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手中拿的 ”羽扇”究竟是什么鸟的羽毛制成的

Posted 羽扇

篇首语: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手中拿的 ”羽扇”究竟是什么鸟的羽毛制成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诸葛亮手中拿的 ”羽扇”究竟是什么鸟的羽毛制成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传颂千年脍炙人口。随着时间推移,《三国演义》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诸葛亮「 ”羽扇纶巾”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从此,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舞台,黑旋风李逵的大斧子,孙悟空的金箍棒,诸葛亮的羽扇成了标配,不可或缺的道具。到后来,「 ”摇羽毛扇”干脆成了智囊或谋士的代名词,就连梁山军师民办教师吴用也捞了个「 ”智多星”的诨号,一出门手里也拿着把破扇子,一开口就是「 ”山人自有妙计”,一副胸有成竹神机妙算的模样。 诸葛亮的「 ”羽扇”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如此神秘兮兮的颠倒众生? 其实,诸葛亮「 ”羽扇纶巾”这个人设,完全是种讹传,根本当不得真。诸葛亮根本没有拿过羽扇,「 ”羽扇纶巾”不过是苏东坡文学创作罢了。文学创作可以想象,但苏东坡笔下的「 ”羽扇纶巾”之说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出处的。 据文献记载,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水之滨对垒,司马懿如临大敌一身戎装,而诸葛亮则「 ”乘素舆,葛巾、毛扇”,一派儒雅淡定的样子指麾三军。 史料中的记载,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诸葛亮手中拿的并不是「 ”羽扇”,而是「 ”毛扇”。 那么问题来了,「 ”毛扇”又是个什么东西呢? 「 ”羽扇”顾名思义就是羽毛制作的扇子,不是鸭毛也是鹅毛了,至不济也得是鸡毛,「 ”毛扇”又是什么毛呢? 原来,毛扇的毛并非是禽类的毛,而是动物的毛,准确的说是动物尾巴的毛。 毛扇,原来是尘尾的别称。而尘,其实是一种大鹿。据动物学家考证,尘其实就是现代的驯鹿。 驯鹿的尾巴比较长,先民就物尽其用将尾毛裹夹在柄中,制作成一种类似拂子的物品,称之为尘尾。因为它散开来时像扇子,也称其为尘尾扇。又因为它是用尾毛制作的,所以也称之为毛扇。 这东西说的神乎其神,其实也不是啥贵重东西,从前一般百姓家用马尾巴制作的,既抽打苍蝇蚊子,又可以用来拂拭身上浮尘的那个玩意就类似。 不同的是,拿在诸葛亮手中就是儒雅倜傥,自然而然有一种仙风道骨的范儿,普通百姓拿了,就是个寻常家居实用物罢了。 据史料记载,尘尾起于东汉。当然,它最初的用途并非是用来抽打烦人的蚊蝇的,说得直白些,这玩意一开始就是用来装13的。 据释藏《音义指归》引《兼名苑》说:「 ”鹿之大者曰尘,群鹿随之,皆看尘所往,随尘尾所转为准;故古之谈者挥焉。”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鹿群中的带头大哥称之为「 ”尘”,那些母鹿、小鹿的日常活动,如吃草、喝水都要以「 ”尘”马首是瞻(准确的讲应该是「 ”尘尾是瞻”),尘到哪里,它的屁股转到哪里,群鹿就跟随到哪里,哪怕前面是坑,是悬崖也一往无前。 世人皆知,两晋年间的士人喜玄学、好清谈,大家吃饱了、喝大了,就会聚在一起摆龙门阵,为了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家伙,就喜欢手中手中拿一个「 ”尘尾”。其中喻意,自然是我是这群人中的老大,你们都得听我指挥,看我的眼色行事。 时间一久,持尘尾清谈成了两晋年间的一种风尚,最初「 ”尘尾”还只是在谈玄时候用来装13的,发展成人手一枝时候,就算是不谈玄的时候也得手中拿一枝才行,不甩几下尘尾,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话。 再到后来,尘尾又成了馈赠佳品,就连土鳖石勒,也收到了王浚送给他的尘尾。从此,武夫在指挥作战时,手中也喜欢拿一柄「 ”尘扇”了,如此一来,显得自己允文允武,岂不美哉! 据此可见,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喜欢装的人究竟有多少了。 《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 ”庾穉恭(庾翼)为荆州,以毛扇上武(应为成)帝”。历史上庾翼是个牛皮哄哄的人物,文武双全,官拜征西将军,是东晋年间有名的书法家,曾讥讽王羲之的书法为「 ”野鹭”。庾翼虽然目中无人,但心中还是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大小王,才会做出「 ”以毛扇上成帝”的正确选择。 当然,庾翼供奉给成帝的尘尾不能太过简单,必须「 ”以玉为柄”,这才符合晋成帝司马衍的身份。 苏东坡词中的「 ”羽扇”在魏晋之际究竟有没有呢?还真的有这个东西。 据专家考证,「 ”羽扇”最早见于东吴。 晋人傅咸《羽扇赋-序》云:「 ”昔吴人直截鸟翼而摇之,风不减方圆二扇,而功无加;然中国莫有生意者。灭吴之后,翕然贵之,无人不用”;另有记载称「 ”吴楚之士,多执鹤翼以为扇……大晋附吴,迁其羽扇,御于上国。” 原来,羽扇用的材料是鹤的羽毛。 据此看来,最早创制出羽扇的人应该是个吃瓜群众,羽扇其实就是东吴的地方土特产品而已,在当时并没有人使用,直到东吴政权灭亡后,才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由于地域歧视的原因,羽扇在北方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挥尘尾的中原人是征服者,他们根本瞧不起被征服者、摇羽扇的东吴人。 就算是南渡之后,士人领袖琅琊王导仍然虎死不倒威,坚持用尘尾而不用羽扇。 据史料记载,王导惧内,在外面偷偷养了个小三。哪知道事情败露,被原配曹氏知道了。曹氏一怒之下,立即率人前往维权。 王导得知消息后,急忙步其后尘赶往制止。东晋年间的权贵坐的车全是牛车,王导坐在车上心急如焚,「 ”乃以左手攀车栏,右手捉尘尾,以柄助御者打牛,狼狈奔驰,劣得先至”。 就算是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王导仍舍不得丢掉手中的尘尾,反而是物尽其用,拼命用它打牛屁股,结果是后发先至,一场祸事消弭于无形。 诸葛亮即便是见过羽扇,但他会不会开风气之先,谁也说不清楚。王导与诸葛亮都是琅琊人,如果诸葛亮真的曾经是一副「 ”羽扇纶巾”的打扮示人,那么有理由相信王导也会依样葫芦的。

