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不得不毁灭——二战末期德国战略力量的枯竭

Posted 战略

篇首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帝国不得不毁灭——二战末期德国战略力量的枯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帝国不得不毁灭——二战末期德国战略力量的枯竭

作者:弹痕 在许多架空类的军事题材作品中,都会出现诸如「 ”假如德国能再支持五年”这一类的假设。对于军事爱好者们来说,提出这一类假设的动机无外乎是对战争末期,纳粹德国一系列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或刚完成原型样品的「 ”末日武器”未能走上战场的遗憾。 但这类架空构想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已经山穷水尽的纳粹德国如何在战争资源全面枯竭的情况下,将战争继续下去。而即使德国能够在东西两线的夹击下将战争继续下去,以德国有限的资源,又如何保证这些「 ”末日黑科技”的正常运转。 1944年,虽然在德军在东线节节败退,德国本土也在西方盟军的持续轰炸下到处断壁残垣,但德国军工生产却达到了战时最高峰。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德国战时军备和军需部长施佩尔在纽伦堡受审时供认,到1944年秋,德国的军工生产产品「 ”可以重新装备130个步兵师和40个装甲师,这包括200万人的新装备。” 1944年,德国坦克生产量为27300辆,比1942年增长了近2倍。战斗机产量虽然相较1942年略有下降,但也达到了25860架。看起来,当时的纳粹德国似乎还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1944年的产能所消耗的原料依靠的绝大部分是前期储备。除煤和褐煤以外,德国自然资源极度缺乏。冶金所需的各类有色金属来自东欧、苏联和巴尔干,优质铁矿石来自瑞典,石油则来自罗马尼亚和匈牙利。 到1944年9月,苏联红军通过「 ”巴格拉季昂”行动已将战线推进至华沙近郊,美军也已顺利抵近亚琛,德国的战略空间被大幅度压缩。除匈牙利以外的几乎全部原料供应地已经不再受德国控制,而瑞典也迫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压力,开始有所忌惮。 当然,控制区域的缩水也意味着补给线路相较过去变得更短,有利于缓解物资供应压力。但在盟军的持续轰炸下,德国的铁路系统损失了约70%的运力,雪上加霜的是,由于燃油短缺,德军的能出动的运输汽车已经远低于所需的最低限度,公路运输也实际上濒于崩溃。运力不足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军工产品因为无法得到及时转运,白白在盟军的轰炸中化作灰烬。盟军的轰炸加上交通系统的瘫痪,煤炭生产和运输也受到了影响。 受煤炭产能下降影响的首先是发电行业,发电量的下降使得炼铝业和化工业产能迅速下降。前者影响航空制造业,而后者则直接影响炸药产能。罗马尼亚油田的丧失,意味着人工合成燃料成为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主要燃料来源。但煤液化技术又直接受煤、电力和化工产能的影响。也就是说,到1944年秋季纸面上还实力尚存的德国军队,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空壳子。 德国空军部队不仅要面对数量和性能都强得多的盟军空中力量,还要面临飞机、油料短缺的窘境。地面部队虽然在纸面上还相当可观可,但受弹药、燃料奇缺的限制,实际战斗能力已经大打折扣。有限的后方补充,还通常因为恶劣的交通状况无法及时前运。前运的物资中,又有大约25%-30%的份额因为盟军的空袭而损失。 阿登战役期间,德军虽然拼凑了3个战役军团约20万人的兵力,但这些部队不仅缺乏作战所必需的装备和弹药,燃料、工程器材和运输车辆也严重不足。许多炮兵部队只拥有编制数量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火炮,而且仅有一个半基数的弹药,根本无法完成作战必须的炮火准备,更不用说为进攻部队提供足够的炮火支援。 大多数装甲部队只获得了足够行驶75-125公里的燃油,连一次短促的战斗都无法支撑。曼陀菲尔在战后声称,他所损失的坦克中有三分之一是毁于盟军炮火,其余的则是因为缺乏燃料和回收车辆而被迫放弃的。德军空军部队则因为燃料和飞机数量不足以及备件短缺,在整个战役期间完全缺乏存在感。所以,即使阿登战役德军达成预定作战目的,也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战略资源的全面短缺,使得德军即使能在某一点获得战役层面的胜利,也根本无力保持战线稳定。在战线不断崩溃的情况下,德国技术人员即使能够取得突破进展寻找到数量足够的替代能源,也无非是给盟军增加一处或者几处空袭目标。更况且,战争末期的纳粹德国需要的是重构军工生产体系,而不是一两处的小修小补,这在当时是无论如何无法做到的。 如果德国空军能够遏制盟军的战略轰炸,德国的军工产能是不是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呢?即使没有盟军的战略轰炸,1944年的纳粹德国也很难保持军工产能规模。施佩尔的「 ”合理化生产运动”实质上是将全部的基础资源都集中在军工产业领域,虽然在战时条件下这一政策的确有其合理性,但这一政策却加速了德国本就并不充裕的原料供应的枯竭。 到1944年年底,德国钢铁、铝、橡胶等战略物资已经只能依赖库存,即使没有盟军的空中轰炸,也很难补齐前线部队的消耗。而同原料供应相比,劳动力的短缺则更为致命。早在1943年5月,从事军备生产的人数就已达到德国全部工业总人口的61%,德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支撑军工产能的扩大。 而随着战况的恶化,德军兵员损失在1944年已超过100万人,巨大的兵员缺额使得大量熟练工人被迫离开工厂走向前线。虽然苏联在兵员损失上更加惨重,但苏联在战前就有大量妇女从事相关生产工作,男性劳动力缺额可以由妇女填补。德国一直到1943年年末都还在坚持所谓「 ”妇女回归家庭运动”,女性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填补熟练工种缺额。 在基础原材料、电力、石油及劳动力等战略资源全面枯竭的情况下,德国根本无力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即使没有诸如阿登战役和巴拉顿湖战役这一类冒险性行动,战争最多也只能持续到1945年底。至于那些为军迷们津津乐道的「 ”末日武器”,彼时的德国军工部门已经连步枪枪管镀铬这样简单的工艺都无法进行了,技术性更高的武器装备能走到原型样品这一步就已经是殊为不易了。

