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瑶想灭赵氏,赵襄子为何偏偏往晋阳跑
Posted 民心
篇首语:时机未到,资格未够,请继续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智瑶想灭赵氏,赵襄子为何偏偏往晋阳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智瑶想灭赵氏,赵襄子为何偏偏往晋阳跑
文|飞鱼说史 公元前497年,晋国公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在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地带,据险而筑坚城,又因在晋水之阳,取名晋阳,此为为晋阳建城之始。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 周平王东迁是东周开始的标志,此时的周朝已经由盛转衰,周王室也已日渐衰落,林立的诸侯各自为政,周天子也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了。 诸侯群雄纷争,势必有强有弱,强大的诸侯国不断兼并小的诸侯国,虽然生灵涂炭,但也完成了中原在地理上的局部统一,这一切都为秦朝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春秋诸侯国虽多,但大多只是弱小诸侯,相继出现的「 ”五霸”则是其中最为瞩目的代表。 春秋五霸具体是哪几个人,历来又有争议,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就实力而言,第二种说法则更让人信服,此时暂不论。 不过无论哪种说法,作为第二个在华夏大地上称霸的晋文公都是不容置疑的五霸之一,但后来强大的晋国却不断衰落,直至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韩赵魏之所以瓜分晋国,是因为它们联手消灭了强大的智瑶,而导致智瑶翻船的是他想要灭了赵氏。 智瑶想灭赵氏,赵襄子为何偏偏往晋阳跑?并不全是因为城坚粮足。 晋阳为何能屡次帮助赵氏避过灭族之危?城坚粮足只是外因,关键是得了民心关于此事,我们还得从智瑶说起。 智瑶:我就要你的土地。 晋国原本有六卿,起初按照实力排名的话,是范氏、中行氏、智氏,其后才是韩赵魏三家,但范氏和中行氏很是猖狂,以赵氏内部的不和谐为借口,把赵氏定义为始祸者,晋国曾有明文规定:始祸者,必须死。 于是赵氏和中行氏出兵攻打赵氏,赵氏退守晋阳,结果晋阳久攻不下,智氏一看有利可图啊,就联合韩魏两家强迫晋公室把范氏和中行氏都定义为始祸者,结果去攻打赵氏的范氏和中行氏却被智、韩、魏、赵四家联合赶出了晋国。 赵简子死后,智氏逐渐做大,一家要比三家强,作为智家的老大智瑶在执掌晋国的前几十年里那是做得相当出色,既然强大了,看着总跟在自己屁股后面喝汤的三个小弟也极为不爽了。 为了让自己狂躁的内心能够平静一点,智瑶向韩赵魏三家伸出了索要土地的大手,结果韩魏扛不住智氏的压力,就交出了土地和人口,但到了赵氏这里,赵襄子却不干了。 赵襄子:我就不给你土地。 智瑶问赵氏索要土地,赵襄子给予严词拒绝,他对智瑶派去的使者说,土地是祖辈留给的财富,不给,就不给,告诉你们老大,爱咋咋地,反正我是不会给的。 智瑶看着那么牛气的赵襄子,很是愤怒,觉得此人和自己熟悉的赵无恤根本不一样啊,一个贱妾生出的卑贱庶子,不是该唯唯诺诺的嘛,智瑶还记得曾经有一次和韩赵魏这三个小弟喝酒,结果喝多了,拿起青铜酒杯就扔向了赵无恤的脸。 结果赵襄子的脸面鲜血直流,后来脸上狰狞的伤疤成了他永远的耻辱,但就是这样,赵襄子都没有发作,而且制止了手下人的愤慨,当时的赵襄子才是智瑶喜欢的,现在对自己公开叫板的赵襄子,他一点都不习惯。 赵襄子毫不犹豫驳了智瑶的面子,智瑶可不会忍,于是联合韩魏出兵伐赵,下决心要把赵氏从晋国的山头上给撵出去,免得碍自己的眼。 张孟谈:我们该往晋阳撤。 赵襄子拒绝了智瑶索地的请求之后,就知道情况不妙,于是赶紧招来家臣张孟谈(此人是历史上第二个张姓人)询问该怎么办,张孟谈不紧不慢回答说了四个字:退守晋阳,这时赵襄子恍然大悟,还记得他爹死前对他说,万一社稷有事,就往晋阳跑。 这时候也有其他家臣给除了建议,说可以退往长子城,那里防守坚固,也有人说可以退守邯郸,那里粮食充足,但被赵襄子拒绝了,因为他知道长子城是强迫民力建造的,而邯郸的粮食是搜刮过来的,一旦敌人来犯,百姓不会拼死守城。 而晋阳自从建成之后就对百姓广施仁政,实行减税轻赋等政策,虽然董安于把此城建成了金城汤池,但比城池更坚固的是晋阳城里的民心,赵襄子到了晋阳之后,真正感受到了百姓的热情,听说有人和自己老大过不去,百姓们拿起扁担就想往上冲。 