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聪明机智、善于韬晦的皇帝

Posted 司马

篇首语:生活可以五颜六色,但绝不能乱七八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刘禅-聪明机智、善于韬晦的皇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禅-聪明机智、善于韬晦的皇帝

《三国演义》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 ”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软弱无能,而且贪图逸乐。其实真实的后主刘禅并非如此,史书中的他不但聪明机智,而且善于韬晦,所谓的「 ”乐不思蜀”只不过是为了保全大局不得已上演的一幕戏 据《三国志》记载,刘禅自小历尽磨难。《三国志》记载,刘备是一个命中克妻之人,所以当年在老家的时候「 ”数丧嫡室”。等到刘备起兵之后,在沛城娶了一个姓甘的女子为妾,这个甘夫人就是刘禅的生母。至于阿斗的小名,也是因为甘夫人夜梦仰吞北斗而孕,所以才取了这样一个小名。刘禅童年的时候曾经被人拐卖到汉中,直到建安十六年(212),有一个扶风人刘括因避乱来到汉中,刘禅又被卖到他家。刘括问他的身世,知道他是正经人家的孩子,就把他收为养子,并且给他娶了妻,生了孩子。后来,有一个姓简的人是刘备麾下的将军,他听刘禅说自己的生父字玄德,便告诉了刘备。刘备这才派人前去验证,发现果然是自己失散的孩子,才将他接到了益州(四川),立为太子。 《三国演义》中的刘禅是一个蠢笨的昏君,但据《三国志》记载,在刘禅还是太子的时候,诸葛亮曾对射君称赞刘禅,射君将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甚为欣慰,说:「 ”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就是说,连诸葛亮都认为刘禅智量很大,比想象中还要聪明,那我还担忧什么呢? 公元223年,刘禅登基即位,他牢记刘备死前的遗诏「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征求诸葛亮的意见之后才作决定。这也许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批判刘禅没有主见,「 ”素丝无常,唯所染之”的原因,却也显示了年少的刘禅颇有容人之量。他深知君臣失和的危险后果,所以对诸葛亮尤为尊敬和倚重。即便诸葛亮功高震主,而且颇为专横,他都始终隐忍不发。刘禅即位的时候年仅十七岁,对执掌国政来说稍显稚嫩,这时候辅佐他的大任便降到托孤大臣诸葛亮身上。但随着他一天天成长和历练,对于国家大事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这时候,诸葛亮本应该还政与刘禅,但诸葛亮不放心,还是一个人总揽全局。即便是刘禅带兵出征的时候,诸葛亮还要派心腹董允率亲卫兵监管刘禅,生怕他出什么差错。这样严格的监护自然会让已经渐渐成熟的刘禅不满,但是他始终没有爆发,而是一如既往的谦卑恭顺,谨守着父亲的遗命。直到诸葛亮去世之后,他才一举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不独对诸葛亮如此宽宏,刘禅对待其他大臣也是非常宽厚仁爱的。当时魏延因叛乱被杀,刘禅还是念及魏延先前所立功劳,下旨将其厚葬。 对于诸葛亮穷兵黩武的政策导致的国力衰退,刘禅虽然有心反对,但是鉴于刘备生前订立的北伐方针和诸葛亮在汉室的名望,刘禅还是忍了。直到诸葛亮死后,他亲领国事了,才改变了连年北伐的方略,提出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但由于他对于军队并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不敢对急于北伐的将领过分施压,最终这一政策实施不彻,导致了施政方针的混乱。 乐不思蜀可能是后主刘禅最受人诟病的地方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他不但不知羞耻,苟且偷生,还贪图逸乐,丝毫不以故国为念,可谓昏聩至极。但其实,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多不得已的原因。 当时,曹魏的大军已经包围成都,即便誓死抵抗,也很难挽回败局,而且一旦破城,蜀国的百姓肯定惨遭屠戮。为了保全自己的子民,刘禅不得已开门投降,一个人承担了卖国的骂名,却保住了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所以,有史学家指出,在当时的形势下,刘禅的投降并非为了一己私利卖国求荣,而是一件造福苍生的明智之举。 在投降之后,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向曹魏称臣,被封为安乐公。北上洛阳之后,他明白自己的表现直接关乎蜀国百姓的命运。所以,他为了博取司马昭的信任,不得不韬光养晦,处处装疯卖傻,以减轻司马昭的疑心。 但是,多疑的司马昭始终没有真正放心,他总是找机会试探刘禅是否还有叛逆之心。有一次,他设宴招待蜀国君臣,故意让人奏起蜀地音乐。这时候,满座君臣哪个没有故国之思?一个个尽显悲戚之容。可是刘禅不敢暴露自己的情感,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意味着什么,如果他也流露出忧思,不但自己生命难保,而且很可能为百姓招致大祸。所以,他不得不强忍悲痛,故意傻笑,摆出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这时候,司马昭反而大惊,虽然一直以来看到刘禅都傻乎乎的,可人怎么能够这么无耻?便问他:「 ”你难道不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说:「 ”此间乐,不思蜀。”于是,司马昭哈哈大笑起来,从此认定此人没有反意,可以放心了。但是,很多卫道士却揪住这一句话不放,把一个「 ”扶不起的阿斗”死死扣在他头上,丝毫不考虑当时的情景,假设刘禅像后主李煜那样,早就被司马昭赐死了。 刘禅从223年登基到263年降魏一共称帝四十一年,是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如果说有诸葛亮的辅佐,那也只是前十一年,后来的二十九年全靠他自己亲政。当时蜀国实力最弱,能够坚持这么久,没有真才实干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仅从「 ”乐不思蜀”一事便将其归为昏君,实在是有违史实。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 《聪明机智的弄臣们》的历史故事