相关参考

从《帝国的毁灭》走进纳粹德国的最后几天

1945年5月2日,柏林战役以苏联的战胜而告终。几天后,德国武装部队彻底停止一切对同盟国部队的敌对行为,德国无条件投降。这也使柏林战役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电影《帝国的毁灭

世界历史 纳粹德国企图一举毁灭大英帝国

  把假钞作为战争的手段并非纳粹的发明,但是他们做得最成功。到1945年,市面上流通的英镑有1/3是纳粹的“英格兰银行”印刷的。  1942年9月24日,英格兰银行从西非分行处

历史上纳粹德国以假钞为武器差点毁灭了大英帝国

把假钞作为战争的手段并非纳粹的发明,但是他们做得最成功。到1945年,市面上流通的英镑有1/3是纳粹的“英格兰银行”印刷的。1942年9月24日,英格兰银行从西非分行处收到了一捆面值为10英镑的假钞,

历史军事 历史上纳粹德国以假钞为武器差点毁灭了大英帝国

导读:把假钞作为战争的手段并非纳粹的发明,但是他们做得最成功。到1945年,市面上流通的英镑有1/3是纳粹的“英格兰银行”印刷的。1942年9月24日,英格兰银行从西非分行处收到了一捆面值为10英镑的

历史人物 二战德国地缘战略的得与失——瑞士与英国

原标题:二战德国地缘战略的得与失——瑞士与英国位于欧洲中心的瑞士一、德国容许瑞士中立瑞士位于西欧中心地带,周边大国林立,东为奥地利,南邻意大利,西接法国,北连德国,是欧洲东西南北交流的要道,战略地位十

二战时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有什么区别

李三万摘要: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有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两大系统,那么这两支部队有什么区别,战斗力谁更强?【头条号首发】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有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两大系统,那么这两支部队有什么区别,战斗力谁

在英国决定扶持德国、打压法国的那一刻,二战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爱发原创,欢迎指正。全文共4180字,阅读约需6分钟。回顾20~30年代初的英国欧洲外交战略,有一个基本的外交原则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它一贯采取的力求保持均势的战略。这一战略的要旨用丘吉尔的话说,就是

网飞爸爸又出新神剧,还原德国一段鲜为人知的洗脑史

二战题材的影视,德国最爱拍。远有《从海底出击》、《帝国的毁灭》,近有《我们的父辈》、《无主之作》,都是质量上乘的佳作。最近,Netflix也上线了一部原创德剧:《战火中的夏利特》(CharitéatW

二战日本最害怕的武器,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德国制造的火焰喷射器

众所周知,日本和德国在二战是同一个阵营的,德国在军事方面也帮助日本很多,尤其是德国的军事武器,虽然德国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德国的军事制造,在当时,很多国家都是比不上的,德

二战时,德国空军为何由盛转衰

「”本文章已经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版权认证,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转载抄袭,违者追究法律责任”德国的军事实力一直都很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特别是在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力量可以说达到了一种空前的状态。当时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