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孙策”姚襄为何屡战屡败

Posted 永和

篇首语: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 ”小孙策”姚襄为何屡战屡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孙策”姚襄为何屡战屡败

姚弋仲壮志未酬,含恨而死之后,他的第五个儿子姚襄继承了他的领袖之位,统领羌族部众,肩负起带领羌族复兴的重担。 姚襄 一、庶子夺嫡 史载姚弋仲有四十二个儿子,有这么多儿子,相信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一定是很纠结的,那么为什么姚弋仲最后选择了姚襄作为他的接班人了呢? 姚襄能够上位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很优秀。有多优秀呢,首先是仪表堂堂、威风凛凛,相传姚襄身高八尺五寸,古代不同时期「 ”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十六国去三国不远,尺寸长度也比较相似,这么算下来姚襄将近两米高(或许史书说法夸张,但想来姚襄肯定要远高于当时的平均身高),而且他双手垂下来能过膝盖,是不是想起了一个人,没错,大耳贼刘备也是能垂臂过膝,今天看来这是一种返祖现象,但当时的人认为有这种特征的人,天生就是帝王之命。 刘备据传能双手过膝 加上姚襄自幼武艺精湛、弓马娴熟,特别是其情商特别高,善于笼络人心。久而久之,姚弋仲的部下们都认为姚襄会是一个合格的领袖,故而纷纷劝谏姚弋仲立姚襄为继承人。姚弋仲开始认为姚襄不是长子,怕引起诸子纠纷,因而没同意,但架不住手下多番上书请求,最后只得答应了。 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就是担心废长立幼使权力传递不稳 其实姚弋仲废长立贤的做法很好理解,立嫡长子虽然能保证权力传递的稳定性,但那是只有和平时代才合适的做法,当时天下大乱,如果姚弋仲一味恪守成规,坚持让长子继位,长子如果不能挑起这副重担硬让他去抗,可能会为部族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了羌族能够延续,姚弋仲毅然选择看起来优秀的姚襄,部下多次的劝谏,正好给了姚弋仲借坡下驴的理由。 《晋书·姚襄载记》:年十七,身长八尺五寸,臂垂过膝,雄武多才艺,明察善抚纳,士众爱敬之,咸请为嗣。弋仲弗许,百姓固请者日有千数,乃授之以兵。 二、初露锋芒 姚襄当上继承人之后,迫切需要机会来证明自己。恰好此时冉闵出兵攻打后赵皇帝石祗,姚襄被派去救援石祗。临行之前姚弋仲告诉他,此次出战一定要生擒冉闵,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回来见自己了。 然而此次战役的结果却让姚襄哭笑不得,虽然羌族精锐大败冉闵,使得冉闵几乎全军覆没,然而幸运的冉闵在十几名侍卫的力保下逃回了邺城,因此此战虽然大胜,却没能生擒冉闵,信守承诺的姚弋仲在姚襄回师之后果然履行承诺,打了他一百杖,以示惩罚。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姚襄还滠头,姚弋仲怒其不擒闵,杖之一百。 虽然姚襄被狠狠打了一顿屁股,不过此战的大获全胜也让部下看到了他的军事才能,从此军中上下归心,再也没有不服姚襄的将领了。 军事能力出众的冉闵竟然被姚襄击败 三、夹缝求生 永和八年(352年),姚弋仲死去,姚襄继位。但此时的姚襄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当时羌人的处境甚为艰难,当时姚襄的处境很尴尬,前文曾经说过永和六年(350年)姚弋仲与蒲洪争夺关中失败,退出了关中。失去关中地盘的羌人只能寄居河北大地,而此时的河北并不太平。永和七年(351年)就在冉闵消灭后赵残余势力后,雄心勃勃的前燕皇帝慕容儁率领鲜卑铁骑挥师南下,鲜卑大军在前锋将军慕容恪和慕容垂的带领之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一时之间河北大地陷入冉魏和前燕的两强鏖战之中。 中原根本没有羌族的一席之地 而我们的姚襄夹在这两强之间十分难受,如果说到勇武,姚襄可能不输慕容儁和冉闵,但单就实力来说,姚襄所部无疑远弱于后两位。冉闵是羌族世仇,他要是赢了,姚襄肯定没好果子吃。然而前燕皇帝慕容儁也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他要是灭了冉魏,估计下一个就得消灭姚襄。 想到这,姚襄决定不能死守在这个四战之地,不然羌人一族全得交代在这。于是他趁着前燕与冉魏决战之际,果断率军南下,夺取了河北与山东交界处的阳平、元城、发干三城,暂时安定下来。 然而好景不长,在姚襄夺取根据地没多久,冉魏就被前燕给灭了。前燕拿下河北之后,自然不会对在家门口安营扎寨的姚襄置之不理,而深知根本不是前燕对手的姚襄也很果断,惹不起我躲得起。于是率领部族再次踏上流亡之旅。 四、一败再败,流亡东晋 要说人要是倒霉,喝凉水都塞牙缝。就在姚襄像一个丧家犬一样整天东躲西藏的时候,曾经击败羌族的氐族蒲洪是越混越强。蒲洪占领关中后势力越发强大,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又应谶语「 ”草付应称王”的话改姓「 ”苻”,从此以后蒲洪就改叫苻洪了。蒲洪死后,他的儿子苻健继承他的位子,并在永和八年(352年)即皇帝位,建立前秦。要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姚襄在率领军队迁移的路上,正好与前秦军队相遇,一场激战下来,姚襄大败,被前秦掠取三万户口,而当时姚襄手下一共才六万户口。 氐王苻健亦当世之英豪 元气大伤的姚襄率部逃走,然而正所谓「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他又在途中与前秦军队相遇,这次姚襄败得更惨。交战过程中,连姚襄的马都中了流箭被射死,眼看着姚襄就要被前秦生擒了,关键时刻他的弟弟姚苌将自己的马让给了他。姚襄问弟弟:「 ”你把马让给了我,你怎么办?”姚苌说道:「 ”只要兄长能逃出去,重整大军,贼寇一定不敢伤害我的。”就在兄弟俩准备抱头痛哭之际,羌人的援兵赶到,二人得以得救。 当时前秦前燕东西对峙 经过连番败仗之后,姚襄认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单靠自己这点力量已经混不下去了,想翻身的话必须得有大腿抱才行。但是抱谁的大腿呢?前秦,刚打过仗肯定不行;前燕,肯定也不会容下自己。环顾一周,姚襄悲观的发现自己原来在北方已经无立足之地了,突然灵光一现,姚襄想到父亲姚弋仲曾经归降东晋,羌人与东晋素来也没有恩怨,也许东晋会收留自己。 经过与手下一番商谈后,姚襄率部南下投奔东晋。东晋经过一番思索后,接纳了姚襄的投降,把姚襄安置在谯城(今安徽亳州)。就这样姚襄来到了江左,在这里他将会开启他最辉煌的人生,还得到了「 ”小孙策”的绰号,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姚襄最后的下场跟孙策一样令人遗憾。 参考资料:《晋书》、《后秦史》(俄琼卓玛)、《资治通鉴》 后秦史:羌族崛起后秦史:南安姚氏后秦史:姚弋仲如何带领羌族做大做强后秦史:曾经击败冉闵的始祖皇帝姚弋仲

