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如懿》都没说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么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甄嬛》《如懿》都没说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甄嬛》《如懿》都没说清楚,清朝皇帝后妃每天吃什么

近20多年来,清宫戏几乎「 ”霸占”了电视荧屏。从比较正统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到戏说色彩浓厚的《还珠格格》、《甄嬛传》、《延禧攻略》,轮番「 ”轰炸”,让很多观众认为,自己对清朝宫廷文化,已有很深入、系统,甚至是专业的了解了。其实,上述影视虽对清朝宫廷衣食住行礼俗,多有描画,但对很多宫廷礼俗,仍缺乏比较深入、系统、专业的叙述,因而使很多观众,对清朝宫廷饮食礼俗,依然存在诸多误解。例如,很多人一提到清朝宫廷饮食,条件反射般地想到的,或许就是大名鼎鼎的「 ”满汉全席”。很多人虽然都知道,清朝皇帝后妃们整天美食佳肴,饮食无论是种类,还是内容,都极其丰富。但清朝宫廷中的饮食究竟有哪些?怎么制作?怎样食用的?估计很多人都不甚了了。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略作叙述。 一、清朝宫廷中的饮食内容 满族传统饮食风俗,主食以面食、粘食为主,味尚甜、酸。满族人将各种各样的块状面食,统称为「 ”饽饽”。满族人最初用「 ”饽饽”作为供奉神灵的祭品,种类繁多,有「 ”打糕穆丹条子”(满语,汉译为搓条饽饽)等不同类型的「 ”饽饽”。祭祀神灵不同,季节不同,制作的「 ”饽饽”也不相同。后来,「 ”饽饽”逐渐成为满族人的日常食品。 发糕、云豆卷 除「 ”饽饽”外,清宫常见的面食,还有「 ”炸角子”、发糕、云豆卷、鲜花玫瑰饼等。 清代宫廷中,米多用来煮粥,尤以「 ”小肉粥”(又名「 ”鞑子粥”)最有名。 清代宫廷中的菜肴,以肉食为主,尤常用猪、羊肉及野味山禽走兽。较为常见的菜肴,有烤鸭、扒羊肉、苏造肘方、金鱼鸭掌、百鸟朝凤等。至于清宫中规格最高、菜点品种最多的大名鼎鼎的「 ”满汉全席”,是由满点(满洲饽饽)和汉菜两部分组成。在雍正朝已具雏形,乾隆、嘉庆两朝进一步发展、完善。其中的「 ”汉菜”,有五种类型:一是头号五簋碗 10 件,以海鲜为主,有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鲨鱼皮鸡汁羹等;二是二号簋碗 10 件,以水陆八珍为主,有鲫鱼舌烩熊掌、糟猩唇猪脑等;三是细白羹碗 10 件,以时鲜肉菜为主,有猪脑羹、鸡笋粥、甲鱼肉等;四是毛鱼盘 20 件,主要是蒸烤类菜肴,有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等;五是下酒菜,有洋碟20件、热吃劝酒20味、小碟20件等。 清代宫廷中的饮品,以奶茶、烧酒为主。满族人传统善饮,早期主要饮用以糜子为原料酿造的「 ”米儿酒”;明朝末年,满族开始盛行以高粱等为原料,酿制烈性烧酒;乾隆帝钦定玉泉为「 ”天下第一泉”,将玉泉水定为皇家饮用和酿酒的御用泉水,玉泉酒成为乾隆以后历代皇帝最爱饮用的酒种。乾隆帝每日晚膳饮玉泉酒1两,嘉庆帝有时多至13—14两,慈禧太后每日内膳所用玉泉酒竟达1斤4两。如遇节令,宫中也饮用传统的应节之酒。如新春饮屠苏酒,端午饮雄黄酒,中秋饮桂花酒,重阳饮菊花酒等。另外,清代宫廷用酒中,还有一种用于治病、保健的药酒,慈禧太后晚年就经常服用主治中风挛缩的「 ”夜合枝酒”。 满族人最初没有饮清茶的风俗。受蒙古族风俗影响,满族人多喜喝「 ”喀喇钗”(奶茶)。入关后,清代宫廷一方面保留了饮奶茶的民族传统。皇帝每次用完膳,茶房都要及时供应奶茶;另一方面,受汉族风俗影响,饮清茶、以清茶待客,逐渐成为清宫饮食风尚。御用清茶品种众多,主要有云贵所贡普洱茶、浙江所贡龙井茶等。 二、清宫饮食的制作 看完上述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的清宫饮食,诸君是否也是食欲大开,垂涎欲滴呢?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美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吧。 先来看主食,满族人所说的「 ”打糕穆丹条子”(搓条饽饽),是先把江米或其它粘米蒸熟,打制成糕;再蘸熟黄豆面,将糕揉搓成长条,放在油锅中炸透;然后,用刀切成小段,表面撒上熟黄豆粉,即可食用了。现代名吃「 ”江米条”即源于此。 江米条 满族人所说的「 ”哪玛米糕”(发糕),是将发酵的玉米面摊入笼屉,蒸熟。然后用山楂汁在糕面上点上红梅图案,切成菱形小块。食用时,配以蜂蜜。后来,因为人们常在发糕表面撒上「 ”青丝”、「 ”红丝”(用糖腌渍的萝卜丝),所以又叫作「 ”丝糕”。 