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气包”高贵乡公曹髦缘何对《尚书》的内容如此关注与好奇

Posted 尚书

篇首语:遇到一些人,知道一些事,才能懂的理解与珍惜,才能看清自己的方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 ”受气包”高贵乡公曹髦缘何对《尚书》的内容如此关注与好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受气包”高贵乡公曹髦缘何对《尚书》的内容如此关注与好奇

《尚书·尧典》首句作「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关于「 ”稽古帝尧”,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曾经广征博引:马融曰:「 ”顺考古道。”郑康成曰:「 ”稽古,同天。言能顺天而行,与之同功。”孙星衍疏:「 ”经将述尧盛德,先言稽古者,《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云:‘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故圣者法天,贤者法圣。’《后汉书·范升传》:‘(范)升奏曰:臣闻主不稽古,无以承天。’” 曹髦研究尚书,本质上是针对司马昭之心。 而在《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中多次出现高贵乡公曹髦在太学与儒生讨论《易经》、《尚书》、《礼记》等,其中一次在讨论《尚书》时,首先就「 ”稽古帝尧”发问: (甘露元年夏四月)丙辰,帝幸太学,……,帝问曰:「 ”郑玄曰‘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王肃云‘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二义不同,何者为是?”博士庾峻对曰:「 ”先儒所执,各有乖异,臣不足以定之。然《洪范》称‘三人占,从二人之言 ’。贾、马及肃皆以为‘顺考古道’。以《洪范》言之,肃义为长。”帝曰:「 ”仲尼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之大美,在乎则天,顺考古道,非其至也。今发篇开义以明盛德,而舍其大,更称其细,岂作者之义邪?”峻对曰:「 ”臣奉遵师说,未喻大义,至于折中,裁之圣思。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这一段对白,貌似只是文献意义上的咬文嚼字,但是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姑且试探如下: (1)此处看似在讨论经学上的训诂之异,即郑玄与王肃对此句的不同注释,但实则有更深的政治意味和背景。郑玄将「 ”稽古”释为「 ”天”,认为天命的转移是禅让的基础,是用谶纬的方法与「 ”汤武革命”的理论来证明「 ”天命”在皇位禅让的重要性;而王肃仅将此释为「 ”顺考古道”,已不再突出天命的关键地位。联想到当时高贵乡公曹髦的处境,实已被司马昭逼迫压抑至极,他想到的抗争办法有二,一是反复强调「 ”天命”在禅让中的绝对地位,二是拼死一搏。 首先,曹髦始终强调天命仍在曹魏。就在此次太学问尚书事后三个月,邓艾即破姜维,司马昭也在积极备战征蜀,想进一步获得可以自矜的功绩,但曹髦此时仍觉得天命在曹。其次,就是以死相拼,当然他的奋力一搏失败了,最终以「 ”性情暴戾,日月滋甚”等原因被弑杀,随即皇帝之位也被废除——高贵乡公的称号本身就说明他被废黜之后的政治地位。 (2)庾峻是参与过废齐王曹芳一事的,他洞悉曹、司马的矛盾和斗争,所以,当曹髦问他尚书此句时,他不可能不知道皇帝的真实意图。曹髦问庾峻此句训诂,实际上就是在问他的政治立场。曹髦显然是坚持郑玄之说,而政治上已经倾向于司马氏的庾峻,虽然可知他是赞同王肃之说的,但从他的语气来看,他却并没有非常直接的表达己见,而是用《洪范》「 ”三人占,从二人之言”的搪塞之辞来躲闪了皇帝提问的真正锋芒——换言之,庾峻圆滑地表示: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亲自讨伐司马昭,为太子舍人成济所弑,年仅二十岁,以王礼葬于洛阳西北。 (3)上述问题中其实还蕴含着一个比较深刻的背景,那就是曹髦的真正志向在于「 ”中兴”,基于此,也就更不会轻言禅让了。 甘露元年(256年)二月,曹髦曾经在太极东堂宴请包括侍中荀顗,尚书崔赞、袁亮、钟毓,给事中中书令虞松等在内群臣,并与上述诸位儒学大师讨论夏少康与汉高祖刘邦的高下,最终定论以少康为优。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载曹髦言: 自古帝王,功德言行,互有高下,未必创业者皆优,绍继者咸劣也。汤、武、高祖虽俱受命,贤圣之分,所觉悬殊。少康、殷宗中兴之美,夏启、周成守,论德较实,方诸汉祖,吾见其优,未翊其劣;顾所遇之时殊,故所名之功异耳。少康生于灭亡之后,降为诸侯之隶,崎岖逃难,仅以身免,能布其德而兆其谋,卒灭过、戈,克复禹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非至德弘仁,岂济斯勋?汉祖父因土崩之势,仗一时之权,专任智力已成功业,行事动静,多违圣检;为人子则数危险其亲,为人君子则囚系贤相,为人父则不能卫子;身没之后,社稷几倾,若与少康易时而处,或未能复大禹之绩也。推此言之,宜高夏康而下汉祖矣。 曹髦认为:上古三代,凭借仁德勋业成事是那样的艰难;秦项之际,凭借武力成就功业是那样的容易。何况最上等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汉高祖功劳高,但比不上少康的盛德普照。况且仁者一定有勇气,诛杀暴君必须动用武力,少康武功的辉煌,难道一定不如汉高祖吗?……假使让三坟五典都留存了下来,将少康的行为详细记载下来,(对他的评价)难道还会有异议吗? 少康率大军一鼓作气,乘胜攻克旧都,诛杀了寒浞,夺回王位,史称「 ”少康中兴”。 曹髦认为少康比汉高祖刘邦更加优秀。 总的来说,曹髦认为志在复国的夏朝君王少康(姒少康,他在父亲失国之后,曾经遣间谍女艾于浇,在斟灌氏与斟鄩氏的帮助下,并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攻灭寒浞,建都纶城,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的功业与能力比白手起家的汉高祖刘邦更为优秀,托古言志,已经展现出了自己非常明确的「 ”中兴”志向。曹髦十三岁登基,按诸侯十二而冠之礼,他已不算稚嫩的「 ”幼主”,而且也已不愿再做傀儡和政治工具。 曹髦可谓历史上最有血性的傀儡君王。 这么看来,曹髦是不可能主动愿意禅让而失去「 ”中兴”的机会的。回到本文前面的问题,所以,曹髦肯定是支持郑玄之说而赞同天命仍然在曹的。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对文献的考究说到底还是为政治舆论造势与博弈服务的。