聪明机智的弄臣们中国古代有一种弄臣,他们多数都富有幽默感,用滑稽的话语来劝谏君王,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效果。淳于髠是齐国一户人家的上门女婿,外貌并不出众,但非常滑稽,多次代表齐国出使各国,从来没有遭受过屈

古代哪些聪明机智的少年故事

1、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

历史人物 刘禅是不是个聪明人?究竟是真愚蠢还是大智若愚?

蜀后主刘禅,人们对于他的评价总是偏向于两个极端,一个就是愚蠢,而且蠢得不可救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那种,另一个就是极其聪明,聪明到根本就看不出来他很聪明,俗称大智若愚。结合刘禅的一些事迹,不管怎么分析

历史人物 庸才皇帝刘禅创下了三国什么纪录

说起蜀汉后主刘禅阿斗,大家都会想到“扶不起的阿斗”,被后人调侃千年之久,在大家眼里刘禅是一个庸才皇帝,在诸葛亮刘备面前刘禅算不上聪明,但是他却创下三国的纪录。刘备深知自己的儿子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所以

历史人物 三国时候刘禅和孙皓谁更聪明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孙皓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可是相对于刘禅,吴国的孙皓更是不遑多让,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家自祖上孙坚以来,一直都是世间好男儿的形象。可是到了孙皓这一代却是令人咂舌,孙皓虽然在

历史人物 晏子是哪个朝代的人

  晏子是哪个朝代的人?晏子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机智聪明,使楚时曾舌战楚王,维护国家尊严。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

历史人物 除了刘禅,刘备还有个儿子,聪明能干,诸葛亮却建议刘备把他杀了

对于刘备的儿子们,人们最为熟悉的便是扶不起的阿斗了,在此人的领导下,蜀国走上了亡国之路。最为无奈的是,面对着国仇家恨,刘禅毫无悲痛之心,沉溺在酒色之中乐不思蜀,因此恶名昭著。其实,刘备除了刘禅之外,还

压制蜀国北伐派

皓善于投皇帝所好,为取得刘禅的欢心,他玩弄权术,不择手段,起初他对刘禅百依百顺,这使刘禅有一种做皇帝的满足与快乐就蜀汉的政治腐朽而言,黄皓仅是其中一分子,他罪责难逃,但说他是罪魁祸首,则又显然是不公允

洛克菲勒 做善于装傻的聪明人

洛克菲勒格言October9,1890亲爱的约翰:我明天要回克利夫兰老家,处理我们家族的一些事情。在这段时间,我希望你能代我处置部分事情。但是我要提醒你,如果你遇到某些棘手的事情,或者你自己拿不定主意

历史人物 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后代是什么结局?

刘禅虽然身为皇帝,是三国时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也被称为蜀后主,但是很多人可能更热衷于叫他的另一个称呼“阿斗”。在很多人眼中,这个称呼本身就已经带有了很深的讽刺意味。不过尽管可能的确不是很聪明,刘禅身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