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我军还有一个未列入正式编制纵队,也发挥了特殊作用
Posted 纵队
篇首语: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淮海战役,我军还有一个未列入正式编制纵队,也发挥了特殊作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淮海战役,我军还有一个未列入正式编制纵队,也发挥了特殊作用
这个纵队,叫华野先遣纵队。是根据粟裕的指示,于1948年4月组建起来的。该纵队由于没有正式公开,没有正式编制,史学界和很多军迷们对其没有更多的概念。其实,这个纵队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很特殊的作用。 组建背景特殊 1948年初,中央决定继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再来第二个跃进,即派粟裕率三个纵队过江,在江南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当时,中央要粟裕渡江的决心是坚定的,粟裕对战争准备也是认真的。于是,为更好地遂行渡江南进战略任务,粟裕在濮阳整训期间决定组建先遣纵队。根据《粟裕年谱》记载:先遣纵队是于5月31日正式成立的。 当时,中央要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属于绝密级。因此,先遣纵队的组建及有关事宜也是在很秘密的情况下准备和完成的。这也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段历史的根本原因。 人员编成特殊 孙仲德 先遣纵队主要由华野司令部1个加强营侦察部队和第1、4、6三个纵队各抽调1个加强营组成。「 ”孙仲德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没有明确参谋长的人选,「 ”华野司令部侦察科长严振衡兼参谋长”。粟裕要求先遣纵队在组织上一定要适应战略侦察和敌后斗争的需要,人员组成要精干,武器配备要精良。按照这个要求,所有干部一律降一级任职,师长任团长,排长任班长,战士由正副班长和老兵充当,共产党员占百分之七八十。 遂行任务特殊 先遣队组建的特殊性决定了先遣队任务的特殊性。粟裕决定组建先遣纵队的初衷,当然主要是为1、4、6三个纵队过江先期进行战略侦察。具体是潜入长江北岸,区分侦察地段、了解当地民情、水情及船只情况,筹集渡江船只和其他过江必要物资,适时深入江南敌后侦察,搞清作战区域敌社情,同时做好当地群众工作,为将来三个纵队过江创造有利条件。 发挥作用特殊。 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那天,也即粟裕建议举行淮海战役的同一天,粟裕电令「 ”先遣纵队南渡淮河,进入淮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1月19日,在即将发起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的关键时刻,粟裕电令先遣纵队:要他们以配合主力作战为中心任务,协同江淮军区部队破袭津浦路徐蚌段,切断徐州之敌南逃、宁汉之敌北援的通路,积极钳制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增援徐州杜聿明集团和黄维兵团的行动。 谭启龙 先遣队完成任务非常出色,他们把对津浦线的破袭战贯穿于淮海战役全过程。这使得国民党军始终未能发挥津浦路的作用,使得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始终不能放胆北进,直接配合了围歼黄维和阻击李延年、刘汝明的作战。淮海战役结束后,先遣纵队又与苏皖地方部队「 ”在津浦路两侧阻击南逃之敌,乘机解放了合肥以及江苏、安徽两省江北大小城市,并为后来的渡江作战作了必要的准备”。 回过头来看,粟裕一方面向中央「 ”斗胆直呈”,建议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另一方面,认真扎实做好过江各项准备。因为,作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作为一个战略区的负责人,粟裕深知:他的建议归建议,但最终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一旦中央最后决定让他过江,他将随时率部开向江南。 (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看更多精彩内容)相关参考
双堆集战役,我军俘虏一个叫方正馨的上尉,审问之后身份大得吓人
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战事之中,由黄维率领的国民党第12兵团被包围在了双堆集一带,不久之后,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之下,国民党第12兵团全军覆没。不过,在清扫战场的时候,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第7旅特务营教导员范
淮海战役中,一架破牛车对着国军纵队迎面冲来,毫不避让,谁这么大胆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解放军形成了吃一个(黄维兵团)夹一个(杜聿明集团)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的态势。于是,围歼黄维集团的战斗进入了最后的阶段。12月5日,总前委刘、陈、邓于是下达了对黄维兵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各大野战军编制序列里,开始均没有第五纵队的番号。人们不禁要问:各野战军的纵队级编制里缘何没有第五纵队呢?这还得从1936年的西班牙内战时说起。1936年,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意志的“西班
作者:喵哆哩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21军的前身,是由新四军第2师、第4师一部组成的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按照「”三三制”编制,下辖61师、62师、63师,曾参加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素有「”
:(1574-1648),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末民族英雄、女将军、军事家、抗清名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花木兰」,也是在唯一正式被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她代夫出征,北上抗清,战功
:(1574-1648),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末民族英雄、女将军、军事家、抗清名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花木兰」,也是在唯一正式被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她代夫出征,北上抗清,战功
古代巾帼女英雄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花木兰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但是在历史上还有一位女将军,是被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被明朝崇祯皇帝
李克己是孙立人将军的爱将,1943年11月4日至12月29日,他在缅甸胡康河谷的于邦家战役中率领一个加强连(130多人)的孤军,抵抗了五倍于己的日军王牌部队第十八师团的围攻,寸土不失,并在战役后期与孙
军机处,在清代中晚期绝对是权力中心。它的设立者是雍正。雍正皇帝因西北用兵军情紧急,设立军机房来统筹战事、加快办事效率。战事结束后本应裁撤军机处,但结果不但未将其撤销,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使其
腾冲老城是一个正方形,大概一平方公里。不是正南正北的规制,而是侧向西南对准来凤山。城墙厚有一丈八,高有二丈五。炮弹根本打不透,靠盟军飞机炸了十几个缺口,远征军才突破入城。图为腾冲历史博物馆。城市四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