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官府”到 ”学在四夷”——重大变革时期下的私学演变之路

Posted 经学

篇首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渡春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 ”学在官府”到 ”学在四夷”——重大变革时期下的私学演变之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学在官府”到 ”学在四夷”——重大变革时期下的私学演变之路

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古代私人创立的学校,它与官学一样都起着教化大众的作用。我国古代有官私学互补之势,官学兴盛之时,私学是其补充,官学衰落时,教育事业则靠私学维持和延续。私学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根源,在重大变革时期,私学在悄悄的发展,慢慢产生深远影响。 一、回望私学产生的背景,促成私学萌发的必然条件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具体表现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便可以养活更多脑力劳动者,由此出现更多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教师来源。 两大阶级相互斗争,为取得权利,需要知识的浸染。随着时间的发展,地主阶级不断发展,地主阶级逐渐趋于优势地位,奴隶主贵族统治逐渐被地主阶级所代替。奴隶主与新兴地主阶级争夺政治权利,无暇顾及学校教育。 贵族子弟对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此时的春秋战国,主张选贤任能,社会上不少人渴望得到政治权利,则需要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私学为他们提供学习的途径。 奴隶制国家日趋衰落,人才的稀缺性。教育由原来「 ”学在官府”变为「 ”学在四夷”,出现学术下移现象。与此同时,原来西周的官吏为了生计需要去各个诸侯国游说,各个诸侯国和卿大夫也需要士为他们服务,士的出路渐广,士阶层由此得到重视。各个学派为了获得诸侯的认可,都大力培养人才。士的需求量大增,也促进私学的发展繁荣。 二、顺应大环境,推进私学的演变之路 (一)打破「 ”学在官府”传统,私学萌发新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私学的兴起与发展,直接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主要是私人讲学活动。孔子是是私人讲学活动的的创始人,他打破「 ”学在官府”的传统,创办私学,私学的发展由此开始萌发新芽,并逐步走向繁荣。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 《论语·微子》 当时的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在临城淄门外创设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和各派学者在此辩论、著书立说,形成了学术发展的兴旺局面。它是一所兼备官、私两种性质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学宫具有独特的教育特点。 游学是其教学方式之一,学与教有充分的自由,学生可以来此求学,教师可以在此招生传授。秉持着来者不拒,兼容并包的思想,推动了战国思想的发展,也体现着私学的发展进步。 (二)主张「 ”无为而治”,私学燃起希望之火 私学从汉代开始崛起,比起秦代有巨大进步,可以说私学在汉代燃起希望之火。汉代统治者吸收秦的教训,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废除了「 ”挟书令”,也没有对私学进行打击甚至摧毁,反而持有包容,支持鼓励的态度。 汉代统治者,在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所谓「 ”无为而治”并不是朝廷放任不管,而是不多加干预。给予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一定的空间和权利,让它们自由发展,以期获得更好的成果。正是如此,汉代统治者对私学也不多加管束。私学得以在汉代复兴,燃起希望之火。 汉武帝为了巩固思想上的统治,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经文经学为官学,但并没有阻止私学的发展,古文经学则通过知识渊博的学者依靠私学传播。因此这一政策也促进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私学对教育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官学,这一阶段私学几乎承担了大部分的基础教育工作。到汉中期,私学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也成为选仕、做官的重要依据,这些政策无疑带动了私学的发展。 汉代民间私学尤其兴盛,且开始出现有教育程度之分的书馆和经馆。 1、启蒙阶段性教育——书馆 书馆属于启蒙教育阶段的教育,主要进行识字、算术和书法教育,并且注重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培养和伦理道德的传授教学。一般官学大都重视大学教育,而对于小学的启蒙教育却关注甚少,甚至是无力顾及的。 汉代的书馆不同,它所使用的书种类丰富,主要有《三字经》《千字文》《急就篇》等。算术学则以《九章算术》为基本教材。类似于现在的语文与数学,可见在当时汉代私学在小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体现了汉代私学在这一方面较前代又有很大的进步。 2、深层次的传播——经馆 经馆不是普通的私学,是较书馆来说更上一个层次的私学,是一些学识丰富,有才能的大学者聚众讲学的场所。更加值得提及的是,当时汉代官学只传授今文经学,而数学、天文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和古文经学则主要靠私学传播。由此可见,私学在汉代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并且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三)乱世中的「 ”兴衰交替”,私学在夹缝中求生存 1、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兴起在春秋中叶,达到鼎盛是在战国中期。当时,由于正处在下坡状态的官学,不能为日益加剧的政治斗争提供更多人才而为士提供了机遇。士得到重用,诸侯都养起了士。等到战国中期,政治斗争激化,诸侯养士的潮流加剧,私学应运蓬勃发展。 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状况和在秦代的发展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萌芽发展,后者是极力灭绝。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颁布「 ”挟书”令,下令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严禁私学。秦推崇法家思想,采取「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私学虽遭摧残,但也没有灭绝。 汉代初期朝廷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慰民心巩固汉代统治。朝廷对于私学的态度是支持的,私学开始走向进一步发展,此时蒙学也已出现。 2、私学受到冲击 私学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唐宋时期,官学发展前景较好,前景光明。科举制也一天天发展壮大完善,伴随着官学的逐步完善,私学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不论是高级私学还是中级私学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它形成对比的是蒙学,蒙学比私学还要低一层次,但它得到了发展,私学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私学发展到宋代经历了波折但并未消亡还努力发展,出现了书院,到了明清时期,相比较于私学,蒙学更受欢迎,清初的高级私学还受到了文教政策的影响,私学可以说是在艰难的环境下慢慢发展,因为大环境因素而受到冲击。 3、私学呈现的特定规律 通过历史朝代的变迁,看私学的发展呈现出特定的规律,一般出现在重大社会变革时期,受到周围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官学的发展与私学的发展大致呈现反向关系,官学越衰微,私学就越兴盛,反之,则越衰微。 三、整体回顾,私学影响源远流长 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使私人在民间也可以创设学校,教书育人。一般而言,官学对教育对象或多或少有等级限制,总是出现贵族弟子优先或享有特权的现象,甚至在某些时代官学成为普通百姓只可想而不能做的事,是属于贵族弟子的特权。 私学因为大都继承孔子「 ”有教无类”的传统,使得它的接受教育的对象扩大不再是贵族子弟。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普通民众也可以进入私学学习。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民族的文化水平,有利于对民众的教化及民间社会的管理。 私学对中国传统学术的传播与发展也做出巨大贡献。私学的教学内容广泛,兼容了儒佛道的思想。例如秦代崇尚法律,焚书坑儒,以法为教,而法家之外的学术流派,在禁私学的禁令中仍然通过私学继续得到传播和发展。秦末战乱,私学仍然存在,讲诵教学不断。汉代初期官学还没有形成,各种学术流派都以私学方式传播。 汉代古今经学一直争论不断,虽今文经学常居主导,但古文经学也依靠私学不断传播发展。二者在不断争论得到发展完善,私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二者发展的作用。不仅如此,历代私学大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学术有成者都有著作流传于世,这些著作充当起传播中国传统学术的作用,使后人在研究时有迹可循,有史可查。倘若没有私学的出现和大规模的传播,也不会这么多经典之作流传于世。 私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某些朝代也经受了沉重打击,即便如此私学也没有消亡,存在即有它的理由。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官私互补,私学在官学衰落时出现,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传播文化、教化民众,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官学衰落而带来的社会影响。私学又因其灵活性而更好教化育人,使得我国古代文明、古代文化得以流传为后世所用,所学习。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艺文志》 《吕氏春秋·离渭篇》 《左传》 《论衡·讲瑞》 《论语·微子》

