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爽为啥被称马背上的英雄政治上的蠢材?
篇首语: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曹爽为啥被称马背上的英雄政治上的蠢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曹爽为啥被称马背上的英雄政治上的蠢材?
三国,特别是三国中的有名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连七岁孩童都能说出一二,如桃园三结义,亦或者是诸葛亮赤壁之战。那时的振奋人心,那时的情绪激昂,久久不能平复的热血情怀。
乱世出豪杰,历史上从来不匮乏英雄的存在,但在三国鼎立时,却是盛产英雄的时代。不光文臣,更多武将,基本上是到达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无以比拟的辉煌。
最着名的咱们今天暂且不论,我们今天来谈谈马背上的英雄,政治上的蠢材,三国曹爽。
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陌生的很,我也一样,三国中关于他的资料真心不多,在查阅了许多资料后,直到现在我才有一丝丝的勇气,终于提笔,生怕带入个人情感,将人物形象歪曲理解,下面且听我说说这个人。
他出生的背景是三国的魏国,他的父亲同曹丕是同辈的人物,他便是同曹丕之子曹睿同辈份的人物。他性格如莽夫,容易激动,喜恶性于色,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有时又太过娇纵,放浪,希望人人听从于他,喜欢被表扬被奉承,讨厌批评。他文功很差,诗词歌赋完全绝缘,但武功却不弱,也许是出生在武将世家,若纯论武力指数,在魏国中也能排上名号的,但行军打仗,靠得不光是孔武有力,更多的是兵法是布阵,是谋略,这点是曹爽最为欠缺的。
同样的也是政治上的不敏锐,甚至是愚蠢,导致了他最终被司马懿诛杀,可叹其父曹真的英明最终却毁于曹爽之手,并兼带着将魏国也拉入过去时。
曹爽伐蜀
历史上魏国与蜀国的战役有很多次,着名的有诸葛亮当说客,联合蜀国和吴国,共同抵御着魏国的进攻,那便是史册上名流千古、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草船借箭。最不有名的估计要数三国曹爽伐蜀了吧。
为何,曹爽伐蜀如此默默无名呢?没有排入历史文献中也就罢了,甚至很多人都压根没听过曹爽伐蜀国,统一问道,曹爽,何人也?他什么时候攻打国蜀国?为何要攻打蜀国?最后是赢了还是输了?
先来说说,曹爽伐蜀的历史背景,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244年,这个年份如果你有熟读或者看过三国演义,就很能明白为什么曹爽伐蜀这么默默无名,因为当时诸葛亮已死去十年有余,更不谈蜀国主公早已换成扶不起的阿斗了,五虎将也早已风轻云淡,灰飞烟灭了。缺少了灵魂人物的蜀国,只是一味的守着自己的老地,再也没有力量去肆意拓展自己的疆土了,这种条件下,曹爽攻蜀当然搬不上大台面了。
那么他攻蜀是为了什么?为了开拓魏国的疆土吗,这只是其一,其二是什么,是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他想通过攻败蜀国来获得军功和赫赫的名声,以用来跟司马懿争权,这个目的更胜于开疆拓土的目的。
可惜,这场本应该是稳赢不输的仗生生给曹爽打败了,为何呢,内外的不统一,司马懿的强烈反对,从中破坏,曹爽的有勇无谋,这些都注定了这是一场败局。
司马懿杀曹爽
两个人的矛盾到底升级到何种程度,才会使得一人处心积虑的想致另一人于死地不可。我推断不外乎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一人的存在影响到了另一人的生死,已达到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境地,另一种则是太熟悉的对手,手握对方把柄,可随时威胁到对方地位,一人心中不满逐级递增,心生怨恨到极致,便也恶向胆边生,宁死不放过了。
三国中,这种关系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代表便非司马懿与曹爽莫属了。
司马懿同曹爽一样,均是魏国时期的三朝元老,一代重臣,他们为魏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热情与青春,出谋献计,不断的扩大着魏国的势力范围,抵御着吴国、蜀国的夹击进攻。
既同为权臣,那么日常摩擦便无可避免,或为自身利益,或为打击对手,在曹睿死后,这种矛盾便升华到顶峰。
曹爽为武将,且手握重兵,他率先发难,夺取了司马懿的兵权,将司马懿逼至死角,却又没有斩杀他,这为他自己的悲剧提供了可能,当他以为将司马懿打击到一蹶不振,沾沾自喜时,司马懿早已暗中运筹帷幄,排兵布阵了。
态度决定命运,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命运,司马懿的足智多谋,斩草除根的性格态度,决定了他斩杀曹爽时绝不会心慈手软。当然也正是因为他的决断,重新拉开了新的历史,伴随着魏国的落幕,三国的结束,西晋如新日一般诞生。
曹爽怎么死的
