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杀掉封疆大吏,这才是曾国藩的 ”天下第一折”

Posted 奏折

篇首语: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700字杀掉封疆大吏,这才是曾国藩的 ”天下第一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00字杀掉封疆大吏,这才是曾国藩的 ”天下第一折”

晚清名臣胡林翼曾说,天下写奏折,有三把手,曾国藩算一个,左宗棠算一个,自己算一个。而被誉为「 ”天下第一折”的《参翁同书片》则出自曾国藩幕府之手,是曾氏众多参折中最负盛名的一道。 这道参折之所以享有盛名,有两个原因,一是被参者翁同书为近代中国最有名望的翁氏家族成员,二是其仅凭借696字,就将翁同书置于死地。研究曾国藩的著名作家唐浩明曾评价这道参折是「 ”一道不能不接受的参折”。 曾国藩 这道参折写于1862年正月,当时的清廷堪称乱世,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已持续十年之久,而与太平天国同时期爆发的北方捻军起义也让清廷应接不暇,按下葫芦起了瓢。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则是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的重要军事力量。 1862年,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同时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都归其管辖,当时的安徽巡抚就是翁同书。 翁同书被参的一大罪名,是处理苗沛霖问题失当。苗沛霖是什么人呢?其出生于安徽凤台,乱世中靠办团练,两年内将自己的苗家军发展成拥众十几万的地方武装势力,在安徽称霸一方。而这位苗沛霖最「 ”令人称绝”的是其反复无常的政治态度,其在清政府、捻军、太平天国三方之间来回投靠,一会投清,一会反清,堪称近代史上最无原则性的军阀。 1859年,太平军联合捻军进攻翁同书驻守的定远县城, 定远陷落,翁同书退守寿州。次年,太平军围攻寿州,苗沛霖本与翁同书联合抵御,但因其与寿州其他团练首领矛盾激化,遂倒戈反攻寿州。翁同书为招抚苗沛霖,答应将他的几个仇人杀害,但是苗的目的达到后,并不投诚, 最终导致寿州失守。 太平军清军作战图 翁同书忠奸不辨,丢城失地,曾国藩火冒三丈,遂要参翁。 但要参倒翁同书并不容易,其父翁心存历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是咸丰帝,同治帝两朝皇帝的老师,地位显赫。而且 1861年,6岁的同治帝即位后,两宫太后旋即发动祺祥政变,扳倒前朝顾命八大臣势力,垂帘听政。在这场政变中,翁心存没有站错队,深受慈禧太后信赖。翁同书的弟弟翁同爵、翁同龢,当时一个是盐运使,一个是状元。 面对如此权势的翁家,在翁同书因寿州之役处置失当,被调回京仅十天后,曾国藩便递上参折《参翁同书片》。 当时翁同书并没有被撤职,只是从安徽巡抚的位子上下来,准备调到北京另有任用。结果曾国藩的参折一来,翁同书就被判了死缓,下了大狱。翁心存则因此事一病不起,当年就撒手西去。次年翁同书被流放伊犁,三年后死去。 清朝官员像 到底是一份怎样的参折,可以在696字之内将两朝老臣气死,且将其子置于死地呢?让我们一睹这份参折真容: 再,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咸丰八年七月间,梁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尚可推诿。乃驻定一载,至九年六月,定远城陷,文武官绅殉难甚众。 参折一开始便直截了当地指出,之所以要参翁同书这一本,就是「 ”定远城陷”造成「 ”殉难甚众”。此外还顺手牵羊,巧妙地把翁在不满1年前「 ”梁园之挫”的案底带了出来,一箭双雕。 该督抚独弃城远遁,逃往寿州。势穷力绌,复依苗沛霖为声援,屡疏保荐,养痈贻患,绅民愤恨,遂有孙家泰与苗练仇杀之事。逮苗逆围寿,则杀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以媚苗,而并未解围。寿城既破,则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以通苗,而借此脱身。 面对危局,翁同书堂堂一省巡抚却「 ”独弃城远遁”,真是贪生怕死,又「 ”复依苗沛霖”,养痈为患,民怨沸腾。且在对待苗沛霖的问题上,翁毫无主见。徐立壮、孙家泰都是寿州团练首领,杀死过苗的部下,蒙时中则是苗的仇人。为了拉拢苗,翁将这些并没有谋反之意的团练首领杀害,但此举并未换来苗的投诚。寿州陷落后,竟然还听取总兵博崇武,安徽布政使佐吏庆瑞、尹善廷「 ”继续招抚苗”的意见,真是判断敌情错误,御敌又不得法,在护境安民上极为失职。 苗沛霖攻陷池,杀戳甚惨,蚕食日广。翁同书不能殉节,反具疏力保苗逆之非叛、团练之有罪。始则奏称苗练入城,并未杀害平民;继则奏称寿州被害及妇女殉节者不可胜计,请饬彭玉麟查明旌恤,已属自相矛盾。 同治帝 苗沛霖攻陷寿州,翁同书等一干大吏成为阶下囚,翁既「 ”不能殉节”,又在关于苗是否屠城的奏折里自相矛盾,始则奏称「 ”并未杀害平民” ,继则奏称「 ”殉节者不可胜计”。这已然不是能力不足问题,而是人品问题了。 至其上年正月奏称苗沛霖之必应诛剿一折三片,脍炙人口。有‘身为封疆大吏,当为朝廷存体制,兼为万古留纲常。今日不为忠言,毕生所学何事’等语,又云‘誓为国家守此疆域,保此残黎’,俨然刚正不屈,字挟风霜。逮九月寿州城破,翁同书具奏一折二片,则力表苗沛霖之忠义。视正月一疏,不特大相矛盾,亦且判若天渊。颠倒是非,荧惑圣听,败坏纲纪,莫此为甚! 引用翁的原话,将翁去年誓要剿杀苗的大义凛然,与寿州陷落后力表苗忠义的矛盾态度,升级到「 ”荧惑圣听,败坏纲纪”还「 ”莫此为甚”的地步。行文至此,谁要是再敢护翁,可能就有存心与朝廷作对的嫌疑了。 若翁同书自谓已卸抚篆,不应守城,则当早自引去,不当处嫌疑之地;为一城之主,又不当多杀团练,以张叛苗之威。若翁同书既奉谕旨,责令守城,则当与民效死,不当濡忍不决;又不当受挟制而草奏,独宛转而偷生。事定之后,翁同书寄臣三函,全无引咎之词,廉耻丧尽,恬不为怪。 步步紧逼之后,再次坐实翁同书滥杀无辜助长苗之气焰,且优柔寡断,苟且偷生的罪行,但在其寄给曾国藩的信函中,竟「 ”全无引咎之词”,真是「 ”廉耻丧尽”! 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 李鸿章,这篇《参翁同书片》正是李鸿章代曾国藩起草 以反问句形式,强调对于丢城逃遁的督抚向来都要重罚,而翁同书「 ”两次失守”,又有「 ”苗逆之祸”,更应法办,堵死其「 ”逍遥法外”的可能。同时指出对翁议罪,是「 ”肃军纪而昭炯戒”之举,这使得曾国藩站在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我曾国藩参翁,可完全是出于公心,翁违犯军纪已属实,如果有人敢反对,谁能拍着胸脯说不是在挟私报复呢? 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附片具奏。 结尾这句是最绝的,翁同书误用歹人,弃城而逃,连失两城等罪状已是毋庸置疑,想为其说情之人是没办法为这些事做辩护的,而唯一可为其说情的就是翁家满门忠烈,世代为朝廷尽忠,念在这个份上,应放他一条生路,事实上,朝廷迟迟不处理翁同书,正是这个原因。但曾国藩此句一出,就将朝廷可能因翁同书之「 ”门第鼎盛”而想"瞻顾迁就”从轻发落的后路彻底封死了,同时也让那些想以此理由帮忙援救的人有口难开。 行文至此,翁同书确实是死罪难逃了。靠696字的参折,就将权势家族成员置于死地,不怪这份参折被誉为「 ”晚清第一折”了。 注:《参翁同书片》并不算独立文件,而是奏折中的夹片。奏折是正折,清大臣上奏,一件奏折只说一件事。如果还有别的问题要说,就写成片夹在奏折中,因此称夹片。附在奏折中兼奏其他简单事项的附片不再具官衔,开头用「 ”再”字标识。一个奏折,最多只能夹三个附片。

