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魏国的主力到底是吴国还是蜀国

Posted 公元

篇首语:一个人必须学习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相处,不然生活何其孤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抵抗魏国的主力到底是吴国还是蜀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抵抗魏国的主力到底是吴国还是蜀国

公元220年——222年,这一段时间吴蜀联盟破裂,刘备伐吴惨败,曹丕大举征吴。 公元223年:刘备一命呜呼,吴蜀两国再次结盟。 公元224年:曹丕大举伐吴。吴蜀两国已经再次结盟。可是诸葛亮却看着盟友独自承担强大的魏军,蜀国连起码的佯动都没有! 公元225年:曹丕再次大举伐吴,吴国独自抗击强大的魏军,蜀国在干什么?在南征。 公元226年:魏国换了皇帝。孙权伐魏。「 ”吴王闻魏有大丧,秋,八月,自将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 ”吴左将军诸葛瑾等寇襄阳,司马懿击破之,斩其部将张霸。曹真又破其别将于寻阳。 ”这一年抗魏的主力还是东吴。 阶段总评:吴蜀两国联盟破裂的4年不算,就从吴蜀两国再次结盟的公元223年算起。这几年基本上是魏吴两国在大打出手,蜀国在看热闹。吴蜀两国已经再次结盟。可是诸葛亮却看着盟友独自承担强大的魏军,蜀国连起码的佯动都没有!公元223年,虽然三国之间虽然无战事,但魏三条战线中的中、东两条是针对东吴,所以还是吴国的压力更大。而从224年—226年,魏吴两国是大打出手。所以从公元223年—226年,这4年基本是吴国独自对付魏国。 公元235—240年:三国之间基本无战事。但需要说明的是,魏国东、中、西三条防线中的东、中二线是针对东吴,显然吴军的压力更大。 公元241年:夏,四月,吴全琮略淮南,决芍陂,诸葛恪攻六安,朱然围樊,诸葛瑾攻柤中。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与全琮战于芍陂,琮败走。荆州刺史胡质以轻兵救樊,或曰:「 ”贼盛,不可迫。”质曰:「 ”樊城卑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 吴兵犹在荆州,太傅懿曰:「 ”柤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六月,太傅懿督诸军救樊;吴军闻之,夜遁。追至三州口,大获而还。 这一年吴国有了大动作,蜀国是只有想法没有行动。 公元242年:三国之间无战事。 公元243年:吴国有动作,吴诸葛恪袭六安,掩其人民而去. 公元244年:曹爽伐蜀失败,这一年,蜀国是抗魏主力. 公元245年:三国之间无战事。 公元246年:春,二月,吴车骑将军朱然寇柤中,杀略数千人而去。 阶段总评:从公元235—246年,共12年,就抗魏而言,以吴为主11年,以蜀为主1年。 公元247年:是岁,雍、凉羌胡叛降汉,汉姜维将兵出陇右以应之,与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落降维,维徙之入蜀。淮进击羌胡余党,皆平之。 公元248年:三国之间无战事 公元249年:姜维再次北伐,被郭淮击败。 公元250年:征南将军王昶上言:「 ”孙权流放良臣,适庶分争,可乘衅击吴。”朝廷从之,遣新城太守南阳州泰袭巫、秭归,荆州刺史王基向夷陵,昶向江陵。昶引竹纟亘为桥,渡水击之,吴大将施绩,夜遁入江陵。昶欲引致平地与战,乃先遣五军案大道发还,使吴望见而喜;又以所获铠马甲首环城以怒之,设伏兵以待之。绩果来追,昶与战,大破之,斩其将钟离茂、许旻。 汉姜维复寇西平,不克。 很明显,魏国的主要力量是用在了对吴方向。 公元251年:王基、州泰击吴兵,皆破之,降者数千口。 公元252年:十一月,诏王昶等三道击吴。十二月,王昶攻南郡,毋丘俭向武昌,胡遵、诸葛诞率众七万攻东兴。甲寅,吴太傅恪将兵四万,晨夜兼行,救东兴。胡遵等敕诸军作浮桥以度,陈于坻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诸葛恪使冠军将军丁奉与吕据、留赞、唐咨为前部,从山西上。奉谓诸将曰:「 ”今诸军行缓,若贼据便地,则难以争锋,我请趋之。”乃辟诸军使下道,奉自率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即至东关,遂据徐塘。时天雪,寒,胡遵等方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谓其下曰:「 ”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皆解铠,去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缘堨。魏人望见,大笑之,不即严兵。吴兵得上,便鼓噪,斫破魏前屯,吕据等继至。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于水,更相蹈藉。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皆没,死者数万。综故吴叛将,数为吴害,吴大帝常切齿恨之,诸葛恪命送其首以白大帝庙。获车乘、牛马、骡驴各以千数,资器山积,振旅而归。 这一仗吴军战果辉煌。 公元253年:这一年可热闹了,吴国诸葛恪率20万大军进攻魏国,魏国也集结20万兵力迎击。姜维见魏吴两国大打起来,也想趁这个机会捞点便宜。魏国还是把重点放在东边。 公元254年: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于汉。六月,姜维寇陇西。汉姜维自锹道进拔河间、临洮。将军徐质与战,杀其荡寇将军张嶷,汉兵乃还。 公元255年:毌丘俭造反,吴国也出兵接应。姜维再出狄道,大败雍州刺史王经。这一年吴蜀两国对魏都有行动,可算一半对一半。 公元256年:姜维与邓艾战于段谷,由于蜀将胡济失期不至,蜀军大败,死伤惨重。 公元257年:诸葛诞造反,并联络东吴,吴国出兵接应,司马昭出动了二十六万大军。这次战役可以说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可就是在魏军大量兵力被牵制在东线的情况下,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面对魏军的偏师也没有什么战果。 公元258年:淮南之战落下帷幕,以魏军全胜而告终。 公元259—261年:三国之间无战事。 公元262年:冬,十月,维入寇洮阳,邓艾与战于侯和,破之,维退住沓中。姜维又被邓艾击败。 阶段总评:从公元247—262年,共16年,就抗魏而言,以吴为主10年,以蜀为主5年,吴蜀双方各半1年。 注:从公元223—262年,因为魏国的三条战线中的东、中两条是对付东吴的,所以如果该年三国之间无战事,就将该年算作以吴为主,毕竟吴国面对的魏军更多。而公元209年和210年,孙刘两方都没有跟曹操交战,又因为当时孙权刘备都只面对曹操一条战线,所以这两年我算作吴蜀各半。 总评:从公元208年到公元262年(蜀国灭亡前一年),共55年,除了公元220年——222年吴蜀联盟破裂外,两国实际联盟52年。就抗魏而言,在这52年中,以吴为主37年,以蜀为主10年,吴蜀各半5年。这是从时间上算,从规模上讲,蜀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是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10万大军。而东吴方面北伐规模超过10万的有多次,如公元215年孙权征合肥,公元234年光孙权那一路就有10万,公元253年国诸葛恪率20万大军进攻魏国等。而到了后三国时期,东线战争的规模更是西线远远比不上的,如淮南三叛,可以说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从对魏国的打击而言,关羽的水演七军远不如周瑜的火烧赤壁,陆逊的夹石大败曹休是诸葛亮一辈子达不到的战绩。从魏国的重视程度看,三条战线中的东、中两条是对付东吴的,而且每当东西两边同时有战事魏国总是先对付东吴,如公元234年,魏国就是东攻西守,曹睿亲自去对付孙权。就抗魏而言,总体分析,从时间上看,吴多于蜀,从规模上看,吴大于蜀,从战果上看,吴国表现更好,战果更辉煌。总的来说,吴国对抗击魏国的贡献更大。