乱世英雄,结局不外乎两种,成王败寇,胜者,站在权利的顶点俯瞰众生,败者,幸运者能逃过一劫,或被流放,或被幽禁终身,如众阿哥争宠;不幸者只能感叹十八年后再是一条好汉,勿忘雪耻。
将大环境移到乱世三国,一样适用。曹丕与曹植,曹爽与司马懿均是鲜活的例子,前者是相煎何太急,后者则是轻信误了卿卿的小命。
曹丕和曹植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正史野史,电影电视均描绘的太多,其中因果相信大家都是一清二楚的。下面主要说一下曹爽与司马懿这对死敌。
曹爽虽冠以曹姓,然他跟曹操、曹丕、曹植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只是那时其祖父为成就魏国大业誓死追随曹操,却也真的是死了,从其父曹真后曹操亲赐曹姓,而其父曹真之才干令曹操佩服和倚重,才有了后世曹爽的显赫身世。
司马懿单看姓氏司马,便是于曹家无任何关系的,只是他是曹操乃至曹睿曹家三代的重要谋臣,为魏国的开疆拓土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之影响力,后世来看确实一代伟大的政治家。
在曹睿在世之时,曹爽与司马懿虽话不投机,但仍是尽心辅助曹睿,明面上并未存在深仇大恨,暗地里的小打小闹却小打小闹不断,互为争宠。
于是,才有了曹睿身死托孤,两位辅臣相斗相争,因曹爽的智谋不及司马懿,最后误了曹爽一族性命,断送了魏国的大好前程。
相关参考
三国,特别是三国中的有名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连七岁孩童都能说出一二,如桃园三结义,亦或者是诸葛亮赤壁之战。那时的振奋人心,那时的情绪激昂,久久不能平复的热血情怀。乱世出豪杰,历史上从来不匮乏英雄的存在
三国,特别是三国中的有名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连七岁孩童都能说出一二,如桃园三结义,亦或者是诸葛亮赤壁之战。那时的振奋人心,那时的情绪激昂,久久不能平复的热血情怀。乱世出豪杰,历史上从来不匮乏英雄的存在
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是北宋两次著名的改革运动,由于两次变法的领导者分别是范仲淹和王安石,这两次变法也被称为范仲淹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不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是北宋的名臣,他们不论是才学、能力还是品德,
历史秘闻 同样是变法失败,为什么范仲淹被称一代名相,王安石却背上骂名
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是北宋两次著名的改革运动,由于两次变法的领导者分别是范仲淹和王安石,这两次变法也被称为范仲淹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不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是北宋的名臣,他们不论是才学、能力还是品德,
问:为什么人们称马相伯为“爱国老人”?答:马相伯(1840—1939)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杰出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是江苏丹阳人,生于一个世代信奉天主教的家庭里。1851年入上海依纳爵公学,即后来
高平陵之变是曹魏势力的转折点,也是三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自此之后,曹魏权力渐渐被司马氏掌控,因此曹魏也成了三国中「”实际”上第一个灭亡的国家。提到高平陵之变,就不得不提曹爽的「”愚笨”。提到曹爽,又不得
被称 ”无双上将”,算命的说他会一统江山,然而刚出场就被打死
文/孤行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三足鼎立的舞台上,走过了一位又一位的英雄,其中不乏赚城斩车胄的关二爷、单骑救主的赵子龙、大闹长坂桥的张翼德这类英雄让人对他们的故事津津乐道,另外的则是以一种
在秦始皇帝死了之后,赵高从原本的中车府令做到了大秦的丞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远远还没有到可以高枕无忧的地步,因为他身后还有一位秦二世胡亥,虽然胡亥是在赵高的扶持下才当上的皇帝,可是秦
历史上有很多英雄,比如在三国中我们认识了很多牛人,很多了不起的武将,很多谋划天下的谋士,可是三国中也有很多小人物,他们也是存在于那个时代,他们也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下面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中的
提到波斯帝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提到伊朗,可能很多人不是特别熟悉。其实,伊朗就是波斯帝国的继承者。那么,波斯帝国的名字这么大,为啥继承者一定要用伊朗这个名号呢?波斯人和斯拉夫人种一样,波斯人曾经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