相关参考

封疆大吏曾泄露皇帝秘旨

导读:古话说,机不密祸先发。要件泄密,历来都备受关注。晚清曾频发泄密事件。刘坤一时任江西巡抚刘坤一泄密事件同治九年(1870年)“庚申,刘坤一以漏泄密谕,褫职留任”。刘坤一时任江西巡抚,作为封疆大吏,

死于太平军之手的清朝封疆大吏有哪些

都说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哪又有何表现呢?看看清朝都有哪些封疆大吏死于太平军之手吧。首先,得明确清朝何种官职可称为之「”封疆大吏”?答案是总督、巡抚等省一级的最高文职官员,其权力大,地位显

这些晚清封疆大吏,谁最霸气

晚清留下影像的官员很多,他们有身份有地位,也有钱拍照,还有些参与洋务运动的官员,很喜欢拍照。本文选取的10名高官中,你看谁最威风霸气? 汉口道台何维健。1874年,汉口道台何维健戴着眼镜,身

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1901)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李鸿章简介知多少?我们一起来

识字不多的李卫是怎样当上封疆大吏的

原标题:识字不多的李卫是怎样当上封疆大吏的?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桂强>前些年,电视剧《李卫当官》可谓红极一时,知名演员徐峥扮演的那个李卫诙谐幽默,

清朝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这个就涉及到清朝的官制了,很多人看《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的时候,如果不太了解里面人物的官名,那么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那这里就简单的来介绍一下清朝的官制。  清朝设行省、府、县三个级别,对应

三国时期著名封疆大吏,钟繇是个怎样的人

还不知道钟繇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11年,曹操借口发兵讨伐汉中张鲁,准备略取关中。割据关中的西凉群雄深感不安,唯恐这是曹操施展的“假道伐虢”之计。于是,马超、韩遂、

清朝封疆大吏岑春煊转向革命 原为慈禧依仗

1911年10月9日,“开缺两广总督”岑春煊夜宿武昌。是夜,武昌城中枪声大作,岑春煊“安卧如故”。次日晨,岑春煊遣人买舟渡江,再乘轮返回沪上,“沿途阅报,知民军已举黎元洪出任都督,革命由此告成矣”。岑

古代一封疆大吏,去世后连棺材都买不起,皇帝亲自为他撰写碑文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像和珅一样的大贪官,但也有很多清官,如包拯、海瑞等人。客观来说,只要能成为朝廷重臣,仅靠俸禄就能生活的不错,至少比普通百姓要好的多。然而,却有这么一位清官,曾经是封疆大吏,但他

晚清最后一位封疆大吏,大清已灭亡他仍在率兵作战,还差点成功了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宣读了《清帝退位诏书》,两百多年的清朝寿终正寝,封建制度的终结。大清的灭亡,并不影响顽固派对他的愚忠。晚清有这样一位封疆大吏,清朝都灭亡了,他还依旧率部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