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代贤王司马攸两次夺嫡失败经过,探寻西晋初年大政崩坏的原因

Posted 司马

篇首语: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一代贤王司马攸两次夺嫡失败经过,探寻西晋初年大政崩坏的原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一代贤王司马攸两次夺嫡失败经过,探寻西晋初年大政崩坏的原因

一、司马炎与司马攸:非常「 ”亲”兄弟 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可能是历史上最特殊的一对「 ”亲”兄弟。 司马炎和司马攸,本是司马昭的嫡长子和嫡次子,他们的母亲是司马昭正室王元姬。司马攸自幼聪慧,深受祖父司马懿的喜爱。由于亲大伯司马师无子,在祖父司马懿的主持下,司马攸被过继给了司马师。所以,血缘上,司马炎和司马攸是亲兄弟。而在宗法上,二人是堂兄弟。 司马家的霸业,始于司马懿于嘉平元年(249年)发动的高平陵政变。这一年,70岁的司马懿拼死一搏,尽诛曹爽一党,从此掌控曹魏军政大权。魏室老臣王凌不满司马懿专权,在淮南发起叛乱,司马懿亲自率军讨伐。在这次战争中,司马懿带着年仅6岁的司马攸出征,让还是孩童的司马攸开拓眼界。可以看出,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把司马攸视为未来家族事业的接班人来培养。如无意外,日后建立晋朝的,很有可能就是司马攸。 然而,意外发生了。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去世,其长子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舞阳侯的爵位和执政的地位。但司马师执政仅五年就病逝了。司马攸此时虽然袭承了司马懿和司马师的舞阳侯爵位,但是他年仅十岁,不可能肩负起司马家的事业。司马氏未尽的事业,意外落到了司马懿次子,司马攸的生父司马昭手里。至此,处于创业期的司马家族,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局面:象征家族大宗的地位和爵位,被司马攸继承,而权力被却被司马昭继承。 司马家的爵位、权力继承网络 司马昭经过十年奋斗,建立新朝已指日可待,但他却在立太子一事上犯难了。司马昭本身与哥哥司马师关系极为亲密,可谓兄友弟恭。理性的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对于司马家的霸业都有大功。但是司马师执政的五年是司马家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五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部西晋开国功臣都是从司马师府上走出来的,司马师是真正的西晋王朝奠基人。故司马昭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代替哥哥执政,天下本是景王之天下(司马昭加封晋王后,追封哥哥司马师为晋景王)。于是,在他晚年立太子的时候,想把江山还给自己的哥哥司马师。怎么还呢?他准备立法理上的侄子,实际上的亲儿子司马攸为太子。 《晋书·列传第八》:初,攸特为文帝所宠爱,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 ”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 《晋书·帝纪第三》:初,文帝以景帝既宣帝之嫡,早世无后,以帝弟攸为嗣,特加爱异,自谓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每曰:「 ”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将议立世子,属意于攸。何曾等固争曰:「 ”中抚军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由是遂定。 其实司马昭有此意也很好理解。司马攸幼年就继承了象征大宗的舞阳侯爵位,是为司马懿一系中的嫡长。把江山还给哥哥一系,既成全了自己让位的美名,又让自己实际上的亲子司马攸得了实惠,一举两得。而司马攸此时已经是20岁的青年,素有贤名,甚得司马昭喜爱。司马昭每次见到他,都抚摸着自己晋王的座位说,这将来是桃符(司马攸小名)的座位啊。史书上说的很明确,司马攸「 ”几为太子者数矣”。 