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奇才丁谓,为相七年,最终落得身败名裂,他败在哪里
Posted 太后
篇首语: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代奇才丁谓,为相七年,最终落得身败名裂,他败在哪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代奇才丁谓,为相七年,最终落得身败名裂,他败在哪里
丁谓是北宋五鬼之一,另一位最有名的是王钦若,论智商而言,丁谓应该能拔得头筹。丁谓精明强干,有栋梁之才,但为什么他却成为一代奸臣。"以为自唐韩愈、柳宗元后,二百年始有此作"宋代文学家对其评价很高,文学造诣赶超韩愈、柳宗元。 这位仁兄不仅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早已,对厚黑学有很有心得。原本丁谓是寇准下属,他对寇准也算感恩戴德,不过寇准的秉性比较随意,十分容易得罪人,在一次酒会上,寇准就因为一句话得罪了丁谓。之后寇准也因此被搞得身败名裂。 丁谓画像 寇准好饮酒听歌,从来不亏待自己,一次在政事堂例行饭局中,寇准不小心把菜汤弄到了胡须上,丁谓起身帮寇准擦掉了胡须上的菜汤。丁谓当然是好意,也是拍寇准的马屁。寇准则是翻脸比翻书还快,直接痛骂丁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 意思就是堂堂国家大臣,就是给长官擦胡须的吗,当时的政事堂并不是只有他和丁谓,还有很大同僚大臣,这实在是不给丁谓面子,让其很下不来台。"溜须"这个词也从此而来。当时的丁谓并没有发作,第二天还是照常上班,就跟没发生一样。实际上丁谓恨得牙根痒痒,就此跟寇准结下死仇。 溜须 丁谓隐忍了这一切,这就是他的可怕之处,如果他在堂上直接发作,或者跟寇准大吵一架,那么他就不是丁谓了。寇准这个人神经太大条,能力很强,但不擅于钻营,而丁谓恰好相反,好似一只阿拉伯狼,只等待给敌人致命一击。 很快丁谓就扳倒了寇准、李迪、王钦若一概人等,真宗死后更是独揽朝中大权,朝廷几乎成为一言堂,所有人都要听丁谓一人指挥。如此精明狡诈的丁谓为何最后被贬黜,难道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 丁谓树敌太多,嚣张跋扈不可一世 真宗去世后,丁谓独揽大权,首先对付的就是头号敌人寇准、李迪,这两位早已不是宰相,而是地方官。丁谓为了保证这两位无法再次回到权力中心,把他们远调雷州、横州,这就叫落井下石,且丁谓还想置人于死地。 丁谓 在派使者去的时候,让使者带上一把宝剑,外面裹上黄布,其目的就是吓唬寇准、李迪,当然了诏书里面只写了贬官的事项,并没有其他的。寇准面对使者是毫不在乎,哪怕他知道可能会死,在得知只是贬官到更远的地方,寇准则继续喝酒听歌,可见其非人的胆魄。 李迪则没有寇准的胆魄,在使者来之前他就自杀了,只不过没死成,这一折腾也就剩下半条命了。丁谓的手段相当不仁道,其目的就是戏耍这两位前宰相,而潜移默化中丁谓也得罪了不少人。 寇准 为了独揽朝权,丁谓还给皇太后和小皇帝规定了上朝的时间,真宗死后,理论上是应该小皇帝亲政,皇太后和宰相辅政。正常每天上朝都是应该的,但丁谓给太后规定的上朝时间仅为一个月两次,这就实在是开玩笑了。再怎么说这也是姓赵的天下,还轮不到你丁谓来说三道四,难道丁谓还敢欺负这孤儿寡母,事实上丁谓就这样做了。 皇太后刘氏也就真的忍了,当然了太后刘氏的忍耐也是暂时的。丁谓在无形中把太后得罪了,当时仁宗才13岁,尚不能理政,做主的还是太后,得罪了太后就相当于得罪了整个后宫。丁谓手下的大臣们也不是可以随便捏的,首先王曾就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丁谓。 太后刘娥 真宗去世后,局势不明朗,面对多变的时局,大多数大臣选择沉默,而只有王曾直接表示对丁谓的不满。公元1022年的朝廷核心并不是铁板一块,就算丁谓权谋水平再高,也无法长时期控制朝局。王曾是丁谓的绝对敌人,其他的也不都是丁谓同党,这其中还有冯拯、曹利用等人。 难道所有的大臣都畏惧丁谓,那是不可能的,就拿曹利用为例,他可是"澶渊之盟"的宋朝使者,在谈判桌上是寸土不让,面对生死毫不在乎,这种人会怕丁谓吗,答案是否定的。丁谓的敌人在增加,而自认聪明绝顶的丁谓却犯下了一个大错误,让其落入无底深渊。 其同党太监雷允恭,修皇帝陵墓出现大问题 在解决了政敌之后,丁谓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真宗修陵墓,这修皇家陵墓可是个大工程,绝对不能马虎。丁谓自己挂职山陵使,是修建陵墓的第一负责人,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丁谓可是正宰相,皇帝尚小,国家军国大事都要丁谓来拍板,那自然非常忙碌。 所以必须另派人去修建陵墓,雷允恭是重要的太监之一,因为太后和皇帝每个月只能上朝两次,那传话的太监就极为敏感了,而丁谓已经早已搞定了雷允恭。不能说雷允恭就是丁谓的走狗或者跟班,而很有可能他们是合作关系。 