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 ”明朝梦”,十七世纪的中国,欧洲为中国着迷的时代

Posted 西方人

篇首语: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西方人的 ”明朝梦”,十七世纪的中国,欧洲为中国着迷的时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西方人的 ”明朝梦”,十七世纪的中国,欧洲为中国着迷的时代

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历史教授史景迁在《纽约时报》举办的对谈中说,综观人类过去一千年的历史,他希望活在1540年前后(明嘉靖年间),住在杭州西湖的边上——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教养和最富于文化的时代。 史景迁是美国的历史学家,中国史专家,「 ”美国汉学三杰”之一,连中文名字都是因为景仰司马迁而起的。史景迁最向往生活在明朝,在他眼里,明朝「 ”活力惊人、人们饱读诗书,绘画冠绝一时,酒食丰富,鸦片尚未流入中国,社会平等,没有奴隶”。 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中写道: 1600年的中华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统一国家中疆域最为广袤,统治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家。其版图之辽阔无与伦比。当时的俄国刚开始其在扩张中不断拼合壮大的历程,印度则被蒙古人和印度人分解得支离破碎,在瘟疫和西班牙征服者的双重蹂躏下,一度昌明的墨西哥和秘鲁帝国被彻底击垮。中国一亿二千万的人口远远超过所有欧洲国家人口的总和。 史景迁的「 ”明朝梦”,也是西方人的「 ”明朝梦”,欧洲人的「 ”明朝梦”,十七世纪的中国,是欧洲为中国着迷的时代,那个时代没有「 ”美国梦”只有「 ”中国梦”。 一、明朝有多富裕 欧洲的传教士们来到中国以后,被明朝的富裕给惊呆了,利玛窦惊呼「 ”远比欧洲富裕得多”。 在1585年出版的西班牙人门多萨著的《中华大帝国史》中记载「 ”在这个大国,……,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做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明朝是十七世纪全世界贸易中心,中国的印刷技术、制瓷和丝织业发展水平更使同时期的欧洲难以望其项背。德国著名学者弗兰克也在《白银资本》中指出,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有1/3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 ”白银帝国”。 明朝的商业资本迅速崛起,富商巨贾比比皆是,仅仅郑芝龙海上商团的经济规模就达每年收入数万万两白银,世界有名的欧洲荷兰东印度公司也相形见绌。 明朝的城市化相当厉害,1630年时城市化率已达到8% ,晚明城市人口约达1536万人。 西班牙学的门多萨的形容说,明朝城市的道路又宽又直,15骑可以并行,整个国家的道路四通八达,那真是「 ”世界上最好的公路”。 嘉靖年间,有一位叫做克鲁士的葡萄牙人曾旅居广州,在他的记录里,他对明朝城市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大,中国比听起来要大得多,每个小镇都像城市一样极壮丽,甚至连广州郊区的幅员可跟里斯本相比。 城市的环境卫生也让欧洲人赞叹,传教士利玛窦就曾对比过苏州与威尼斯,同样都是「 ”水城”,但苏州除了繁华富饶外,更难得的是水质清澈。「 ”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样又咸又涩。” 二、西方人眼里明朝举世无双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万历十年(1582)抵达中国,他在《中国扎记》中这样记载当时的明朝:「 ”这里物产极大丰富,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 美,人们衣饰华丽,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他还盛赞中国「 ”除了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是举世无双的。”「 ”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 在利玛窦眼里中国是举世无双的,甚至认为中国就是西方的理想国,「 ”柏拉图在《共和国》中叙述的理想王国,在中国早已付诸实现”。 利玛窦在写给西班牙税务司长罗曼的书信里,高度赞扬中国人的素质:中国人的智识与能力,真是卓越非常,太高太大了。如果详细写出,那就需要几大册。 葡萄牙人曾德昭,1613年到达中国南京,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对中国人赞不绝口:「 ”中国人爽快的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羨,特别表现在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对于那些有眼无珠、故意贬低所见东西的人物,这是一个羞辱。” 曾德昭甚至认为中国人也是白人,「 ”中国人和我们欧洲人一样是白的,但是在热带的广州附近,他们的肤色稍微有点褐色,特别大陆附近岛屿居民亦是如此,除了广东省的中国人有点褐色皮肤以外,其余省份的人都是白色,和欧洲人的白色没有什么两样,而且越是往北走,中国人的皮肤就越白。” 三、震惊欧洲的明朝制造业 郑和下西洋,率领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庞大舰队。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 ”宝船”,长度为151米,宽度为60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能够承载的重量高达800吨,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 郑和下西洋的背后是明朝先进的造船业。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元年至十七年(140 3-1419)造海船数达二千多艘,仅永乐三年就造了一千二百多艘。当时广州各色的大小平底帆船让欧洲人大开眼界,克鲁士甚至夸张的说明朝可以「 ”用船在中国和马六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李约瑟博士曾这样形容道: 「 ”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明朝的建筑业更让西方人惊奇。门多萨认为,福建泉州的塔楼,要「 ”超过罗马人的任何建筑”。还有那些巨石建造的明朝桥梁,在当时桥梁知识匮乏的欧洲人看来,他们「 ”真不懂得是怎样搭上去的”,「 ”他们(明朝人)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建筑来。”后来沙皇俄国彼得大帝,就曾特聘中国石匠传授技艺,学习中国的造桥技术。 英王建筑师钱伯斯爵士说:「 ”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 明朝的手工业,克鲁士评价是「 ”精湛技艺,巧夺天工”。明朝的丝绸和瓷器,对欧洲人来说就是时尚品和奢侈品,就是世界名牌,贵族圈谁穿欧洲的仿造版丝绸衣,一定会被笑话土。 明朝的中国就是西方的向往的圣地,17世纪欧洲大地上流行的是中国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里特意建造了「 ”中国宫”。欧洲的中国热很厉害,穿中国丝绸,摇中国纸扇,收藏中国瓷器,看中国皮影,养中国金鱼,读中国书籍,挂孔子像,甚至中国的思想文化启蒙了欧洲,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形容:「 ”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 四、明朝澎湃的人文主义思潮 史景迁眼里的晚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教养和最富于文化的时代。四大名著三个出现在晚明,晚明的确是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时代,士大夫最惬意的时代。 钱谦益晚年也不无留恋地写道: (万历间)世之盛也,天下物力盛,文网疏,风俗美。士大夫闲居无事,相与轻衣缓带,流连文酒。而其子弟之佳者,往往荫藉高华,寄托旷达。居处则园林池馆,泉石花药;鉴赏则法书名画,钟鼎彝器。又以其间征歌选伎,博篡蹴踟,无朝非花,靡夕不月。太史公所谓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为富贵容者,用以点缀太平,敷演风物,亦盛世之美谭也。(钱谦益:《瞿少潜哀辞》)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 ”清初几位大师——实即残明遗老——黄梨洲、顾亭林、朱舜水、王船山……之流,他们的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思想象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震得直跳。他们所提出的‘经世致用之学’,其具体的论证,虽然许多不适用,然而那种精神是超汉学、超宋学的……读了先辈的书,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苏醒过来。他们有些人对于君主专制暴威作大胆的批评,到这时拿外国政体来比较一番,觉得句句都口心切理,因此而从事于推翻几千年旧政体的猛烈运动。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虽波澜一日比一日壮阔,内容一日比一日复杂,而最初的原动力,我敢用一句话来包举它,是残明遗老思想之复活。” 梁启超说,具有启蒙意义的《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民约论》还要早数十年。孙中山将这部书的初稿《留书》赠送给日本友人,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决心。 在梁启超看来,晚明的学术思想类似西方的「 ”文艺复兴”。明清之际以李贽、黄宗羲、唐甄及其王艮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就是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而且是本土的思想而不是西方的思想。澎湃的人文主义思潮是晚明的一大特色。 十七世纪的明朝,无疑是西方向往的圣地,过去的传教士还是今天的史景迁,最喜欢做的就是「 ”明朝梦”。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以后,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人再踏上中国土地的时候,那个举世无双的国家没有了,看到的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财务总管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道:「 ”事实上,触目所及的无非了贫困落后的景象。”「 ”(清)贫困得让人吃惊,一路上我们丢掉的垃圾,被人捡去吃。”「 ”叫花子一样的军队”。 ​马戛尔尼对清朝的结论就是: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与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相关参考

