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红旗渠时,经费紧张的林县人只花钱买了这三样东西

Posted 经费

篇首语: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开凿红旗渠时,经费紧张的林县人只花钱买了这三样东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开凿红旗渠时,经费紧张的林县人只花钱买了这三样东西

1960年,林县准备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缓解当地多年来的严重干旱缺水的情况。据保守统计,这条引水渠的开凿经费至少需要7000万,而当时林县县委的全部家当只有300万元。当时正值1960年初,新中国面临着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那时候大家都吃不饱肚子,相关部门无奈下令所有重大工程暂时停工,休养生息。因此,杨贵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县一定要自力更生,绝不能再给国家添负担。 杨贵 经过讨论,最后杨贵决定,把这全县仅有的三百万全都用在刀刃上,只准买三样东西:水泥,钢钎和炸药。这样一来,虽说最基本的施工材料能够保障,但是民工的粮食却依然没有着落。虽说老百姓愿意从家里自带干粮上工地,但正值灾年,每家的粮食都不够吃。经过仔细考量,杨贵决定,用县里的储备粮给大家进行补贴。 杨贵和林县百姓在一起 1960年的春节,林县县委的同志们都是在期盼和兴奋中渡过的。粮食和经费的问题暂时解决了,引水工程开工的日期也定在了1960年2月10日,每个人身上都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杨贵给大家算了一笔帐,从引水点侯壁段到坟头岭,全长7万多米,咱们就上7万人,一人承包1米,什么时候能修完? 下面马上有人接话道,老百姓盖5间房也不过个把月,一人挖1米,也就三四十个土方,两个月怎么也完工了。有稳重的同志说,最迟100天肯定能修完。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很快形成了共识。只要2月初能开工,咱们大干三个月,总干渠5月1日一定能通水! 林县百姓 1960年2月11日,正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天刚蒙蒙亮,林县就已经一片喧嚣。三万七千多人组成的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浩浩荡荡地爬上了太行山,向着浊漳河的方向前进。 这就是当时拍摄的照片,队伍最前面的杨贵扛着锄头,穿着沾满灰尘的衣服,戴着安全帽,和普通工人们没什么两样。但是他昂首阔步地向前走着,脸上的表情比谁都自信。杨贵坚信,凭着工人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林县全体百姓的支持,一定能把浊漳河水带回林县来。 在杨贵的带领下,修建水渠的工作很快就热闹地开展起来。七十多公里长的渠道上到处是开山炸药声和嘭嘭的锤声。有的山崖上根本没有路,修渠的工人们就鼓足勇气,侧身躺在突起的岩壁上,一个接一个爬过去。 红旗渠施工现场 没有住的地方,大家就天当被,地当床,随便搭个席棚就住下来。有的甚至住在岩石缝里,只能头朝里睡,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滚落山崖。虽说七十多公里的工地上,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但是,很快,就有人来找杨贵告状了。谁呢?曾经在大山里出生入死为水渠进行测量的大学生吴祖太。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

相关参考

因为这三样东西毁了中国第一皇帝秦始皇的一生

先吃苦后富贵的人往往有着共同的特点:贪婪,且又吝啬。早年在邯郸与母亲相依为命吃尽苦头的嬴政也不例外,而且这种特点表现得格外明显。一、他是至高无上的秦王乃至于始皇帝,具有满足恶性膨胀欲望的雄厚基础二、他

比黄金还珍贵的三样东西,异国特产,中国大规模引入后,国力暴涨

中国在秦汉完成大一统后,人口已经达到了五千万左右。接下来每逢乱世,人口大减,只剩下一半,极端时会减到不足一千万。再次统一后,又会慢慢恢复到五千万。因此,盛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口的多少,能够养活五千万

蜀汉最弱,只因为刘备过早地失去了这三个人,否则一定差不了

刘备创建蜀汉的道路极其坎坷,其手下虽然也曾文臣武将齐集,但总体上他手下的人才总感觉不太够用,特别是卓越的文臣比较缺乏,到后来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支撑蜀汉的大局,最终导致蜀汉难以发展壮大。其实,刘备手下也

蜀汉最弱,只因为刘备过早地失去了这三个人,否则一定差不了

刘备创建蜀汉的道路极其坎坷,其手下虽然也曾文臣武将齐集,但总体上他手下的人才总感觉不太够用,特别是卓越的文臣比较缺乏,到后来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支撑蜀汉的大局,最终导致蜀汉难以发展壮大。其实,刘备手下也

黎元洪落魄时受到杜月笙等人的接待,离开时留下三样东西作为报答

要看一个人是否真的值得交往,不要看他在自己辉煌的时候,对自己如何,要看他如何对待落魄的自己。每个人都会有难处,有些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会伸出援手来帮你,但是还有一些人却不是如此,今天我们就将一个故事,关

历史秘闻 黎元洪落魄时受到杜月笙等人的接待,离开时留下三样东西作为报答

要看一个人是否真的值得交往,不要看他在自己辉煌的时候,对自己如何,要看他如何对待落魄的自己。每个人都会有难处,有些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会伸出援手来帮你,但是还有一些人却不是如此,今天我们就将一个故事,关

古代一文盲,花钱买了一个小官,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一生清正廉洁

在隋朝之前,做官基本靠他人举荐,也就是所谓的察举制。隋炀帝时期,朝廷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但是,即使科举制度开创之后,也并不是唯一的做官途

历史秘闻 古代一文盲,花钱买了一个小官,最终成为封疆大吏,一生清正廉洁

在隋朝之前,做官基本靠他人举荐,也就是所谓的察举制。隋炀帝时期,朝廷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但是,即使科举制度开创之后,也并不是唯一的做官途

历史人物 郑板桥是个怎样的人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人称板桥先生,扬州八怪之一,是清朝著名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这一辈子只画兰、竹、石这三样东西,他曾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历史上

历史人物 明武宗本来不想杀他,只因为在他府里搜出了这几件东西

正德五年(1510年)4月,世居甘肃的安化王朱寘鐇(zhìfán)以刘瑾乱政为名,起兵谋反。明武宗派杨一清讨伐朱寘鐇,又派宦官张永监军。这时,一场铲除刘瑾的密谋就在前线部队中展开。杨一清原是陕西一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