太监雷允恭 雷允恭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主动像太后请求去修建陵墓,几近哭诉之后,太后终于同意了。这其实是太后刘氏为丁谓、雷允恭下的圈套,太后明知修建陵墓关系巨大,一旦出问题那可是重罪。从中能看出太后心思缜密,绝非一般人可比。 事实证明雷允恭的确是外行,在他到任不久就命人改的陵墓的位置,这事情可大可小。太后知道后也曾对雷允恭有所微辞,并让雷允恭去找丁谓请示,毕竟丁谓可是山陵使,出了问题都要丁谓去负责的。 丁谓剧照 不知道为什么,聪明绝顶的丁谓却没有制止雷允恭的危险做法,而且任其胡作非为。最后出了大问题,改的墓地竟然挖出了泉水,这可是皇家大忌,而丁谓对此绝对逃不了干系。王曾等人等待是时机到了,丁谓的把柄出现了,于是众人捧柴火焰高,包括太后在内的重人把矛头对准了丁谓,雷允恭也被处死,这位厉害的丁大人也永远告别了宰相一职,被贬到崖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聪明的太多了,真正快乐的能有几个呢?丁谓可以说是人中龙凤,他对国家也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扫平乱党、兴修水利等等,但他也因其权力欲望改变了初心,最终倒了下去,落得个声名狼藉。宫廷的权力斗争极其残酷,所谓高处不胜寒,人杰不是那么好当的。相关参考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朝的惨败告终。后来者分析这场战争时,常会说,清朝北洋舰队军力强于日本,失败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军纪涣散,军费被慈禧挪用等等因素导致。诚然,以上这些因素确实存在,也确实一
晋国在灭亡以前,曾经出现过一次转机,“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瑶力图恢复晋国国君的势力,眼看就要成功,结果被赵氏的赵襄子破坏了,最终智瑶反而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晋国智氏和中行氏本
丁谓是《佞臣传》中的一个人,在北宋朝时,他前前后后共当了七年宰相。在历史上,丁谓最出名的事迹,就是他和寇准的事。 一开始,丁谓和寇准是朋友,互相都非常信任对方,但是最后这对好朋友成为了老死不相往
丁谓曾任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要职,封爵晋国公,凭一身本事飞黄腾达,然而最终心术不正之人也难逃追责,他被贬谪抄家,卒于1037年。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算是毁誉参半,有能力却不走正道。丁谓做了什么坏事
朱有爋,生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五日。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八个孙子,也是他父亲周王朱橚第二个儿子。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七月,16岁的朱有爋娶都督盛庸之女为妻,九月受封为汝南郡王。朱
汉朝时,枣庄地区有一个贫苦青年凭学问官至丞相,最终却身败名裂
汉成帝即位后,性情放荡,荒淫无度。作为三朝元老的丞相匡衡,向成帝上了一道《戒妃匹劝学威仪之则》的奏疏奉劝刘骜只有慎重看待过去得失盛衰的教训,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要遵守经学的倡导,做一个有德之君,不
玉清昭应宫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亳州父老、道释、举人等3316人诣阙,请求真宗朝谒太清宫,宰相率文武百官也上表请求。真宗因而决定明年春天亲行朝谒,命参知政事丁谓为奉祀经度制置使、通判亳州,预作
1.戴笠的历史地位是功过参半还是过大于功功过参半!成王败寇,自古如此。各位其主,毁誉参半。戴的人在抗日期间暗杀许多日本将佐,搜集日军情报,功不可没,可惜,跟错了领导,落得身败名裂,摔机而亡。1926年
1966年12月1日,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新「桂系」的第二号人物白崇禧在台北寓所突然暴毙。关于他的死因,外界传说什多,而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李宗仁曾劝白崇禧不要去台湾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资治通鉴》第一卷阅读提示:吴起为何要从魏国投奔楚国,最终落得被乱箭射死的下场?魏文侯不愧是一代雄主,不仅能做到不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