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 ”四大臣辅政”为何最后变成鳌拜独大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初 ”四大臣辅政”为何最后变成鳌拜独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初 ”四大臣辅政”为何最后变成鳌拜独大

清初「 ”辅政四大臣”(下文简称「 ”四大臣”)即索尼(赫舍里氏)、苏克萨哈(叶赫纳喇氏)、遏必隆(钮祜禄氏)和鳌拜(瓜尔佳氏)。这四位是在顺治皇帝驾崩之后,受命辅政年幼的康熙皇帝。 众所周知,随着时间的推移,「 ”四大臣”之间角逐的结果是鳌拜一家独大,把持朝政。明明是四人辅政为何最后变成鳌拜独大?其他三人都在干什么呢?我们就史实来分析一下原因。 ​ 上图_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顺治皇帝 一、临时「 ”拼凑”的「 ”四大臣” 顺治皇帝24岁英年早逝,这多少让朝野上下,甚至是作为母亲的孝庄有些意料之外,准备工作不足,这在顺治皇帝去世之后的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出一二,例如,顺治皇帝的遗诏和罪己诏等都并非顺治皇帝本意授权为之,多是孝庄借大行皇帝之口而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就连皇帝接班人的选择,也是孝庄定夺,年仅8岁的玄烨继承大统,也就是康熙皇帝。8岁孩童当然没有处理朝政之能力,尽管有人提出要孝庄垂帘听政,但是孝庄可不是慈禧,并没有同意,所以另选辅政之臣以成刚需。 辅政大臣是关系国本的大事,而且短时间内需要确立合适人选,任务就更加艰巨了。因为之前多尔衮以近枝亲王身份摄政,把持朝政僭越皇位,导致他们母子差点噩运临头。为避免类似事件重演,决定放弃以宗室为辅政之臣的方案,而采用异姓大臣辅政。如此可以大大降低乱臣贼子的产生几率,为儿皇帝之皇位加了几份保险,同时也可以大大削弱宗室皇亲的权力。 ​ 上图_ 头戴三眼花翎的多尔衮 「 ”四大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达到了部分目的,但是有些仓促也有些唐突,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 ”四大臣”本人就没有多少准备。索尼得知自己首辅身份时,立刻上书说明自己的惶恐,生怕德不配位,虽说这里有谦逊之意,但也是其心声流露。 其次,人员结构「 ”配置”失衡,不说别的,四大臣全部出自「 ”上三旗”(即两黄旗和正白旗),而其中两黄旗又占了三位,仅苏克萨哈一人出身正白旗,显然独木难支,极容易被排挤。 最后,排名也有问题,之所以「 ”四大臣”多出自两黄旗,说白了两黄旗人才是孝庄信任的身边人,至于正白旗只是因为多尔衮时期才「 ”沾了光”成为上三旗之一,但是苏克萨哈排名仅次于索尼位居第二,虽说出于制约目的而为之,但这也让排名靠后的遏必隆和鳌拜心中不快,因此苏克萨哈在二辅不上不下的位置上也很难受。 如前文所述,这「 ”四大臣”辅政小组,建立之初就缺陷多多。实际上除了这「 ”配置”缺陷之外,由来已久的满洲八旗之间矛盾,也为「 ”四大臣”最终走向分裂而埋下伏笔。 ​ 上图_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 二、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 我们都知道,大清王朝有一个特殊的组织架构,就是「 ”八旗制度”,始创太祖努尔哈赤时代,长足发展于太宗皇太极时代,要不说这两位是奠定大清王朝基业的伟人。 如前文提及,这八旗之间有「 ”上”、「 ”下”之分,直接之体现就是朝堂职位与社会地位之不同。但这八旗之「 ”上”、「 ”下”也经历过多次转变,从最初的努尔哈赤直属的两黄旗,到皇太极时代的「 ”两白换两黄”以及收莽古尔泰正蓝旗,再到多尔衮执政时期加强正白旗而削弱两黄旗,最后归政顺治皇帝之后,确立以两黄旗和正白旗为上三旗。 简言之,这期间各旗之间利益此消彼长,矛盾重重,尤以两黄旗和正白旗之间矛盾最重。