司马攸 而司马昭的嫡长子司马炎,举朝公认的才能不及司马攸。但是在立太子一事上,朝廷重臣何曾、贾充、羊琇、裴秀、山涛却都支持司马炎。很明显,司马炎为了太子位,私下里没少下功夫。当时,何曾是晋国丞相兼侍中,是晋王府第一人。贾充更是司马家的肱股之臣,曾替司马昭杀死了魏帝曹髦,是司马昭最信任的大臣。有这两人的支持,司马炎的太子位就已经十拿九稳了。羊琇身份特殊,他是司马师的正室羊氏的从弟,也就是说他是司马攸宗法上的舅舅。但是他与司马炎自幼交好,有同学之谊,史书上直接写明了,他一直积极为司马炎谋划太子位。而最终打动司马昭的,是山涛。司马昭先去问文坛领袖裴秀可否立司马攸为太子,裴秀认为不可。司马昭转身去问「 ”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山涛说:「 ”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 山涛的话为什么能打动司马昭呢?因为山涛点明了司马昭内心的真实想法:我知道你说还政于景王只是幌子,你是因为喜欢亲儿子司马攸,才想传位给他。可是,你的国家即将建立,王朝初建你就准备违背礼法,废长立幼,你还指望着新王朝能长久? 另外,何曾、贾充、羊琇代表朝廷重臣对立太子的看法,裴秀和山涛则代表了朝廷大贤的观点。尤其是山涛,他和司马家同出河内郡,属于乡族耆老,在古代这种耆老说话很有分量。司马昭无奈,于咸熙二年(265年)立司马炎为太子。可能是这次夺嫡之争,让司马炎和司马攸兄弟俩已经心生嫌隙,司马昭病重之时以「 ”汉淮南王(刘长)和魏陈思王(曹植)”的故事告诫司马炎要善待司马攸。咸熙二年八月,司马炎即晋王位。同年十二月,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他封弟弟司马攸为齐王。 晋武帝司马炎 二、齐王司马攸第二次夺嫡,西晋大政崩坏的开始 泰始三年(267年),由于长子司马轨早夭,武帝司马炎册封自己现嫡长子司马衷为太子。这说明,此时晋王朝皇位将属于司马昭-司马炎一系,齐王司马攸已经再无可能染指皇位。然而就像当年司马师早亡一样,意外再次发生,太子司马衷,居然是个傻子!随着太子一天天长大,朝臣们都看出太子愚笨,不足以君天下,于是,一股拥立齐王司马攸为皇太弟的力量在暗中集结。太子愚笨,再换武帝另一个儿子就是,为何大臣们要再次拥立司马攸呢? 首先,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追封祖父司马懿为宣帝,大伯司马师为景帝,父亲司马昭为文帝。也就是说,司马攸法理上的父亲,司马师也是皇帝!同时,司马攸的嫡母羊氏(司马师正室)和生母王氏(司马昭正室),并为皇太后。司马攸,作为景帝司马师的嫡长子,又本为文帝司马昭亲子,身份极为尊贵与特殊,于情于理,继承皇位理所应当(再次感叹孙权的聪慧,顶住压力就是不追封自己的兄长孙策为皇帝)。 第二,在许多大臣心目中,天下本应该是景帝司马师的。而大臣们将这种情感,寄托在了司马师法理嫡子司马攸身上。自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执政三年,司马师执政五年,司马昭执政十年。司马家本为曹魏功勋之家,在曹魏与司马家地位相当的家族有很多。司马懿本身执政时间过短,又因毁约诛杀曹爽,大失人心,让当初跟随他政变的一干曹魏忠臣看清楚了他的真面目。虽然他扑灭了淮南第一叛的王凌之乱,但司马家的执政地位并不稳固。身为继承人的司马师虽在位仅仅五年,却以独到的政治手腕,外御吴国诸葛恪的进攻,内平淮南第二叛毋丘俭之乱。最为关键的是,在司马师执政期间,司马家有了一批属臣,让昔日同僚成为了司马家的鹰犬。司马师是真正将百官从「 ”大魏”之臣转变为「 ”大晋”之臣的人。正是在这些臣属的拥戴下,司马师才能粉碎中书令李丰等人阴谋以夏侯玄取代自己执政的阴谋,达到废魏帝曹芳以立威的目的。所以,对于司马家的基业,司马师是有大功的。后来司马昭执政十年的辉煌,是站在了司马师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景帝司马师 第三,西晋建国后,齐王司马攸继续维持了自幼年起的好名声。他的生父司马昭病逝之时,司马攸异常悲伤,超过了礼节的规定,并且数天不进米食。晋初诸侯宗室的开销都由朝廷负责,司马攸却上书说,自己封国齐国的赋税就足以供养自己,不再需要朝廷开支。他在齐国内部轻摇赋税,多次开仓赈民,同时对有疾病和死葬的官员属吏也赐钱抚恤。无论是否是作秀,这些行为都为司马攸赢得了赞誉,一代贤王名满天下。由于武帝诸子幼小,齐王司马攸以武帝至亲的身份在朝辅政,谦恭谨慎,礼贤下士,这也是齐王司马攸声望日隆的原因。 最后,此时的齐王司马攸,还有个特殊的身份,朝廷第一实权大臣贾充的女婿。