相关参考

十六国时期后秦武昭帝姚苌之兄姚襄生平 姚襄简介

姚襄(331年-357年),字景国,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羌族,姚弋仲第五子,后秦武昭帝姚苌之兄。原随其父归后赵,身高八尺五寸,垂臂过膝,雄健威武多才多艺,明察善于安抚笼络人,因此被立

历史人物 姚襄简介 十六国时期后秦武昭帝姚苌之兄姚襄生平

  姚襄(331年-357年),字景国,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羌族,姚弋仲第五子,后秦武昭帝之兄。原随其父归后赵,身高八尺五寸,垂臂过膝,雄健威武多才多艺,明察善于安抚笼络人,因此被立

历史人物 魏武王姚襄简介

晋朝人物中文名:姚襄别名:姚景国民族:羌族出生地: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出生日期:约331年逝世日期:357年职业:将领、军阀追谥:魏武王姚襄人物生平民众敬爱姚襄十七岁时,身高八尺五寸,垂臂过膝,雄

宋朝历史 宋神宗大搞军事改革却为何对外战争仍屡战屡败

 宋神宗大搞军事改革却为何对外战争仍屡战屡败?  11世纪中后期,北宋王朝第六个皇帝神宗赵顼与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联手推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运动,其成败得失一直被世人争论不休,也

清军为何在战场上屡战屡败?不是因为装备差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沿海北上,很快打到了浙江。道光认为不能老被洋人欺负,要来一次大反扑,他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侄子、吏部尚书奕经身上。道光给奕经加上了“扬威将军”的封号,让他即刻出发,去浙江统领

清朝军队的火器数量,并不少于明朝,为何仍旧屡战屡败

说起明朝军队,很多人的反应肯定是火器强悍,例如三眼铳、虎蹲炮等等。说起清朝军队,则是一支讲究弓马娴熟的冷兵器队伍。其实,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人对清朝军队的装备有所误解。清朝军队装备的火器数量并不少,

历史人物 刘备死后,诸葛亮5次北伐,为何屡战屡败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并起,各地诸侯纷纷自立为王,其中袁术,袁绍,公孙瓒,孙策,刘表等人都是当世诸侯,但是后来天下却出现了三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一个是曹操,他挟天子令诸侯掌握整个天下军政大权,表面上

宋神宗大搞军事改革为何对外战争仍屡战屡败?

11世纪中后期,北宋王朝第六个皇帝神宗赵顼与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联手推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运动,其成败得失一直被世人争论不休,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思考。宋神宗于1068年继位,此时的

历史秘闻 清朝军队的火器数量,并不少于明朝,为何仍旧屡战屡败

说起明朝军队,很多人的反应肯定是火器强悍,例如三眼铳、虎蹲炮等等。说起清朝军队,则是一支讲究弓马娴熟的冷兵器队伍。其实,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人对清朝军队的装备有所误解。清朝军队装备的火器数量并不少,

宋神宗大搞军事改革为何对外战争仍屡战屡败?

11世纪中后期,北宋王朝第六个皇帝神宗赵顼与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联手推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运动,其成败得失一直被世人争论不休,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思考。宋神宗于1068年继位,此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