相关参考

魏国灭蜀国的时候为什么东吴见死不救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63年,魏国的实际控制者——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在魏蜀两军主力对

蜀国和吴国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诸葛亮数次北伐依然无功而返

很多同学认为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无功而返,主要是因为太过谨慎。魏延曾经提出过奇兵制胜的策略,但是被诸葛亮否决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的谨慎没有错,魏延孤军深入即使占领了长安也会面临被围困被绞杀的风险。其实魏延

蜀国后期复汉没有希望

文/布衣三国之中,浪潮涌动,风云迭起。三方势力都对一统天下虎视眈眈,谁也不逞多让。其中虽说魏国的势力范围最大,整体实力最强,但是吴国和蜀国也是毫不逊色。其中蜀国更是人才济济,能人辈出,也因此给曹魏集团

蜀国后期复汉没有希望

文/布衣三国之中,浪潮涌动,风云迭起。三方势力都对一统天下虎视眈眈,谁也不逞多让。其中虽说魏国的势力范围最大,整体实力最强,但是吴国和蜀国也是毫不逊色。其中蜀国更是人才济济,能人辈出,也因此给曹魏集团

关羽被害后,曹操和吕蒙都相继而死,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

公元220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那一年不止关羽、曹操、吕蒙死了,魏国还有程昱、夏侯惇去世,蜀国法正、黄忠去世,吴国蒋钦、甘宁去世。此外,逝于220年前后的还有曹仁、于禁、张辽、刘备、张飞等,就连医圣张仲

将魏国一分为二,一人一半

导读:公元229年,三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耐心爆棚的吴王孙权,终于敢于称帝了;另一件则是蜀国与吴国达成了「”平分天下”的盟约,约定将来攻灭曹以后,吴蜀平分天下,瓜分其地。两国的关系从此开始开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光了蜀国家底,东吴为何不趁机灭了蜀国

夷陵之战虽然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夸张的战役规模,但确实也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决定性大战役,而且还是以蜀国的大败、吴国的大胜而收尾。对于吴国来讲,经历了此等大胜,的确有继续西进攻蜀的机会,

夷陵之战后,刘备败光了蜀国家底,东吴为何不趁机灭了蜀国

夷陵之战虽然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夸张的战役规模,但确实也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决定性大战役,而且还是以蜀国的大败、吴国的大胜而收尾。对于吴国来讲,经历了此等大胜,的确有继续西进攻蜀的机会,

魏国开创者曹丕心胸狭窄弑兄乱伦是真的吗

曹丕简介曹丕生于公元一百八十七年冬,卒于二百二四六年六月,享年四十岁。他终结了汉王朝,一举开创了魏国,与蜀国、吴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只有区区六年,但是曹丕取得的功勋却不容小觑,特别是

东吴为什么要丑化刘备

历史从来不是单方面所能记述的,其材料来源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例如三国史,既有来自胜利者方面的资料,即魏国的资料,也有来自蜀国和吴国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说互相补充,也可以说互相矛盾,例如刘备,魏国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