贾充从此态度暧昧,不再像当年一样坚定的支持司马炎,司马攸背后的大臣势力有所增强。 这股暗流,武帝司马炎是有所察觉的。弟弟司马攸俨然已成为了他的梦魇。出于对司马攸的忌惮,司马炎这个一开始还算励精图治的皇帝,开始实施对弟弟司马攸的打压。这本无可厚非,放在历朝历代,君王为保自己儿子上位恐怕都会如此。但是,晋武帝的打压方式却出了大问题,他以损害晋朝国体的方式,连出昏招,致使晋朝的大政从此崩坏。 三、挑起党争,重用外戚,赏罚不均 司马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 ”弱势”开国君主。司马炎与曹丕建立新朝的方式,十分相似。然而只是神似,形不似。 魏文帝曹丕篡汉之时,已经当太子多年,身边聚集了吴质、陈群、司马懿等国之栋梁。而司马炎,被立为太子不过数月就即位晋王,又过了四个月就篡魏建立晋朝。时间上根本不允许他建立自己的潜龙班底。所以,在新朝建立之初,司马炎不得不全盘接受其伯父和父亲遗留下来的班底,通过大封诸王、犒赏功臣,与宗室和功臣共享天下的方式,来稳固政权。当时司马炎第一批封宗室27人为王爵,但这27人中无一人是司马炎的儿子,原因很简单,武帝诸子太小,当时司马衷都不过是七八岁的孩童。而算上司马攸,司马昭的后代也只有三人为王,可见帝室司马昭-司马炎一系的虚弱。所以,在晋朝初年,宗室和功臣集团在朝堂之上十分有话语权,司马炎形同「 ”虚君”。 当时权力最大的功臣集团有五人,分别是贾充、裴秀、荀勖、王沈、羊祜,但是王沈早逝(王沈就是当时出卖了魏帝曹髦导致其被杀的那位),裴秀由于喜欢服用寒食散,身体不好。所以当时形成了贾充、荀勖居内,羊祜居外的政治格局(羊祜镇守荆州前线)。贾充与荀勖、冯紞组成了当时朝廷内最大的功臣派。为了对抗功臣派,司马炎扶持以任恺为首,庾纯、张华、温颙、向秀、和峤为骨干的「 ”反贾派”。这一派既有任恺这种前朝女婿(他是魏明帝曹叡的女婿),也有张华这种出身寒门的栋梁之才。但如无司马炎支持,这些人是不可能有实力和贾充对抗的。泰始六年(270年),西北鲜卑族秃发树机能发动叛乱,连败晋军,一时间西北凉州震动。任恺想将贾充排挤出朝,于是上奏,推荐贾充去镇守西北,武帝居然同意了。逼得贾充被迫接受荀勖的建议,主动提出要将女儿贾南风嫁给太子司马衷。 贾充 武帝大喜,贾充不仅顺利留朝,继续坐镇中枢,武帝不久还将任恺外放,亲手摧毁了自己一手扶植的「 ”反贾派”。贾充从此有了两个女婿,一个是齐王司马攸,一个是太子司马衷。此次党争事件,是武帝一手策划,目的就是让太子成为贾充的女婿,好让贾充从支持齐王转变为支持太子。可惜了任恺等人,完全就是武帝的棋子。但是,武帝司马炎为了太子,以西北战事为筹码,挑起党争,简直视国政如儿戏。 以为太子地位就此稳固的武帝,在咸宁二年(276年),再次遭受打击。这一年,武帝突然病重,取消了一年中最重要的元会。元会,就是元旦的朝会,主要参与者是六百石以上官员、各诸侯王、藩属国首领等。元会的取消,说明一件事:武帝病的很严重。但凡能坚持,皇帝都不会不参加元会。这时候,侍奉在武帝左右的是三人,贾充、荀勖、齐王司马攸。 由于不知道武帝还会不会痊愈,于是朝野支持司马攸的暗流再次涌动。河南尹夏侯和更是直白的对贾充说,你两个女婿,应该立有德之人啊,暗示应该司马攸即位。当时贾充手握部分禁军兵权,而夏侯和则负责洛阳地区的行政和治安。二者联手,几乎可以迅速发动政变。而贾充没有表态,也没有反对。很有可能,当时贾充已经有了拥立齐王司马攸之心。 《晋书贾充传》:会帝寝疾,充及齐王攸、荀勖参医药。及疾愈,赐绢各五百匹。初,帝疾笃,朝廷属意于攸。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 ”卿二女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及是,帝闻之,徙和光禄勋,乃夺充兵权,而位遇无替。 结果,武帝司马炎病愈了。病愈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夺了贾充的兵权。武帝意识到,单纯让贾充与太子结亲不足以稳固太子的地位。于是,武帝启用了另一股势力:外戚弘农杨氏。外戚势力自东汉末年起已经崩溃,曹魏为了防止外戚干政的历史重演,规定皇后必出自无势力的寒门。但司马家本就是勋贵之家,曹魏时期与各大家族联姻,所以在成为皇族后,后族必然是当初与之联姻的名门望族。武帝有两任皇后,均出自弘农杨氏,两人为堂姐妹。而武帝启用的,就是第二位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以及杨骏的弟弟杨珧和杨济。 杨骏 弘农杨氏在东汉「 ”四世三公”,是与汝南袁氏并列的士族之首。杨骏是东汉太尉杨震的五世孙,按照家族的辈分,曹操当年杀死的杨修是杨骏的族叔。