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武威磨嘴子6号墓汉简——最早的《仪礼》抄本

Posted 《仪礼》

篇首语: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鉴赏武威磨嘴子6号墓汉简——最早的《仪礼》抄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鉴赏武威磨嘴子6号墓汉简——最早的《仪礼》抄本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是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经典篇章,也是号称最难读的经典文献之一。这三种文献产生的时代,现在大都认为是西汉时期,但究竟是哪一个时段,哪一位作者所作,却一直没有太多的实证资料。在传世文献记载中,据《汉书·艺文志》载,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礼记》等书,皆用古文抄写。这说明早在汉武帝时期,《礼记》已有抄本,而甘肃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的木简,则向世人展示了东汉初年所抄写的《仪礼》样本(如图)。 最早的《仪礼》抄本 这批抄写《仪礼》的汉简出土于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1957年至1959年7月,甘肃省博物馆为了配合当地的开荒工程,在河西走廊东部的武威市新华乡缠山村的磨嘴子发掘了37座汉墓。其中6号汉墓(夫妻合葬墓)为土洞墓,发掘时虽已遭破坏,但还是出土了陶器、木器、漆器、竹木简等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600余枚竹木简,其中完整的有385枚,残简有225枚。除少量的竹简外,大部分是木简,这批木简的质地都是松木,有长短两种形制,短简数量比较少,才9枚,长约22cm左右,大约是汉尺的一尺,宽约1.5cm,其内容是有关宜忌之类的数术简文。长简保存得相当完整,长约54—58cm,约汉尺的2.5尺,宽约0.8—1cm,每枚简上抄写文字60—80个不等,四道编绳,简的正面或背面编有顺序编号,经整理,其内容就是《仪礼》的部分章节。 这批《仪礼》汉简可分为甲、乙、丙三种共九篇,总字数约有27400字,较《熹平石经》残存的文字要多近20000字,其中甲篇是七篇《仪礼》文献,具体可分为: 1.《士相见之礼》第三,计16枚简; 2.《服传》第八,计55枚简; 3.《特牲》第十,计39枚简; 4.《少牢》第十一,计45枚简; 5.《有司》第十二,计73枚简; 6.《燕礼》第十三,计39枚简; 7.《泰射》第十四,计101枚简。 乙篇是一篇《服传》,与甲篇的《服传》是相同的抄本,但木简稍短而狭,字小而密。丙篇则是抄在竹简上的《丧服》一篇。 从甲篇所存的简文来看,其中只有《士相见之礼》一篇保存完整,其余六篇都有缺佚。当然,这七篇也都是《仪礼》的节抄而已,并不是《仪礼》的全部。但这个抄本的学术价值不可低估,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东汉初年的抄本《仪礼》,还使我们看到了汉代诵习经书的样式。从《仪礼》的学术传承家法来看,这个抄本是不同于大小戴《仪礼》的另一种传本,因为它的编次、章句、文字用语均与传世本有所不同,故或认为这是一部久已失传的《仪礼》庆氏之学。 在简牍形制上,这批简为研究汉代简册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现在所知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只有这一批是四道编绳,且正面或背面还有顺序编号,所以是汉代简册制度研究的绝佳材料。 这批简的文字抄写非常整饬规整,是写得比较整齐规范的八分隶书,其笔道基本上横平竖直,且横画都比较纤秀,而竖画则较为厚重,形成横轻竖重的整体态势。同时,横画多圆起,收笔多带燕尾笔意,如「 ”士”字的第一笔和「 ”礼”字的最后一笔就是比较典型的这类笔画。其撇画多纤细,而捺画则很粗重,又形成一种左轻右重的照应关系,如「 ”家”字下部「 ”豕”的用笔就是这类波磔用笔的代表,再如「 ”冬”字、「 ”之”字,都是这种类型。 在文字的构形上基本都是横向取势,其字形方扁,为达到这种效果,有些本应纵向伸展的笔画都特意地压扁,呈横向伸展的态势,如图中多次出现的「 ”见”字最后一笔变成了折笔,然后横向行笔,以突出这种构形扁平的字形特征。 在文字的布局方面,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处理得非常大气,基本呈等距状排列,故整体上显得疏朗清爽,从而使其整饬秀健的风格得以充分地表现。 (文/陈松长)

相关参考

鉴赏存字最多的西汉识字课本——北大汉简《仓颉篇》

自2007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首次入藏一批珍贵的秦简之后,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令世人震惊的战国楚简;紧接着,2009年年初,北京大学也入藏了一批珍贵的汉简,成为国内高校中入藏简牍的第三所高校,

鉴赏古代兵书的重要发现——临沂银雀山西汉简

兵书是古代图书分类中的大宗之一,《汉书·艺文志》中,不仅将其与六艺、诸子、诗赋、数术、方技并列,而且将其细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类,共五十三家。很遗憾的是,传世文献中,这些兵家之书多亡佚

利津嘴子沾化腿子的由来

一、关于“利津嘴子”的形成现在居住在利津的居民,多数是历史上先后由黄河中游迁徙下来拓荒的,当时包括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前,都是在十年九灾中度过,温饱根本谈不上保证。但是,他们还是孔孟之道的信徒,

甘肃馆藏精品丨“五侍女”木板画

起原;甘肃省文物局“五侍女”木板画,西炎天庆七年(1196),一级文物。1977年武威市西郊林场2号墓出土。纵21厘米,横12厘米。柏木质,长方形,土红色打底。外观横向彩绘五女婢图,墨线勾划概况后填彩

汉简

  汉简,中国两汉时代遗留下来的简牍。早在北周时代就有人在居延地区发现过汉竹简书,北宋人也曾在今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  1906年,匈牙利人M.A.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县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了少量汉简。次

东海尹湾汉墓中,出土了珍贵汉简,这批汉简还揭开汉代的六大谜题

在考古发掘中,能让专家们兴奋不已的发现,除了精美和罕见的金玉陶瓷,漆骨两器,青铜衣料等随葬品之外,还有一类东西对专家更有吸引力,那就是竹简。因为竹简上的内容,就是对历史最准确,最真实,最直接的记载。(

千年前《古兰经》手抄本现身东乡

12月上旬,在我省东乡族自治县哈穆则岭拱北发现了一部极其珍贵的约千年以前的《古兰经》手抄本。近日,由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邀请7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该手抄本进行初步鉴定,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可能是迄今为止

”古籍今读”之清内府四色抄本《江流记》《进瓜记》

清代中期的皇家戏本,改编自《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四色抄就,精美绝伦。乾隆皇帝钤印,「”四大名旦”之尚小云珍藏。——清内府四色抄本《江流记》《进瓜记》清内府四色抄本《江流记》《进瓜记》今天给大家介绍的

仪礼

  《仪礼》(汉语拼音:Yili),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简称《礼》,以称《礼经》、《土礼》。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儒生掌握的各种仪节单,经不断排练补充,整齐厘订,成为职业手册。但传到汉代

我国现存最早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介绍,共有多少卷

宋代谚语云:文选烂,秀才半。《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太子以其卓越的鉴赏眼光和严谨科学的态度,从梁以前的诗、辞、文、赋等三十几种文体中,选取最优秀的作品集成此书。从此,它成为古代文人学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