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战士李在德逝世,享年102岁,抗联十一个军起队了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北抗联战士李在德逝世,享年102岁,抗联十一个军起队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北抗联战士李在德逝世,享年102岁,抗联十一个军起队了

抗联起队了——悼念李在德 我们记录这段历史,因为那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记者,中国记者陈翰章成了游击队指挥官,与日军的敦化警备司令助川大佐同归于尽。 我们记录这段历史,因为那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档案,能够看到总政委魏拯民最后的信件,是因为日军在他牺牲时拿到了这批文件。 那一战,我们的好男儿血染关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在这里打响第一枪,又在这里鸣响了最后一枪。漫长的十四年,白山黑水处处留下中国人不屈的身影。从嫩江之畔,到呼伦草原,我们从未停止抵抗。 那一战,波兰亡了国,法兰西亡了国,没有一个总司令以身殉职,但东北抗日联军的两任总司令杨靖宇、赵尚志,都死在战场上。 这是一支不朽的军队,这是一个不会沦亡的民族。 李在德,便是这支不朽的军队,最后一名归队的女战士。 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已经走了,而你不会觉得他夭寿;而有人即便已过百年,你仍然会觉得她走得太早。 2019年8月22日下午15点19分,原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战士,东北抗联教导旅交通营少尉李在德老人在北京因病去世,年102岁。 历史,应该会记住这一天。 伴随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悲愤歌声,东北军民对侵华日军的抵抗持续了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孤悬敌后的东北抗联先后组建了十一个军,几万名将士苦战于白山黑水之间,马革裹尸,血染关东。他们一度被迫撤入西伯利亚的丛林,却最终在1945年8月那个关东军覆灭的日子东归祖国,凯旋故乡。 尽管今天仍有数位抗联老战士在世,但他们都是在1942年后抗联教导旅时代加入的,没有在抗联的十一个军中战斗过。 ▲ 李在德,是抗联十一个军中最后一名归队的战士 历史留下李在德老人,仿佛是一种宿命——她在读小学时便加入少先队,当时还早在九一八事变前。这是因为她就读的松东模范学校创始人思想激进,宣传革命。此人便是后来的东北抗联第七军代军长崔石泉。 ▲ 崔石泉,本名崔秋海,出身于云南讲武堂,后任黄埔军校教官,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按照组织安排潜回东北发展组织 很多后来的抗联指挥员出自松东模范学校,如马德山(抗联六军一师师长)、金正国(抗联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徐光海(抗联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等,1928年,崔石泉建立了中共满洲省委汤原中心县委,李在德的母亲金成刚便是县委委员之一。 受家庭影响,李在德于1932年加入共青团,并随即参加反日斗争,是经历了整个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见证人。她在这场战争中的历程,便如一个缩影,让我们感受抗联的血火苦战。 1933年,李在德的母亲金成刚被日军抓获,壮烈殉难。 1934年,李在德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即抗联前身)汤原游击队(抗联六军前身),并参加战斗。 1936年,李在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李在德与于保合在战斗中建立感情,结为夫妻,媒人是抗联北满总司令赵尚志和北满省委书记冯仲云。 ▲ 李在德和于保合,双双实现了凯旋并白头偕老,于保合代号「 ”万内”,是抗联无线电专家,建国后曾担任军委雷达局局长 1939年1月,在日军重重围困扫荡中,抗联三军四师战败,师长牺牲,于保合临危受命,率残部辗转甩开敌军,撤入苏联境内,李在德也在撤出的部队中。7月,她跟随赵尚志渡过黑龙江,回国试图开辟新的游击战场。尽管这支小部队受挫后不得不返回苏联境内,但抗联中有个英姿飒爽的女将这件事,却连敌军都知道了。几十年后,在日本发现的档案中,我们看到了李在德的名字。 1940年之后,李在德于境外的训练野营接受了无线电、滑雪、伞降等一系列特种训练,多次随小部队入境活动,活跃在对日作战的最前线。他们侦察敌情,破坏敌军设施,发动游击战争,屡建功勋。 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由于抗联部队富有战斗经验的人员严重不足,李在德这样的女战士也和男战士一样投入了危险的敌后特种作战。在这样的突击队中,李在德担任无线单收发报员,与男战友一同爬冰卧雪,殊死战斗。《林海雪原》中的小白鸽白茹属于文学创作形象,但抗战史上的「 ”小白鸽”却是真实的历史,有些李在德的女战友如陈玉华等便是牺牲在这样的战斗中。 那个面对亡国灭种的时代,我们的女性不让须眉。 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从西伯利亚凯旋回国的抗联官兵,已经不足千人,这不足千人的队伍,便是千千万万抗联战士的最后代表——李在德是其中幸运的一员。 ▲ 建国后的李在德在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工作,一度负责掌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的印章,被同事们戏称为总理的「 ”掌玺秘书” 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经在老人面前犯下一个错误——便是题图这张照片,我猜是她在九一八事变前的学校里照的,结果老人笑得前仰后合,告诉我这是她在八一五胜利日之后拍摄的纪念照,也是她和丈夫于保合的第一张合影。 原来如此,对比战争中老人家的照片,我忽然发现,有人是能把青春重现的。 ▲ 战争中的李在德(左) ▲ 胜利后的李在德(右) 转眼间,又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当我见到李在德老人的时候,老人已近百岁。然而,她铜铃般清脆的笑声和带着几分天真的笑容,会让你忘记她的年龄。 这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此前见到的每一位抗联老人。 八十九岁和你赛跑的李敏,九十二岁表演跳伞的吴玉清,两次穿上寿衣又站起来的周淑玲,秀气得像个书生却面对阎王不眨眼的卢连峰…… 忽然意识到,在2019年8月22日这个时刻,他们都已经离去,抗联十一个军,李在德老人,是他们最后的代表。 这一刻,一丝悲伤悄然爬上我的心头,抗联十一个军,终于在这一天全部走进了历史。 ▲ 2018年收集抗日老兵的手印,已经101岁的李在德老人拒绝医务人员的劝告,用颤抖的手,留下了历史的印迹——这代表的不是她一个人,而是那一支宁死不降的孤军 又是忽然想起,而老人说得最多的,便是昔日的战友。只是,在她的描述中没有悲伤,几乎都是他们怎样并肩战斗,怎样在西伯利亚削土豆,怎样开一些直到今天仍让人们为之解颐的玩笑。 我想,在李在德老人的心中,那些战友们永远是鲜活的。 所以,这一天,于老人而言,应该不是悲伤的时刻,而是归队的日子。 我的目光朦胧,依稀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在东北的荒原上,抗联的队伍又重新集结,将军如铁,战马如龙,小战士在欢笑,老兵在擦拭枪支,重新变得年轻的李在德快步走向队前,敬礼报告:「 ”抗联十一个军集结完毕,请指示!” 那回答或许来自杨靖宇,或者来自赵尚志,或者来自周保中,声音一定同样的洪亮:「 ”起队!” ​抗联,起队了! 老兵不死,孤军长青,抗联万岁! 那一刻,我的眼泪,终于不争气地落了下来。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