西方人崇拜的中国发明,影响了欧洲文官选拔制度的确立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当中,诞生了许多世界性文明,而中华文明以其独特性和延续性成为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世界留下了许多遗产,比如「”帝国制度的样板”,再比如四大发明。不过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在

中国历史上迷失的三百年,如果没有迷失世界或将发生重大改变

大航海时代又被称作是地理大发现,是从欧洲的中世纪末,中国的明朝初年开始的,持续了300多年,贯穿了欧洲从黑暗中世纪过渡到近代社会的全过程。这个世界上重要的历史节点是由西方人主持的,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

当西方遇见东方,欧洲人为何膜拜中国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英国使臣阿美士德率领使团,满怀期待地奔向中国。早在阿美士德之前,他的前辈马戛尔尼就曾借着为乾隆祝寿之名,来华商讨贸易问题,最终闹得不欢而散。阿美士德这次指不定又要吃闭门羹,

清朝时期的老外如何能取得中国国籍

也有主动提出要加入中国籍的。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发明了西方二进制的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看到在华的传教士寄给他的太极八卦图后,带着崇拜的心情,写信给康熙皇帝,请求加入中国籍,并建议在

西方人是怎么喝茶的西方的喝茶历史

提起西方人饮茶,人们自然会联想起世界的茶叶消费王国-英国。其实,最初将茶叶传到欧洲的,是荷兰商船。远在17世纪初期,荷兰商人就凭借航海的优势,从澳门装运到中国的绿茶到爪哇,再转运到欧洲。刚开始,由于供

中国为什么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

一直以来,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西方的朋友们——欧洲大陆和东亚大陆位置差不多,面积也不小,但是却为什么始终没有形成像中国一样的大一统国家呢?没统一也就罢了,还天天斗个不停,两次世界大战都起源于欧洲。这究竟

甲午战争时西方媒体为何不同情中国

  19世纪末的报纸是西方贵族的消费品,为报纸供稿的既有如同社会活动家的报社记者,也有外交官员、军队高官等。媒体在当时承担着比今天更为显著的传播消息的功能,它们选取素材的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对时局的

对应于中国宋朝的是欧洲那一段时期

中国宋朝时,欧洲处于中世纪时期,此时欧洲的国家是罗马帝国。宋朝起止时间为960年—1279年;中世纪(MiddleAges)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罗马帝

加拿大有个叫 ”中国”的小镇,你知道吗

加拿大和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往前追溯几百年。那个时候美国还穿开裆裤呢,在17世纪,清朝初期的中国是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大国,被西方人看作「”天堂”。最早登陆加拿大的欧洲探险家渴望找到到达中国的海运通路,为了

古代没有洗衣粉,欧洲人和中国人,都是怎么洗衣服的

古代没有洗衣粉,所以衣服是不是又脏又丑还特别油?答:在没有洗衣粉的古代社会,洗衣服确实是桩困难事。比如在古代西方社会,这事就相当折腾。虽说古埃及时代就发明了肥皂,公元3世纪时欧洲各国也有了肥皂作坊。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