清宫菜肴以肉食为主,做法有煮、炖、熬、烧、 烤等。新鲜蔬菜或野菜,多蘸黄酱生吃;入冬后,则常食用白菜渍制的酸菜。在琳琅满目的肉菜中,我们就以在后世蜚声中外的「 ”北京烤鸭”为例,看一下这道菜的制作流程吧。 北京烤鸭 它是用生长期较一般的鸭子短、个头大、肉质肥嫩、特供宫中的玉泉山填鸭为原料,烤炙而成。先将填鸭宰杀、去毛,在颈部充气;再在鸭子右翼下,切开一道口子,将内脏等从口子处拉出来;然后,将高粱秸削制而成的撑子放进鸭腹中,撑起鸭脯;再将鸭子挂在钩上,准备烧烤。烧烤前,用开水将鸭子浇一下,再淋上饴糖水,放在通风处晾干。烤时,用长竿将鸭子挑起来,挂在特制的烤炉中, 用果木炭火烧烤。为着色均匀,烧烤时,要勤转鸭体。再用刀将烤好的鸭子切成大小整齐、片片带皮、薄而不碎的肉片。吃时,配以甜面酱、黄瓜条、萝卜条、葱条、砂糖等佐料。 作为清代宫廷中主要饮料的玉泉酒,由光禄寺良酝署负责酿造,一般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每酿造一份(370斤)玉泉酒,需用3石6斗南糯米,面曲、豆曲各 20 斤,大淮曲1块,引酵2斤,花椒、芝麻、箬竹叶等配料,进行酿制。 三、清朝皇帝、后妃如何饮食? 清朝宫廷礼制,皇帝平日吃饭,称为「 ”用膳”。皇帝每天正餐有两次:一次是早膳,多在卯正以后(早晨6点至7点);一次为晚膳,定在午、未两个时辰(中午12点至下午14点)。此外,每晚酉时(晚上18点)左右,还有一次「 ”晚点”。皇帝如不外出围猎或巡视,用膳时间一般不变。 皇帝用膳地点,多不固定,常在皇帝寝宫或经常活动之处用膳。若非宴会或有特别旨意,皇帝吃饭都是独桌进食,任何人不得与皇帝同桌用膳。皇太后、皇后、妃嫔及皇子等,一般都在本宫用膳,且独桌进食。 皇帝独自进餐 皇帝的膳食由御膳房置办。通常,御膳房主官尚膳正要提前数日,开列出数日后的膳单,上列菜点、水果、饮品等名目,及具体承办人员名单,呈交内务府大臣审核备案,内务府大臣「 ”画行”(审核并批准)后,交由厨长、厨役等照单准备。 为保证饮食洁净,皇帝的饭、菜、汤都必须使用玉泉山的泉水烹饪,每天,宫中有专用水车来往于宫中与玉泉山,定时取运新鲜泉水。 皇帝用膳前,太监先在用膳处布置好膳桌。用膳时间到后,皇帝命御前侍卫通知御膳房将膳食送至用膳地点,膳食要放在特制的膳盒内或膳桌上,由侍卫负责抬送,这叫作「 ”传膳”、「 ”进膳”。 膳食送到后,太监在规定位置,迅速布好菜点、果品等。然后,除侍食太监外,无关人员一概回避。皇帝用膳前,先命太监在每道菜上放一块小银版 (牌),检验饮食是否有毒,谓之「 ”银版验膳”。验毕,皇帝再命太监将每样饭、菜都尝一点,谓之「 ”尝膳”。待证实饭、菜确无问题后,皇帝才开始用膳。 皇帝的膳桌是有上、下两层的长方形大桌,上层可随时撤换。用膳时,皇帝坐北朝南,近处摆放青玉柄金羹匙、青玉镶金箸、铜胎镀金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等精美餐具;远处摆放几十种冷热荤素菜点。太监向皇帝恭报每道菜名,皇帝想吃什么,便示意太监,盛至自己碗中食用。 皇帝吃饭的餐具 除正餐外,皇帝还可根据需要,随时加餐。加餐的饮食品种,可由皇帝根据自己的口味、爱好,任意选择。因此,皇帝实际进餐,往往是加餐,而非正餐。皇帝往往将正餐时没吃的丰盛菜点,作为恩赏,谕赐后妃、皇子、公主,及御前、军机、内务府、南书房入值大臣等食用,这就是清宫中「 ”克食(亦作「 ”克什”,满语,施恩、赐予之意)御膳”的礼制。受赐者往往视为极大荣耀。 文史君说 满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饮食礼俗;同时,由于与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交往、融合,其他民族的一些饮食礼俗,也被有机融入满族饮食礼俗中。入关后,清朝宫廷饮食礼仪,在传承若干满族传统饮食礼俗的同时,又继承了明朝宫廷的菜谱,并受汉族各菜系,特别是江、浙、鲁菜系影响,饮食内容、种类日益丰富。如康熙、乾隆二帝因多次巡视江南,因十分欣赏苏州菜,招当地厨师入宫供奉,一时「 ”苏造”菜肴盛行宫中,直至今日仍盛传不衰的苏造肘方,就是当时「 ”苏造”菜肴中的佳品。同时,清朝统治者及宫廷侍从还不断进行「 ”创新”,慈禧太后的女侍梁红萍以戏剧《西厢记》为题,创造了一道名为「 ”红娘自配”的菜肴,至今仍为酒宴佳肴。至今犹存的「 ”菊花火锅”,据说是慈禧太后发明的一道菜肴。正是由于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由于众多统治者和劳动者勤于思索,勇于创新,使得清宫饮食日益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林永匡等:《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3. 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相关参考

