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连帽衫怎么御寒挡风
Posted 陶俑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没有连帽衫怎么御寒挡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没有连帽衫怎么御寒挡风
在今天,连帽衫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服装样式,广泛应用在卫衣、羽绒服领域,其结构很简单,就是在衣领后部连缀一个兜状的帽子,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扣在脑袋上御寒,这种帽子简易轻便,又防风保暖,有的还会通过绳子来辅助固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当然本马前卒也是很喜欢的。 连帽衫的出现,并非始于近代,这么实用且简单的发明,古人也不会想不到。实际上,在古代类似形式的服装也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连欧洲的一些锁子甲,也采用了这样的造型。 那么在我国古代,有没有类似连帽衫的服装呢?答案是肯定的。冷是所有生活在北方的人群都会感受到的,而在北方草原,冬天寒冷尤甚,而游牧民族还得在刺骨的寒风中进行户外活动,所以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来抵御严寒。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介绍的这种特殊帽子应运而生。 这种帽子被古人称为「 ”风帽”或者「 ”胡帽”。 先来看胡帽的解释,在《隋书·礼仪志》中记载: 后周之时,咸著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 这里的后周,指的不是五代后周,而是北周。北周时流行一种名叫突骑帽的帽子,很像隋朝的胡帽,基本样式是有垂下来的「 ”裙”,还有带子。当时人认为,这是拓跋鲜卑索发的遗留特征。何谓索发呢?拓跋鲜卑人习惯把头发扎成辫子,再披散下来,因此又被称为「 ”索头鲜卑”,而南朝直接将他们蔑称为「 ”索虏”。披垂的发辫,跟胡帽的垂裙有几分相似,所以才会有人觉得胡帽模仿索发。 再来看风帽的记载,在《南齐书·五行志》中记载: 永明中,萧谌开博风帽后裙之制,为破后帽。 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这条记载是说,萧谌对风帽进行了改造,把垂裙分开,成为所谓的「 ”破后帽”。 这种风帽或者胡帽的形制,可以在文物中看到,主要集中在南北朝时期。 封氏墓群出土风帽俑 比如上图中的这件文物,是来自于河北景县封氏墓的陶俑,时代为北魏。显然,陶俑所表现是一位身穿御寒衣物的男子形象,他身穿裤褶,外罩披风,脑袋上扣着的正是一件风帽。这件风帽顶部圆鼓,似乎有填充物,顶部中央表现出了缝制的痕迹,边缘有很长的垂裙,几乎盖住了整个肩部,而在脑后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带子,相互绑缚起来。这样一看,跟文献所记载的「 ”垂裙覆带”恰好吻合。 显然,风帽的出现要比文献记载的北周还要早,可以早到北魏初期乃至魏晋十六国时期。比如下图所展示的这几件陶俑,它们来自于宁夏固原的一座十六国墓葬当中(该墓过去被认为是北魏墓,后来有学者考证认为,应当更早一些,为十六国时期,马前卒赞同此说)。可以看出,这些人物同样身穿十分厚实的衣物,头上的风帽也极为硕大,保暖效果应属一流。固原地处西北,冬季苦寒多风,当地发明风帽亦属情理之中。 固原十六国墓出土陶俑 如此看来,风帽的样式,跟模仿拓跋鲜卑的索发,应当是八竿子打不着了。垂裙的出现更有可能是为了抵御风寒。有些人为了简便,干脆直接把风帽和衣服连缀起来,跟连帽衫也就没什么本质区别了。不过到了后世,分体的风帽仍然存在。比如在太平天国时代,废除了清朝的冠服制度,改为以风帽或风兜为主,并且规定了不同身份的人能够使用的材质、纹饰等细节,但是其基本样式跟魏晋北朝时候的别无二致。相关参考
古代人生活条件更恶劣,一床棉被都是奢望,尤其宋朝以前没有棉花,他们冬天是怎样睡觉的呢?对于皇族和富人来说可以有资本追求奢侈,他们一般是用皮毛做褥子。>>《论语》中就写到“狐貉之厚以居”,意思就是狐貉的
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过冬也是一个问题,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呼吁南方也应该暖气。而在中国古代,经济水平和居住条件远不如今天,冬季取暖无疑是一件大事,而不同阶层人的取暖方式也有很大不同。让我们一起来
窗户纸糊在外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困,居住的房屋大多数是由土坯和稻草垒成,窗户大多是保暖效果不好的木棂格子窗,每到秋末冬初天气逐渐寒冷时,人们就要想办法挡风御寒,但因生活条件或物质资源所限,人们常将
在我国汗青上曾显现过四次严寒期,时代冻死的人不可胜数。第一个严寒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个严寒期,相关史料几乎没有。只有在《竹书编年》中,记载了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
在我国汗青上曾显现过四次严寒期,时代冻死的人不可胜数。第一个严寒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个严寒期,相关史料几乎没有。只有在《竹书编年》中,记载了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
在我国汗青上曾显现过四次严寒期,时代冻死的人不可胜数。第一个严寒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个严寒期,相关史料几乎没有。只有在《竹书编年》中,记载了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不仅体现在几个伤亡数据上,它是具体的,主要体现咋四个方面,分别是行难、食难、御寒难以及宿营难。行难指的是由于草地的特性不好走;食难指的是红军粮食不足,根本吃不饱,甚至没饭吃
首先我们说说清朝皇帝的衣着服饰。皇帝的衣着服饰不仅为防暑御寒,而且是地位、权力的象征,神圣与威严的体现。到了乾隆年间,冠服制度得到完善,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披领、马蹄袖的风俗,又沿袭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
三国时期的魏国权臣司马懿,一直有篡位的野心,不过曹氏父子也知道这件事,不但有意无意提防,甚至想找机会除掉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司马懿只能隐忍,也不敢接受任何好处,就连魏明帝曹睿送给他和士兵御寒的棉衣,也
三国时期的魏国权臣司马懿,一直有篡位的野心,不过曹氏父子也知道这件事,不但有意无意提防,甚至想找机会除掉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司马懿只能隐忍,也不敢接受任何好处,就连魏明帝曹睿送给他和士兵御寒的棉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