所以,苏克萨哈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之间,有着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并非以个人矛盾为主。 ​ 上图_ 满洲八旗 此外,苏克萨哈本人也有严重的历史问题。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之心腹,很受多尔衮赏识。但是多尔衮前脚刚死,他就跳出来揭发多尔衮生前「 ”累累罪行”,成为效忠顺治皇帝马首是瞻的清算多尔衮生前罪孽和清剿多尔衮余党的急先锋,这对于素来以忠诚以准则的这几位两黄旗辅臣所不齿。 当年,太宗皇太极驾崩之时,是索尼、鳌拜等两黄旗人,敢于在多尔衮面前亮刀才保住了太宗子嗣的皇位,与依靠卖主求荣的苏克萨哈道义上就不在一个层次,尤其是鳌拜这样刚毅武将出身之人,自然睥睨苏克萨哈,尽管两人之间还有着姻亲关系。 从历史方面分析,就注定了「 ”四大臣”之间的不和谐。 ​ 上图_ 赫舍里·索尼(1601年—1667年),满洲正黄旗人 三、从「 ”四辅”变独大乃势之必然 关于这点,还得从「 ”四大臣”排名说起。首辅索尼,资历最老,从跟随太祖努尔哈赤干起,是绝对的实干派,而另一位实干派就是「 ”四辅”鳌拜了,当然了,鳌拜也是有些背景的。 鳌拜,瓜尔佳氏,乃「 ”后金五大臣”费英东之侄。注意,侄子和儿子是有很大差别的,儿子可以袭爵,侄子就难了。 相比之下,那两位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就是典型的官二代了,尤其是遏必隆,他的父亲是同为「 ”后金五大臣”的额亦都,而母亲是努尔哈赤第四女和硕公主穆库什,这个背景绝对是在「 ”四大臣”中「 ”鹤立鸡群”。而苏克萨哈的父亲也是妻太祖之女为额驸,萌荫自然不在话下。 ​ 上图_ 鳌拜(?—1669年,满语:Oboi) 在出身背景最为卑微的情况下,鳌拜能够成为辅政之臣之一,全是靠着一片赤胆忠心和超乎常人的战斗意志打出来的。据说鳌拜在临了脱其上衣露出一身伤疤之时,对鳌拜恨之入骨的康熙皇帝都为之动容,据说其中几处伤疤是为太宗皇太极挡「 ”子弹”留下的。 此外,顺治皇帝的继位,鳌拜也是立下大功,为此还一度遭受多尔衮的迫害。这些都是鳌拜为大清王朝立下的不世之功,对爱新觉罗皇帝这一脉是有救命之恩的毋庸置疑之铁证,所以论功劳和忠诚度鳌拜可以肩比索尼,但资历不及,不敢超越,应该次之位居二辅。 以功绩而论,你苏克萨哈和遏必隆算个啥?这就是鳌拜的心态。 ​ 上图_ 遏必隆腰刀,清康熙,清宫旧藏 所以首辅索尼老死之后,鳌拜迅速脱颖而出,以两黄旗利益为道义,以孝庄信任为靠山,开始对苏克萨哈发起攻击。苏克萨哈本来就势单力薄,再加之正白旗整体失势和历史遗留之不光彩问题,苏克萨哈根本不是鳌拜对手,是节节败退。 其他人心态就更加微妙了,遏必隆和鳌拜同为镶黄旗,鳌拜出手我坐收渔翁之利,何乐而不为?所以他的态度十分暧昧。其他一些王公们,更是旁观者心态,心想:宗室辅政不可靠,异姓大臣就不出权臣?还有一大部分人成为鳌拜的附和者,为之推波助澜,宗室班布尔善就是其中之代表。 苏克萨哈眼看招架不住,但他也并非束手就擒之人,决定以实际首辅之身份,来个「 ”归政皇帝”之请求,归政皇帝就意味着「 ”辅政大臣”这个临时权力核心机构就得解散,这对于鳌拜来说,简直就是釜底抽薪。 鳌拜为了保住权力,快马加鞭不顾一切地要给苏克萨哈致命一击。鳌拜不惜诬告陷害,网罗24款大罪告发苏克萨哈及其子孙。 ​ 上图_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即康熙皇帝 苏克萨哈下场很悲惨,本人被处以极刑,成年子侄亦难逃被斩杀或流放之噩运。其实,苏克萨哈的死,也是康熙皇帝迫于鳌拜以及两黄旗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算是丢车保帅吧。鳌拜倒台之后,康熙皇帝也对苏克萨哈事件做了自我检讨,并且将其爵位还给了他的小儿子苏常寿,也算是对苏克萨哈一种补偿吧。 肃清了政敌的鳌拜可谓是如日中天,位极人臣之巅。只可惜,身处政治漩涡之中的鳌拜,并不懂得政治游戏之规则,所以最后他也难逃身败名裂的结局。相比之下,那个老谋深算的索尼和看似「 ”毫无政治立场”的「 ”软柿子”遏必隆就要聪明许多了。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参考