但是杨骏一支,早就没有当年经史传家的士族家风,史载其人「 ”小器,无才,素无美望”。后来杨骏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后起的士族领袖琅琊王氏的王衍,王衍甚至觉得是耻辱,给拒绝了,可见杨骏的崛起确实是武帝强行拔高的结果,其本人并没有才华。但是他的弟弟杨珧和杨济却很有才能。杨珧当过尚书令,口碑甚佳。而杨济则在军中很有威望,后来参加了伐吴之役。二人一文一武,完全听命于武帝。杨骏、杨珧和杨济,时人称之为「 ”三杨”,迅速崛起成为朝廷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由于杨芷的亲子早夭,所以外戚杨氏要想保住地位,就必须全力支持同族的第一任皇后杨艳所生的太子司马衷。这就是武帝要提拔「 ”三杨”的原因。尽管有了「 ”三杨”的支持,但武帝司马炎仍不足以将齐王隔绝于皇位之外。因此,司马炎发动灭吴战争。这本是一件千秋功业的大事,但是在司马炎的微操下,彻底变了味道。 吴国,其实早就该灭了。尤其是陆抗病死后,羊祜立刻上书请求伐吴。但是,当时贾充、荀勖等人,因怕灭吴后羊祜、张华等主战派会因功升职,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一直反对伐吴。使得最终羊祜郁郁而终,没有亲眼看到灭吴的那一天。而在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在张华的支持下,宣布伐吴后,却任命最反对伐吴的贾充为主帅。并且在战后赏罚不公,对贾充一党重赏,而真正有功的张华、王濬等人却有功不赏。很明显,司马炎既想灭吴,又不想得罪贾充,期望他继续支持太子司马衷。这场灭吴战争充满了诡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详述,如果想了解的话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为何最反对伐吴的贾充成了灭吴统帅?解析晋朝灭吴背后的权力斗争 总之,司马炎通过灭吴战争,收获了巨大威望。他终于可以实现他的终极目的:外放司马攸,让他彻底失去继承皇位的机会。 四、强令齐王之国,司马攸暴毙 在咸宁四年(278年),司马师的正室,太后羊氏病逝了。前文已述,羊氏是正经的晋朝开国太后,作为羊氏法理嫡子的齐王司马攸,理应以子礼服丧。但是,礼法上,「 ”诸侯不得祖天子”,司马攸一旦行子礼,那么就是合法的皇嗣,对皇位有继承权。这对武帝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最后,重臣贾充提出了个折中的方案,「 ”服子服,行臣制”。可见,咸宁四年开始,武帝对齐王司马攸的打压就已经公开化了。 到了太康三年(282年),即灭吴之后第三年,武帝将灭吴功臣张华外放幽州。张华心向齐王攸,主张至少要让齐王司马攸留朝辅政。武帝就借故将他排挤出朝。这一年,贾充去世,朝内再无制衡武帝的力量。十二月,武帝挟灭吴的巨大威望,强行下令,齐王司马攸以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的身份,立刻赶赴齐国封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齐王之国”事件。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种诸侯王「 ”以高位镇守一方”的外放,如果在乱世,算是重用。藩王甚至会拥兵自重,发展成割据一方的独立王国,比如后来的八王之乱中的成都王司马颖。但是,此时的晋朝刚刚统一全国,是和平年代,以这种身份外放,其实就是贬斥。因此在治世,齐王一旦去了封国,就会受到中央任命的齐国大臣的监管,王国卫队也无法随意调动,可以说并无实权。而远离了朝廷,一旦宫廷有变,司马攸将无任何发挥的余地。不要说皇太弟,就是日后想做新皇的辅政大臣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齐王外放的这道命令,遭到了几乎满朝的反对。宗室长辈中,当时最有能力的扶风王司马骏(司马懿第七子)劝武帝留下齐王,将来让司马攸辅佐太子司马衷。结果被武帝拒绝,司马骏一气之下,病逝了。 而武帝的亲信也反对齐王外放,这大大出乎武帝的预料。武帝亲信之中,以王浑和杨琇最为反对齐王外放。王浑和司马炎是亲家,是武帝的铁杆亲信,关系甚密。也正是由于这种身份,王浑说话直了些,他直接指出:你外放齐王,无非是怕他威胁太子位。但是,你百年之后,谁能代替齐王司马攸辅政呢?你选的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是个庸才。