相关参考

东北抗联夜袭火车现场照 击毙9名日军 被俘的战士英勇不屈

在笔者收藏的1935年9月1日刊行的日本侵略画报《汗青写真》中有如许一组照片,题为《强盗针对京图线的袭击》。凭据其时日本侵略者的记载,1935年7月29日晚上19时30分摆布,当伪满新京行204次列车

东北抗联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东北抗日联军概况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

齐齐哈尔史话鹤城抗联老战士现场讲亲历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8月28日,26名国内知名研究二战文化专家应邀参加东宁与抗战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在东宁县要塞博物馆举行。作为东宁要塞团山子秘密通道

东北抗联历史

1.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历史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是中国人民反日军队的组成部分,是一支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它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奋起自卫,

求东北抗联的历史地位及作用郭蓓

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啊,对于中国近代史,我并没有过深刻的研究,所做出来的评论,也只是个人不成熟的观点,如果回答的不满意,还请多包涵。东北抗日联军,在抗日初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首先,由联军开展的游击战

东北抗联军长,率部集体投降,在东京下跪,终被活捉枪决

作者:三郎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清末民初乱世,既出英雄豪杰,也出绿林草寇。最有名的巨匪当属张作霖。他出身贫苦,投身绿林,势力壮大被招安。身为清廷武官的张作霖,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消除蒙患,地位提升

他被毛主席称为 ”民族英雄”,是唯一活到建国后的东北抗联领导人

「”哪管饥饿疲乏,断指裂肤,不顾暴风烈日,雷电雪雨,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这是抗日名将周保中钢铁般的誓言。周保中作为东北抗联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周保中是一位传奇的革命者。1949年5月10日,毛

东北抗日联军独立苦战日寇14年

 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战士一部。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占东三省。“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了反日宣言。1932年春天,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派大批干部到东

谁讲一个杨靖宇将军抗日时候吃树皮的故事不要太长

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杨靖宇遂调整战略矛头直指日伪政府,杨靖宇同时还组建抗联第一路军转战东北各个战场,牵制日军几十万余人。由于没有先进的装备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杨靖宇和他的军队只能

东北抗日联军

战斗在密林中的抗联部队一部  东北抗日联军(汉语拼音:DonɡbeiKɑnɡ-RiLiɑnjun;英语:NortheastAnti-JapaneseUnitedArmy,NAJUA),中国共产党创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