相关参考

高贵乡公曹髦是被谁立为皇帝的

曹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九月,司马师废掉曹芳,决定让彭城王曹据继位。郭太后听后,表示不高兴,对司马师说道:彭城王是我的叔叔,如果立他为帝,我怎么办呢?我看文帝的孙子高贵乡公曹髦,温文俭让,可以立他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

《三国志,高贵乡公髦传》注引《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昭是曹魏曹髦时权臣,他在父兄政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扫清拥曹势力,完全控制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做好废曹登基的准备。曹Z赐司马昭天子礼乐,司马昭佯装不受。曹髦

曹髦简介,曹髦的皇后是谁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第四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曹髦即位前为高贵乡公,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被立为

曹髦怎么读

曹髦【mao】拼音:máo,笔划:14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第四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曹髦即位前为高贵乡公,司

曹髦怎么死的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三国时期曹魏第四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曹髦即位前为高贵乡公,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被立为

曹髦怎么死的

曹髦怎么死的曹髦,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四任皇帝。魏文帝曹丕之孙,即位前为高贵乡公,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后来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他以悲壮的结局结束了自己昙花一现的人

揭秘:曹髦是曹丕的什么人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也是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亦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位皇帝,他是于公元254-260年在位。曹髦在继承皇位前是高贵乡公,后来在司马师废除了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就被立为了新国君,

曹髦以悲壮的结局结束了自己昙花一现的人生

曹髦是谁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也是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亦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位皇帝,他是于公元254-260年在位。曹髦在继承皇位前是高贵乡公,后来在司马师废除了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就被立为了

曹髦以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昙花一现的人生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也是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亦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位皇帝,他是于公元254-260年在位。曹髦在继承皇位前是高贵乡公,后来在司马师废除了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就被立为了新国君,

曹髦是曹魏的第几任皇帝

对于三国高贵乡公曹髦的评价,史书上的说词和讲《易》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个腔调,都是把他当作不知韬晦、忍耐,是妄动、以卵击石的典型,这么说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似乎也是一种勇敢,为尊严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