取守势。秦军一度围攻陕城(今河南省陕县),企图切断河东与魏新都大梁间的联系,但未成功。不久,秦献公去世,恢复河西之地的重任落在了秦孝公的肩头。 秦献公死后,其子秦孝公继位。孝公继位之时,魏对秦的威胁仍然很大。虽然在秦献公去世前后,秦国夺回了一部分河西之地,也迫使魏迁都大梁,但河西大部分仍在魏国控制之下。公元前358年,在秦国将要大规模变法之前,魏国派大将龙贾沿洛水修了一道长城,从郑(陕西省华县)向北,将河西、上郡等广大地区圈在长城以内,虎视眈眈地伫立在秦的侧翼。 在商鞅变法的最初几年,秦国无暇东顾,魏国也新迁大梁,双方没有发生大战,但魏国和秦国都在养精蓄锐,同时拉拢其他各国,开展外交活动,以扩大自己的实力,兼并他国。商鞅变法后,秦国开始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争夺河西之战再起。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的富丘和漆地(均在河南长垣),企图迫使卫国朝赵。卫国原来是朝魏的,赵国此举自然会引起魏国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都邯郸,赵国派人向齐、楚求救。楚国抱观望态度,齐国则围魏救赵,齐威王派田忌率兵向魏国的襄陵进攻。在赵国都邯郸万分危急之际,有大臣主张「 ”裂地以和亲于魏”,但赵君不听,魏军加紧向赵国进攻,并与齐国援赵军队作战。正当魏军分别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南)与赵、齐作战时,秦军趁机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歼守军7千人,并攻占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公元前353年,在秦军取得元里之战胜利时,魏与赵、齐之间的大战还在激烈地进行着。是年十月,魏军攻克赵国都邯郸,但一直观望的楚军却出兵攻魏,因此魏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在桂陵(河南省长垣西北)被齐军打败,魏国大将庞涓被擒。 公元前352年,秦国大良造商鞅率军趁魏、韩联军与齐、宋、卫联军在襄陵激战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迫使魏守军投降。 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国的固阳守军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下,只好投降,秦国再次取得胜利。在秦军进攻固阳之时,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 公元前350年前后,在楚国的调解下,魏国与齐国讲和、与赵国结盟,魏军退出邯郸。至此,魏、韩与齐、楚、赵之间的战事暂告一段落。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开始集中兵力反攻固阳。魏国此时的军事实力仍比较强,秦攻魏取得的几次胜利,都是在魏国与赵、齐、楚等国交战,兵力分散、后方空虚的情况下取得的。此时秦国与魏国大战,秦国胜算的把握并不大,且秦国内改革尚未最后完成,需要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而魏国经过多年的战争也需要修整,涵养国力军力,重建外交关系。因此,秦孝公与魏惠王在彤(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秦将安邑及河西部分土地归还魏国,以换取充分的战争准备时间。秦国为便于尔后东进中原,将国都又迁至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公元前344年,魏国联合宋、卫、邹、鲁等小国,企图以朝见周天子的名义,向秦进攻,秦国见势不利,就派商鞅去游说。商鞅迎合魏君一心想称王的心理,劝魏惠王先称王,再图齐、楚等国,魏君果然中了商鞅的缓兵之计,打消了进攻秦国的计划,而开始准备称王的典礼。不久,魏惠王就约集诸侯至逢泽(河南省开封南),秦国也派公子少官率军队参加。会上,魏惠王自称「 ”王”,满足了虚荣心。会后,他还带诸侯去朝见周天子。 秦国采取灵活的策略,避免了过早与魏国的正面大战,从而赢得了战备时间。从中也可以看出秦国君臣的深谋远虑、机智灵活与魏国君臣的驽马恋豆、庸碌短视。 公元前342年,魏国又卷入同齐、赵、宋等国的大战之中。这一年,齐、魏两军在马陵(河南省范县西南马陵)大战。齐国以田忌、田婴为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兵攻魏,魏国太子申率兵十万迎敌。双方在马陵展开激战,至次年,魏军被打败,太子申被俘。是年五月,齐、宋又联合向魏进攻。此时,魏国因在马陵战败,实力大损,又遭齐、宋进攻,自然无力御敌。商鞅见有机可乘,就向孝公提出:如果趁此机会伐魏,魏必不可支,只能向东迁徙,秦将魏赶走,「 ”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九月,商鞅率军伐魏。正在秦国向魏国进攻之时,十月,赵国也出兵攻魏,魏国两面应敌,力不能支,被秦国打败。 公元前340年,齐、赵两国又一次向魏进攻,魏国形势危急。商鞅则率领秦军继续攻魏之西鄙,魏国派公子卯率兵迎敌。两军相持,胜负难料。商鞅便行奸计,给魏将公子卬送信说:「 ”我们从前是好朋友,现在为两国将领,不忍互相攻击。可与公子会面,结盟,乐饮而后罢兵,以求秦、魏安宁。”