清朝 智除鳌拜

智除鳌拜康熙即位,年仅8岁,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镶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鳌拜(镶黄旗)四大臣辅政,其中鳌拜最为专横跋扈。他广植党羽,排除异己,不仅凌驾于其它大臣之上,把康熙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历史人物 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为什么被孤立

今天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苏克萨哈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病危,遗诏立皇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

是如何智擒老辣勇猛的鳌拜的? 年轻的康熙皇帝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顺治帝福临病故,庙号世祖。遗诏由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次年改元康熙(和平之意),即大清圣祖仁皇帝。但因其年幼,故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康熙六年(1

是如何智擒老辣勇猛的鳌拜的? 年轻的康熙皇帝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顺治帝福临病故,庙号世祖。遗诏由8岁的皇三子玄烨即位,次年改元康熙(和平之意),即大清圣祖仁皇帝。但因其年幼,故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康熙六年(1

清初名臣苏克萨哈,为何不得善终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幼年继位的他被顺治皇帝和孝庄太后指定了四大辅政大臣,在其亲政之前辅佐康熙帝处理朝政,这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鳌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这其中有一个极为终于清廷的人,但是最后却惨死于错

清初的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鳌拜武功

鳌拜武功,鳌拜的医生可以说是功过参半,清朝是从马背上推翻了明朝,叔父是开国功臣,早年随努尔哈赤起兵,而且鳌拜本人也是以军功封爵的,战功赫赫。在很多影视剧里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很少有人能够与之匹

康熙那么恨鳌拜 为何最后没有杀他

康熙皇帝8岁即位后,因其年幼,有四大辅臣代其执政。这四大辅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其中,索尼老谋深算,又加上年老体弱,所以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遏必隆性格懦弱,能力也不

历史人物 中国清初权臣鳌拜简介

清朝人物中文名:瓜尔佳·鳌拜国籍:清朝民族:满族出生日期:不详逝世日期:1669年职业:辅政大臣、太子太傅主要成就:斩张献忠,辅政荣誉:满洲第一勇士爵位:一等超武公鳌拜人物生平(历史lishixinz

历史人物 鳌拜简介 清初权臣三代元勋辅政大臣鳌拜生平

  (满语:Oboi),中国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

鳌拜曾帮助顺治继位,为何康熙不用鳌拜平乱,而是扳倒鳌拜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在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列强入侵我国,但是在清朝还是出现过许多优秀的皇帝,康熙就是其中之一,康熙在位期间国富民强,国力达到了鼎盛,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康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