另外,你重用外戚,不怕走东汉外戚干政的老路吗? 最后,王浑提出以司马攸(贤王)、司马亮(宗室最长者)、杨珧(外戚)三人辅佐太子的方案,让他们三人互相制约。这个方案,应该说是最佳的辅政方案了,但是武帝已经听不进任何劝说。另一位武帝亲信、当年帮助武帝夺位的羊琇,他听说武帝外放齐王是外戚杨珧出的主意,气的想率军队暗杀杨珧。 王浑、羊琇之外,朝中其他大臣更是联名上奏,请求废除齐王外放的诏令。司马炎的好友,魏陈思王曹植之子曹志也支持让齐王留朝辅政,气的司马炎愤怒的说:「 ”曹志尚不明吾心,况四海乎!”这更坚定了他尽快外放齐王的决心。此时,齐王司马攸的身体已经出现了问题,但司马炎不信,并且派御医给其诊治,御医回复说齐王无病。于是武帝再次强令齐王之国,齐王司马攸很是愤恨,病发吐血身亡。在发丧之时,司马炎假意哭的十分伤心,但是大臣冯紞则说:「 ”齐王名过其实,却得到天下人归心,今天他病死是社稷之福,陛下不必这样伤心!”司马炎立刻就停止了哭泣。 兄弟嫌隙如此,令人唏嘘。 五、托孤失败,西晋走向崩溃 齐王司马攸死了,但是西晋最大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太子,还是那个傻太子啊!可能有人会问,要说嫡子,秦王司马柬也是第一任皇后杨艳所生,武帝为何不废司马衷,而立智商正常的司马柬呢?其实,这是因为司马炎当初因为山涛的一句话,以「 ”嫡长子”身份胜出,成为太子。所以,司马炎必须支持「 ”嫡长子继承制”,这样才能在法理上站住脚。如果司马炎率先废长立幼,这不仅在法理上否定了当初的自己,也给齐王的支持者留下了把柄。 现在齐王死了,那是不是可以改立秦王司马柬了?答案是,不行。经过长期与齐王的内耗,太子司马衷已经与贾家、杨家绑定在了一起,此时再换太子,难道还要先打倒贾、杨两家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司马柬身体不好,后来仅比司马炎多活了一年。所以,未来晋朝的皇帝,注定了是不聪慧的司马衷。储君智商有问题,未来辅政大臣的人选就很关键了。 晋惠帝 司马衷 可是,在强令齐王之国的事件中,宗室中最适合辅政的扶风王司马骏忧愤去世,郑默、曹志等十余位朝廷中坚被免官,羊琇、王济(王浑之子,司马炎女婿)被贬官,能臣王浑失去信任。可以说满朝栋梁被一扫而空。武帝最终只得确立了以宗室长者汝南王司马亮和外戚杨骏的辅政阵容。 本来,杨家最适合辅政的是政治值90的杨珧。但是杨珧已经深感杨家风头太盛,将来恐遭不测,于是两次主动向武帝请辞。武力值90的杨济一介武人,不适合辅政。所以,武帝最终只能依靠政治值和武力值双50的杨骏。而汝南王司马亮,更是个庸才,其政治值和武力值还不如杨骏。这两人的辅政阵容,最终将西晋推向了深渊。 武帝晚年病重,杨骏权倾朝野,任人唯亲,引起了武帝不满,但武帝已经不可能推倒重建了。于是武帝有意开始扶植自己诸子,打破了之前只封郡王的传统,开始封自己的儿子为地跨数郡的国王,比如成都王司马颖,受封四郡十万户。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后来八王之乱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些藩国实力雄厚,因为这些藩国再强,军队也少的可怜,成都王司马颖更是连自己的封国都没去过。后来的八王之乱中的军队,大部分是藩王出镇都督地方,掌握了地方野战军以及趁着乱世自行征召的军队。但是,武帝晚年将诸庶子地位提升的很高,本意是指望他们拱卫江山,但也间接激发了他们的野心。后来的八王之乱,武帝诸子楚王司马玮、淮南王司马允(没列入八王)、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都先后卷入其中。 太熙元年(290年),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驾崩。杨骏矫诏,将汝南王司马亮排斥出辅政阵容。被司马炎寄予厚望的皇叔司马亮,不顾众人劝说,飞奔回封国避难。杨骏从此专权,满朝乌烟瘴气。而自贾充去世后,贾家地位大不如前。而新皇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个有野心的女人,她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和杨骏开战。 而这一切,武帝司马炎和齐王司马攸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尤其是武帝,一再视国事如儿戏,行事皆以排挤打压齐王司马攸为目的,而失去应有的行为准则,致使晋朝立国不久就大政崩坏。就这样,建国仅25年的晋朝,滑向了逐渐崩溃的深渊。

