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二战德国地缘战略的得与失——瑞士与英国

Posted 希特勒

篇首语:努力让人有了奇迹般的进步,努力可以让人有了奇迹般的成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二战德国地缘战略的得与失——瑞士与英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二战德国地缘战略的得与失——瑞士与英国

原标题:二战德国地缘战略的得与失——瑞士与英国

位于欧洲中心的瑞士

一、德国容许瑞士中立

瑞士位于西欧中心地带,周边大国林立,东为奥地利,南邻意大利,西接法国,北连德国,是欧洲东西南北交流的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瑞士又是一个地形复杂的山国,阿尔卑斯山占全国面积的60%,其重要山口圣哥大、圣伯纳德等都是欧洲具有战略意义的通道。这样的地理条件,使瑞士成为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每当周边国家战火蔓延之时,瑞士势必会首当其冲,受害匪浅。从中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国家(比如法国、哈布斯堡)就力图控制这块战略要地。这样处于强国夹缝之中的瑞士,采取了高明的外交政策——恪守中立、中庸自保。

1938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40年6月,法国被德国占领,意大利是德国的盟国。这意味着——瑞士被轴心国集团包围了。在这种情况下,瑞士成功的保持住了中立国地位。希特勒也曾经考虑过入侵瑞士,但后来觉得保持瑞士的中立对德国更为有利。

瑞士

二战初期,希特勒曾经得到一个重要情报:如果德军入侵瑞士,瑞士将做最坏的打算,在全国重要的交通要道、桥梁、隧道、山口等都安放了炸药,随时引爆。因为任何入侵都只能导致瑞士人的顽强抵抗,将通往意大利的战略通道——辛普朗隧道和圣哥达隧道会被炸掉,那么进攻瑞士就得不偿失了。如果保持瑞士的中立,瑞士就有可能跟德国合作,将会更有利于德国。事实也确实如此,二战时瑞士一直将阿尔卑斯山脉中具有战略意义通道对德国和意大利开放。满载战略物资的火车不断穿过瑞士往来于两国之中。

最终,瑞士坚持武装中立原则,以及及时对轴心国妥协,最终保住了自身的安全。

二、硕果仅存的英国

1940年法国战败后,德占领了除英国外的整个西欧和除苏联外的整个东欧。但是德军的胜利,仅仅是陆上的胜利,德国固然占据了整个西欧,但对于他真正的对手英国则无可奈何。英国对德国,依旧有压倒的海空优势,从敦克尔克大撤退中就可以看出。后来英国又成功地从希腊克里特岛撤出近五万名被围困的英军,这充分说明,敦克尔克大撤退不是偶然的。与此同时,当时无论德国还是日本、意大利,都不具备这种大规模的海军力量,能够在战役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将被围的军队完整地救出,这一点,在未来的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就能得到具体的证实。

凭借着强大的海空优势和制海权,英国占据着整个大西洋,控制着直布罗陀和马耳他,控制着埃及与苏伊士运河进而控制着中东,德国虽然占据着整个欧洲大陆,却无奈地处于英国的包围之中,英国处于外线,攻、守、退可自如选择,德国位于内线,如果无法突破英国外线的封锁,则根本无法取得战争的根本胜利。

但在整个二战中,德国始终无法打破英国对它的海上封锁,英国海军可以随心所欲地对轴心国军队进行打击,包括对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的毁灭性打击,以马耳他为中心对地中海德国和意大利运输船队的打击。这些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使德国面临越来越大的物资危机。同为法西斯的西班牙佛郎哥政权,与希特勒貌合神离,一直不出兵占领地中海的咽喉要地——直布罗陀海峡,尽管希特勒一再要求西班牙进攻直布罗陀,而佛朗哥也曾经明确答应,但在整个二战中,西班牙始终没有采取军事行动。