相关参考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三次重大变革的主要特征

一、第一次变革——流水线大批量生产由于亨利.福特仅注重生产成本,不重视产品改进,十多年生产的T型车显得单调、简陋。到1927年,带有豪华饰件的通用公司的雪佛兰型汽车赢得了用户普遍欢迎,终于击败了垄断汽

大趋势下的历史变革——三点原因揭示为什么周朝由盛转衰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享国共计791年。在将近800年的历史长河中,周朝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也是触目惊心的。从号令四方的天下

朝局发展与权力制度结构变革背景下的偶然产物

顺治十八年(1661年),弥留之际的顺治皇帝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之事做着最后的安排。鉴于此前多尔衮专政带给顺治皇帝的极大心理阴影,于是顺治不仅取消了此前已经延续了两朝的“八和硕贝勒共推新君”的传统,直接将

清朝军机处权限述论

 清朝军机处权限述论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朝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此前,清一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努尔哈赤时期形成的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度,后转化成议政王大

古代军制充分成熟的时期——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制变革

文/小女子这厢有礼了从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雒邑(今洛阳市境),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扫平六国、建立秦朝,史称东周。在这549年之间,依据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春秋(公元前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所有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土地改革(1949.9~1953年春).土地改革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根据地“分田分地”探索在夺取政权条件下的一次充分的实

晏子官居齐国何位

晏子生活的时期是在春秋末年,正是古代社会发生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作为朝廷的相大夫,他一直认真辅佐齐景公,一丝不苟。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晏子对外反对侵伐战

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

  朱元璋进行上述变革和调整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君权,主要手法是分化、弱化大臣之权,他对地方行省、中书省和大都督所作的一系列变革莫不如是。朱元璋罢丞相,是对一千多年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不设丞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八课

1.历史必修三第八课的浑仪是什么时代的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

血色玫瑰,民国第一女杀手

清末民初时期,西方的船舰利炮敲开了紧闭的国门,随着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社会结构松弛,沿袭了数千年的专制制度被打破。在许多率先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的启蒙之下,社会氛围逐渐开始弥漫起一股自由之风,犹如黎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