相关参考

看一代名臣王导如何帮助司马睿存续江山社稷

前言:西晋持续长达二十年的八王之乱令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家在经过短暂的稳定统一后又迅速陷入到遍地烽烟中去。身为帝都的洛阳,长安数次被匈奴政权攻破,皇帝被俘惨遭辱杀。但就在司马家族的万里江山处于风雨飘摇危如

西晋八王之乱失败,汉朝七国之乱失败,为何朱棣能活过“靖难”

战争分为好多种,为皇位而战就是其一,似乎是好多皇室之人都乐于做的,因为一旦成功,就能够坐拥世界。若是经营得好,还能够从你这一代起头,父传子,子传孙,三四百年的正统地位可不是随意可以抛却的。而中国古代,

西晋八王之乱失败,汉朝七国之乱失败,为何朱棣能活过“靖难”

战争分为好多种,为皇位而战就是其一,似乎是好多皇室之人都乐于做的,因为一旦成功,就能够坐拥世界。若是经营得好,还能够从你这一代起头,父传子,子传孙,三四百年的正统地位可不是随意可以抛却的。而中国古代,

同样是变法失败,为什么范仲淹被称一代名相,王安石却背上骂名

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是北宋两次著名的改革运动,由于两次变法的领导者分别是范仲淹和王安石,这两次变法也被称为范仲淹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不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是北宋的名臣,他们不论是才学、能力还是品德,

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为何都失败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亡金朝之后,又迫使朝鲜半岛称臣,志得意满之下定都于大都(北京)。他即位后很快开始进攻日本。  忽必烈对日本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第一,自唐代最后一代遣唐使之后,日本已经数

汉武帝初年的建元新政,引发新旧统治思想之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汉武帝刘彻,堪称是中国历史上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位功绩与争议并存的帝王。而在汉武帝即位之初就实行过新政,但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宣告失败,这就是建元新政。那么建元新政的内容和措施都有哪些?又为什么

从西晋后期的混乱,看各方势力在混乱时期的心理对西晋的影响

永安元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宣布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石超闻讯赶回邺,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晋惠帝,一同北征,兵至荡阴,被石超击败,晋惠帝被迎回邺城,改元建武。「”秋七月丙申朔,右卫将军陈眕以诏召百僚入殿中,因勒

大阿哥胤�为何夺嫡失败

  “九子夺嫡”是康熙朝非常有名的一场政治事件,在太子胤i第一次被废之后,诸位成年皇子开始展现对皇位的野心。  因为这场皇位之争,一共有九位成年皇子参与其中,所以被称为“九子夺嫡”,也称为“九龙夺嫡”

揭秘清史:八爷胤T为何夺嫡失败

揭秘清史:八爷胤T为何夺嫡失败?与康熙有关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

一代贤王奕为何一辈子逃不出嫂子慈禧的手掌心

到清朝末年,爱新觉罗家族的王爷们突然集体进入了低迷。在外人看来,他们似乎已彻底将祖先的优秀基因丧失殆尽,不但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甚至连整个江山都拱手让给一个女人做主,而他们则集体拜伏在后者的石榴裙下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