相关参考

名臣诸葛亮手中的羽扇到底有什么来历?

有民间传说,诸葛亮博望烧屯,火烧赤壁,都是靠这把扇子扇风起火打败曹军的。后来街亭之役失利,据说也是因为忘了带那把羽毛扇。《三国演义》里,特别是写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人们最熟悉的,恐怕是他素衣纶巾,手摇

解密:名臣诸葛亮手中的羽扇到底有什么来历

有民间传说,诸葛亮博望烧屯,火烧赤壁,都是靠这把扇子扇风起火打败曹军的。后来街亭之役失利,据说也是因为忘了带那把羽毛扇。《三国演义》里,特别是写六出祁山时的诸葛亮,人们最熟悉的,恐怕是他素衣纶巾,手摇

诸葛亮羽毛扇是何来历

的羽毛扇。诸葛亮摇着的羽扇可说无人不晓,但这羽扇从哪儿来,就鲜为人知了。诸葛亮于汗灵帝光和四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一个官吏之家。后来,诸葛亮随叔父逃乱到襄阳,结草庐而居,躬耕苦读。诸葛亮偶然听说黄家湾有

《水浒传》中的蒙汗药究竟是用什么制成的

《水浒》里的趣事莫过于蒙汗药,而且还神奇得很,无论是谁,只要吃下有蒙汗药的食物或酒,没有不倒的。黄泥冈上,吴用、晁盖等八人巧妙地把蒙汗药放在白胜的酒桶里,精明、谨慎的杨志最后还是中计。虽说自己只是喝了

三国周瑜与诸葛亮为何都爱摇羽毛扇

  羽扇纶巾洪烛男人与服装有缘。纵然《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哭着喊着发誓要“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但自呱呱坠地直至日落西山,与男人最持久地肌肤相亲的,并非,而是如影随形的衣冠楚楚。不管布衣草履、清风满袖,还

扇子中暗藏玄机?诸葛亮为什么总是带着扇子?

诸葛亮为何每次都带着扇子呢?无论是多冷的天,都是一副翩翩若仙的样子呢?在这里边其实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一起看看吧。诸葛亮之所以这样装束,因为他不是武将,而是名士。但是,这是到了民间,却引起人们丰富...

扇子中暗藏玄机?诸葛亮为什么总是带着扇子?

诸葛亮为何每次都带着扇子呢?无论是多冷的天,都是一副翩翩若仙的样子呢?在这里边其实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一起看看吧。诸葛亮之所以这样装束,因为他不是武将,而是名士。但是,这是到了民间,却引起人们丰富...

羽扇纶巾指的是谁

  纶巾羽扇意思是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出自唐·吕岩《雨中花》词:“岳阳楼上,纶巾羽扇,谁识天人。”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

羌族人究竟是怎样过年的 羌族习俗

羌族年是羌族的节日。农历十月一举行。羌族年这一天羌族人民欢聚一堂献上用面粉制成的小鸡、羊、牛,分食羊肉,将羊血洒到树林里。亲邻好友互相邀请,拜年作客,同饮“咂酒”(用青稞、大麦煮熟加酒曲酿成。饮用时,

揭秘中国历史上的9大毒药是如何制成的

  传说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另一种说法:鸩不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实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