但打仗靠扁担是不行的,晋阳城没有兵器,张孟谈就建议赵襄子把晋阳城里的房子给拆了,因为建筑房子的材料都是做兵器的原料,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愉快的一次拆迁了,并且拆的还是自己的家的房子,当智瑶带着韩魏两家赶到晋阳的时候,晋阳早已做好万全的抵抗准备了。 飞鱼说: 智氏、韩氏、魏氏三家攻打赵氏,本来是毫无悬念赵国必败的战役,最后却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智瑶水灌晋阳后,为了显摆自己的奇思妙想,还特意拉着韩氏魏氏的老大看几乎被淹没的晋阳城,但他没想到自己这一举动却引起了韩魏的反水,结果稳胜的智瑶落得大败。 智瑶想灭赵氏,赵襄子为何偏偏往晋阳跑?晋阳为何能助赵氏屡次避过灭族之危?并不全是因为城坚粮足,城坚粮足只是外因,更为关键的是得了民心。 智瑶水淹晋阳之后,晋阳依然没有被攻破,而是在水里泡了三年(战国策记载: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而城内居民已经开始易子而食了,但依然没有百姓投降,足见晋阳城民心之坚固。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将自倾,城池的稳固、粮草的充足这虽然也是战争胜利的条件,但如果失了民心,即使再稳固的城池,也会被从内部攻破。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相关参考
赵襄子智伯之怨>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智伯瑶取而代之。智伯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家族。>晋出公九年(公元前466年),智伯与赵襄子一
晋国在灭亡以前,曾经出现过一次转机,“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瑶力图恢复晋国国君的势力,眼看就要成功,结果被赵氏的赵襄子破坏了,最终智瑶反而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晋国智氏和中行氏本
赵无恤,赵国的创建者,又称赵襄子,其父是春秋末期晋国正卿赵鞅(即赵简子,赵国的奠基人),嬴姓,赵氏,名无恤,谥号「”襄子”,故史称「”赵襄子”。赵襄子中的「”子”,与赵简子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
历史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处处会有意外。>春秋末期,晋国公室的权柄已经被六位卿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六氏)瓜分,六卿之间相互倾轧,晋国的分裂已经成为了历史中的必然。>但,六卿中究竟谁具备资格,又有
赵毋恤又称赵襄子,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家族的宗主,其父为赵简子。赵襄子曾联合魏、韩攻灭智伯,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于公元前425年逝世。赵毋恤>赵毋恤简介>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
本名:赵毋恤 别称:赵无恤、赵襄子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出生时间:约公元前505年 去世时间:公元前425年 主要成就:联合魏、韩攻灭智伯赵襄子的人物简介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
魏国衰弱的源头是什么?魏武侯送走的2人改写了历史!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如果说赵襄子是春秋末期最后一条鲨鱼的话,那么魏文侯就是战国初期第一条大鳄。>赵襄子扭转了智氏灭亡赵氏危局,从而
年龄战国人物本名:张孟谈别称:张孟同字号:姬所处时期:战国作古时候:汉张孟谈战国初赵襄子的家臣。智伯瑶以赵襄子谢绝向智氏割让领地这个原因,便团结韩、魏两家来打击赵氏。智伯瑶事前与韩、魏两家商定,攻灭赵
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董存瑞舍
赵鞅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大宗宗主,执政晋国十七年之久,平定王子朝之乱,开改革先河,与儿子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赵鞅的子女>赵伯鲁,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