清朝皇帝每天早上不但要“请安”还要“早读”

按照清代后妃制度,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她们同住在慈宁宫,太妃、太嫔住在旁边的寿康宫、寿安宫。皇帝每天早晨穿戴整齐后,首先要向她们一一请安,以表示对长者的孝道与尊崇。除了康熙以外,清朝皇

乌拉那拉·如懿人物原型是谁 历史上如懿的结局是什么

乌拉那拉·如懿,《后宫·如懿传》、《后宫甄嬛传》的角色之一,废后乌拉那拉宜修侄女,乾隆皇帝的侧福晋、娴妃。乌拉那拉·如懿人物原型乌拉那拉·如懿,《后宫甄嬛传》中废后乌拉那拉宜修侄女,因为心高气傲不愿屈

看了延禧才知道,還珠甄嬛如懿都錯戴了旗頭

近期,“乾隆帝”真的很忙,兩部大製作都圍著他轉。《如懿傳》講如懿和乾隆相互扶持,最終如懿成為皇后的故事;《延禧攻略》是講宮女瓔珞一路披荊斬棘,最終成為令貴妃的故事。只是,如懿這邊還忙著過審,那邊延禧已

谈谈宫廷剧对现代女性的婚姻启示

《如懿传》,是《甄嬛传》的续作,也是我继《甄嬛传》之后唯一看过的一部宫廷故事,还是纸质书,厚厚的五本。《如懿传》讲述了乾隆皇帝时代的后宫秘事,主要是皇后乌拉那拉氏如懿与乾隆皇帝从青梅竹马到帝王夫妻的传

战国七雄打了几百年都没说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出茅庐后辅佐刘备定荆州,夺益州,抢汉中,奠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国基业。在刘备托孤之后,更不忘当年三顾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一己之力六出祁山,撼动占据天下三分之

如懿最终还是自尽了,乾隆却疑惑不解,皇太后一句话令乾隆大哭

《如懿传》剧组宣传也是甄嬛传的姐妹篇,甄嬛与宜修两人的瓜葛也被延续到这一部剧。现在《如懿传》正在热播中,它也是非常之受欢迎,但是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一点关联呢?这部剧如懿是宜修的侄女,从小就和甄嬛的孩子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哪个更符合真实历史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哪个更符合真实历史?  《甄嬛传》是由同名网络人气小说改拍的电视剧,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追捧,无论是电视剧本身,还是人物乃至“甄嬛体”都受到了网友的热议。  尽管这部电视剧以及原

《甄嬛传》全剧最厉害的法宝,谁带谁倒霉,幸亏甄嬛一次都没带

在甄嬛传中,眉庄是三姐妹中第一个得宠的人,一时风光无限,安陵容因为自己胆小,被送到皇上面前时,吓得瑟瑟发抖,最终皇上以不愿勉强为由,将安陵容送回,一时间安陵容成为宫中笑柄,无论是妃子还是下人,都对她议

清朝后妃脖子上的白布条,除了装饰还有什么用

清宫剧一直是荧屏上的火热题材,从早些年的《还珠格格》,再到前几年的《步步惊心》、《甄嬛传》、《延禧攻略》,都广受欢迎。而大家在看剧时,讨论得最热烈的除了剧情外,就是剧里那些后妃们的妆容、礼仪、服饰了。

如懿历史原型是谁

如懿历史原型是谁?如懿结局  《如懿传》终于开播了,虽然无缘卫视,但如今各大视频网站都有不少的观众,所以在视频网站上播出,仍然受到很多人的瞩目。  作为《甄嬛传》的姐妹篇,《如懿传》从开拍到定档,自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