(《史记•秦本纪》)魏公子卬心眼实,信以为真,前去会盟。会盟已毕,宴饮时商鞅埋伏的士兵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秦军趁机进攻魏军,魏军失去主帅,又无防范,被打得落花流水,商鞅率军大胜魏军后回国。商鞅因此被封以于、商之地十五邑,号为商君。 由于魏国连年对外战争,屡遭打击,损兵折将,国内空虚,不敢再战,只得将河西一部分土地割给秦国讲和。秦国战胜魏国,并取得河西的部分土地。从此,秦国的军事实力超过了魏国,改变了劣势地位。 虽然,秦国战胜魏国,魏国割部分河西之地给秦国,显示了魏国大不如前,但魏国仍是秦国东扩的心腹大患。商鞅对孝公说:「 ”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领阨之地,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秦魏决战不可避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继位,杀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国继续实行富国强兵的国策,国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楚、赵、韩等国和西南蜀人,派人朝见秦惠文王。 公元前337年后,魏国被齐、赵和秦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夹攻,屡遭失败。尤其是秦国在西面咄咄逼人,对魏威胁最大。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魏国开始亲齐,魏惠王尊齐威王为「 ”王”,齐威王也承认十年前魏惠王自称的「 ”王”有效,齐、魏和解。与此同时,魏惠王在国内「 ”卑辞厚币以招长者”,一时之间,许多著名学者如淳于髡、孟轲等纷纷来到魏国,魏惠王以急迫的心情向他们求教强国之法,但秦国不会让魏国重现昔日的辉煌。 公元前330年,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率领秦军在雕阳(陕西省鄜县北)与魏军展开激战,战争持续两年多,结果秦军大胜,斩首四万五千(一说斩首八万),并俘虏魏将龙贾。魏战败后,只得被迫将仍在自己占领下的部分河西之地,除少梁这个孤立的据点之外,都献给了秦国。 公元前329年,秦趁魏与楚战争之际,兵分两路伐魏,北路以河西为基地,渡河攻魏河东,占据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皮氏(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南路以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县东)为基地,沿黄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占曲沃(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及焦(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直抵魏崤山长城。此次,秦军已深入魏国腹地,对魏国构成极大威胁。 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命公子华和张仪率军继续攻河东,又占蒲阳(山西永济北)。魏求和,将上郡的15县以及河西的少梁全部献给秦国。至此,黄河以西全为秦有。秦亦将曲沃及焦归还魏国,不久又攻占陕城。 秦国占有全部河西之地,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在战略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秦国西面、北面无强敌,南面有秦岭与巴蜀、楚国相隔,东依黄河、函谷关一线天险,进可攻,退可守,不仅有利于军事斗争,而且有利于国内稳定发展,为秦并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秦国最终夺取全部河西之地、打垮曾经强大的魏国,主要原因在于: 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代秦君在军事上始终保持夺取河西之地、绞杀魏国这个拦路虎和放眼中原、开疆拓土的战略定力不动摇。 秦国面对强大的魏国不泄气、不服输、不懈怠、不畏难、不改向,不折腾,也绝少参与自损其力、自身收益很小的六国之间的混战,更不打没有目的性,纯粹是秀肌肉,以满足虚荣心的劳民伤财的战争,尤其是秦孝公、秦惠文王战略重点突出,主攻方向明确,军事斗争不屈不挠,紧握接力棒,不断跑出新速度。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这是秦国赢得河西之战彻底胜利的重要原因。 秦孝公、秦惠文王坚持人才兴国的理念,广揽人才,厚遇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了人才定国安邦的作用。秦孝公不惜尊官裂土,吸引人才。商鞅变法之彻底、深刻,空前绝后,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秦惠文王时,商鞅虽被车裂,但秦法未败,法家、墨家、纵横家重要人物纷纷入秦,司马错、樗里子受重用,可谓群英荟萃。张仪、司马错、樗里子等谋臣武将各展所长,相互配合,为秦国最终夺取全部河西之地立下了赫赫功绩。 