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三国时候刘禅和孙皓谁更聪明
Posted 司马
篇首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三国时候刘禅和孙皓谁更聪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三国时候刘禅和孙皓谁更聪明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孙皓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可是相对于刘禅,吴国的孙皓更是不遑多让,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家自祖上孙坚以来,一直都是世间好男儿的形象。可是到了孙皓这一代却是令人咂舌,孙皓虽然在继位初期施行过明政,但是很快,他就变得独断专裁,沉迷酒色,醉心杀戮,相比于阿斗的“无为之治”,孙皓的所作所为更加被人诟病。可是孙皓和阿斗相比,谁更加聪明呢?从下面这两件事就能看出来。>刘禅在诸葛亮离世之际,曾经派李福前来试探他的口风,看看诸葛亮死后,对自己的后世子孙是怎么交代的,有没有可能“取而代之”。在得到诸葛亮的回答之后,刘禅也是把一直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以后的日子里,刘禅更是为所欲为,纵情享乐,就连亡国都不能阻挡他的玩乐之心,在刘禅的眼里,只要是自己过得开心,做不做国君无所谓。> >归降之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暗中祝福乐队演奏蜀国歌曲和表演蜀国歌舞。席间的蜀国老臣们无不痛哭流涕,只有刘禅不见丝毫悲伤之意。司马昭大为意外,就向刘禅发问: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正在欣赏歌舞的兴头上,想也没想便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见刘禅原先乃是一国之君,如今却毫无亡国之痛,在为诸葛亮惋惜的时候,也不再怀疑刘禅,刘禅直到64岁才安然离世。>反观孙皓,在280年吴国被西晋灭掉之后,他还把自己当作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晋武帝司马炎听说江南多作诗歌,于是就让孙皓即兴赋诗一首,让大家开开眼界。当时孙皓正在喝酒,他听到司马炎这么说,就脱口而出一句诗: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司马炎听完,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孙皓身为降国之君,不但不尊敬自己,还以“汝”相称,难道还以为自己是皇帝?> >孙皓不懂收敛的态度一直为司马炎不喜,晋国上下的臣子也对他深恶痛绝。284年,孙皓于洛阳逝世,相比于刘禅安享晚年,孙皓的死就太过扑朔迷离。孙皓的死也许是司马炎所为,又也许是和他有仇的贾充所为,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为二代君主,刘禅的确是比孙皓更聪明一些的,想必刘皇叔泉下有知,也是很“欣慰”的。相关参考
刘禅和孙皓同为亡国之君,为什么刘禅的待遇高于孙皓?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在三国时期,一共有四位亡国之君。在这四位亡国之君中
"忽悠"是北方方言,调侃成分居多。随着前几年赵本山小品剧"忽悠系列"的播出,该词迅速串红,风靡一时。如果不是社会上有此等令人厌恶的现象,如果不是被"忽悠系列"所放大,其实"忽悠"一词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
刘禅,孙皓,两个都是三国时期的皇帝,刘禅作为蜀后主,孙皓作为吴末帝,同样都是末代君主,最终又都一样投降了魏国,但是,魏国在对这两位皇帝封爵的的时候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而孙皓却被封
刘禅,孙皓,两个都是三国时期的皇帝,刘禅作为蜀后主,孙皓作为吴末帝,同样都是末代君主,最终又都一样投降了魏国,但是,魏国在对这两位皇帝封爵的的时候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刘禅被封为“安乐公”,而孙皓却被封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
历史人物 刘禅和诸葛亮的关系好么?揭秘刘禅对诸葛亮的真实看法
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了蜀国的实际掌权人,刘禅虽然贵为皇帝但是手上并没有多少实权。如果是这样的话,刘禅会不会记仇诸葛亮呢?刘备的遗言其实已经把刘禅的地位给贬低了,因为刘备给了诸葛亮随时都能取代刘禅的权利,
刘禅,一直以来被大家热议。也有很多读者问,刘备难道就刘禅一个儿子吗?非要选他继位?刘备确实不止一个儿子。历史记载,他有四子。>刘封,刘备义子,性格刚猛,气力过人。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
就算刘禅百般掩饰,就算诸葛亮苦心调停,朝野上下还是认定,刘禅和胡氏必然有奸情。从建兴十三年开始,蜀汉百官再也不让自己的老婆女儿入宫向太后、皇后请安了。 建兴十二年二月,即公元234年
在刘备还没有死的时候,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
《三国演义》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软弱无能,而且贪图逸乐。其实真实的后主刘禅并非如此,史书中的他不但聪明机智,而且善于韬晦,所谓的「”乐不思蜀”只不过是为了保全大局不得已上演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