面对英国强大的海空优势,击败英国事实上已经不可能,虽然德国海军竭尽全力发动了潜艇作战,也击沉了数量巨大的英国舰船,但从根本上说,这种战术是袭扰式的,只能动皮毛而不能伤筋骨,在不列颠战役失败后,德国占领英国已无可能,而在北非的军事冒险也处于相持阶段,无法实现其打通亚非大陆的战略企图。关键的一点是地中海依旧被英国控制,无论是德国海军还是意大利海军,都无力为海上登陆部队护航,大量的军需设备战略物质无法安全运抵北非。

敦刻尔克

与此同时,英国对德国不间断的轰炸使德国的工业生产处于不安全状态,而且只要需要,英国可以轰炸德占区的任何一个城市。归根结底,英国把海空军当作真正生死枚关的军事力量并完全依靠海空优势和整个欧洲大陆周旋,而德国是重视陆地的思维,注重陆军和陆权,那么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海军和海权中,这是德国未能击败英国的原因。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

相关参考

《论语.述而篇》第五章—得与失往往与人的本意相去甚远啊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鲁国的始祖。是孔子心目中最敬重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因为其辅佐年幼的成王,成为历代文人敬仰的楷模,

“盛世”终是梦

本文摘自《饥饿的盛世:乾隆皇帝的得与失》,张宏杰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所谓“议罪银制度”,是乾隆朝的一项政治发明。有些大臣,皇帝正用得顺手,却不慎犯了过错,皇帝以为人才难得,不愿换人,便罚些银子了事。

乾隆晚年曾与大臣尹壮图打赌 以尹告败为终

本文《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按理说,王望案这样严重的案子发生在眼前,应该足以惊醒皇帝的盛世迷梦。事实是皇帝仍然浑然不觉。越到老年,皇帝越形成一个心理定势:形势总是

历史人物 霍去病领衔上榜

  天妒英才,一种文化积累的心理暗示。意思大抵是这样:一个人的得与失是守恒的,在一个地方失去一些,就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找回一些。就像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为你关上一扇窗。>  一、——纵死犹

在英国决定扶持德国、打压法国的那一刻,二战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爱发原创,欢迎指正。全文共4180字,阅读约需6分钟。回顾20~30年代初的英国欧洲外交战略,有一个基本的外交原则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它一贯采取的力求保持均势的战略。这一战略的要旨用丘吉尔的话说,就是

世界历史 二战德国为何没敢攻打瑞士

在现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就是瑞士,因为其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即使在二战中,德国打遍了其他国家,但是唯独没有攻打瑞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之前很多人分析,这是因为瑞士人,自古比较彪悍,欧洲最强的雇佣

二战时英国为什么能在 ”不列颠空战”中,完胜德国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横扫欧洲大陆,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整个西欧仅剩英国苦苦支撑。1940年6月,希特勒制定了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德国空军元帅戈林集中了2669架飞机,与英国的700架战斗

二战德国统治欧洲天空,猛烈轰炸伦敦,为何没对苏联进行大轰炸

二战初期,德国空军十分强大,曾长时间统治欧洲的天空,甚至夺取了英国和苏联的大部分制空权。但在苏德战争时期,德国为什么对苏联进行战略大轰炸?要想有效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德国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这支空

二战德国统治欧洲天空,猛烈轰炸伦敦,为何没对苏联进行大轰炸

二战初期,德国空军十分强大,曾长时间统治欧洲的天空,甚至夺取了英国和苏联的大部分制空权。但在苏德战争时期,德国为什么对苏联进行战略大轰炸?要想有效轰炸苏联的军工企业,德国需要拥有一支强大的空军,这支空

二战时德国妄想占领英国

二战时德国妄想占领英国?痴人说梦。这是不可能的说到二战中的德国和英国,你感觉如何?德国就像一个英勇的军官?英国就像一个穿着西装、穿着皮革、拿着文明手杖的老绅士?嗯,我们的印象可能是德国在进攻,而英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