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代秦君善于把握战争时机,不断创造取胜的条件。在与魏国正面大战、决战的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秦国总是抓住魏国与齐、楚、赵等国混战,首尾难顾和国内空虚的有利时机,果断出兵进攻魏国尤其是河西之地,消耗魏国实力,蚕食魏国土地。 而在魏国与其它东方诸侯国休战期间,秦国自知无机可乘,不是魏国的对手,则强化内政外交,秣兵厉马,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耐心等待与魏国大战、决战的时机。不能忍耐和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善于忍耐和等待,是理性成熟的表现。机会常常青睐有准备之人,机会常常在忍耐和等待中出现。不能忍耐和等待,就会在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犯急躁盲动的错误,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秦国与魏国交战,秦国是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不断创造条件打大仗,绝不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绝不蛮干自毁,绝不图虚名遭实祸。当军事实力不如魏国,魏国在军事上咄咄逼人,秦魏大战随时都可能爆发时,为避免过早与魏国决战,秦国君臣能低下头、弯下腰,游说、讨好、迎合魏惠王,施行缓兵之计,甚至不惜将好不容易攻占的安邑和部分河西之地拱手送给魏国,以迷惑魏国,争取和平时间,集中精力富国强兵,为最终夺取河西之地、打垮魏国做充分的准备。当与魏国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大逆转,正面大战、决战的时机成熟时,秦国则不失时机,连续重拳出击,不给魏国喘息和翻盘的机会,最终夺取了河西之地,打垮了曾经不可一世的魏国。相关参考
从秦厉共公开始,秦国亦随历史的脚步,踉踉跄跄地走进了战国时代。> 为什么说秦国是踉踉跄跄地走进战国时代呢?>> 因为,刚刚迈进战国时代门槛的秦国,这时候政权交递频繁,君不安位,国无宁日。从公元
本文分为两个话题,一个是河西,一个是汉中。战国初年,秦国先失去河西,几乎同一时代又占据汉中。这一失一得,实力并未受损多少。图-三家分晋我们先来看河西,这里位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土地肥沃,兵家必争之地。为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因為“商鞅變法”而崛起。因為對秦國有功,商鞅被秦孝公封為大良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商鞅死後,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
秦魏雕阴之战更多追问追答追问大哥能说多点不?追答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五年),秦国又谋取魏国河西北部之地,派大良造公孙衍率秦军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雕阴(今富县、甘泉间),大败魏军于雕阴城下。雕阴城依
文/减水书生图/来源网络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两征河西,彻底扫荡了盘踞于此的匈奴势力,控制了河西之地。但是,汉武帝以及大汉朝堂,对于河西之地的战略
文/貝勒說史序言:「”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在《大秦帝國系列》中,秦國為奪回秦國河西故地,從周威烈王七年,魏文候派兵占領河西之地後,周安王十三年,秦惠公曾舉國之力發兵50萬,欲奪回河西之地,無奈,慘敗
文/貝勒說史序言:「”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在《大秦帝國系列》中,秦國為奪回秦國河西故地,從周威烈王七年,魏文候派兵占領河西之地後,周安王十三年,秦惠公曾舉國之力發兵50萬,欲奪回河西之地,無奈,慘敗
魏攻秦河西之战是在公元前419至公元前408年时期,是魏国攻取秦国河西地区的大规模作战。魏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陕西省东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的那片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建都安邑。自从魏文侯魏斯开始...
秦魏河西之战说得是两国为了争夺战略要塞,多次进行对抗的大规模战役。河西之战一个打了五次,前前后后打了近50年,那么秦魏河西之战的影响都有哪些呢,在历史上的评价又是怎样的?第一次河西之战魏国当时国力较强
回顾春秋战国那段历史,战国七雄中似乎是只有楚国和秦国国君自始至终没有更替过。秦国跌跌撞撞的走过春秋进入战国,孝公时开始谋求崛起,至惠文王从魏国手中夺取河西之地崛起成功。《史记》称「”据河山之固,东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