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伤往事,赤心可鉴天

Posted 往事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崖山伤往事,赤心可鉴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崖山伤往事,赤心可鉴天

崖山伤往事,赤心可鉴天 今天在天涯论坛上看见一篇文章,标题为「 ”南宋内奸张世杰”,甚为惊讶,我对张世杰虽无认真研究过,但凭着以前看过的书及资料,从未见过如此惊悚的观点,出于好奇,便将此文仔细看过,感觉就是满纸荒唐言,于是,便将我对张世杰的认识写一下,不说以正视听,至少要说说我的观点。 民族英雄张世杰,早有定论,不存在什么异议,他和文天祥、陆秀夫并称「 ”宋末三杰”,他是宋末抗元名将,太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先后拥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终兵败崖山海战,因飓风毁船,溺死于平章山下。 国人好像都是数字控,什么都要弄个三四八十的,如那 「 ”西湖三雄”,除了岳庙成天人山人海的,于谦祠有几人能去,不说门可罗雀,说个人迹罕至当不为过,更不用说那张苍水了。天上地下,世俗如此,「 ”殆天定,非人力”也。 这「 ”宋末三杰”亦如此,文天祥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陆秀夫有负帝蹈海之举;而这张世杰除了死战不屈,其它似乎什么也木有,所以难为人知也就可以理解了。 南宋一朝有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对北来之人总有一种异样的眼光,好像总是融入不进主流中去,如当年辛弃疾是从金占领区过来的,按绍兴和议是金人投靠来的;张世杰是河北涿州人,更是在蒙古灭金后投奔的南宋,他是算金人还是蒙古人就不好说了,但我觉得他首先是一位汉人,骨子里流的是我大汉民族的血。 一个失去故国的人,或者是被故国抛弃的人,眼睁睁看着家乡被夷狄蹂躏糟蹋,而在这投奔的新朝又对自己侧目以待,这种痛苦哪是我等这些敲键盘的人能够体会的。 介绍张世杰似乎没什么可讲的,他一生都是在死战,南宋的重要战役都有他的身影,他转战南北,屡败屡起,屡败屡战。史书所载他参加战争可罗列很长一串。他从一个并不起眼的一般将领,到最后成为支撑南宋的擎天之柱,其中的艰辛有几人能懂,在「 ”宋末三杰”中,只有他是行武出身,在当时那各路将领纷纷降蒙之时,他也是当时朝庭唯一可以倚靠的军事人才。 在南宋抗击金、蒙入侵的战争中,张世杰是参战时间最长的,他从十几岁开始参加战斗,到崖山海战为止,共计六十余年,戎马一生,参战四百余次,直到为国捐躯。这是我国历史上抗击外族入侵战争史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军旅名将。可是,后人对南宋抗金、抗元最著名的民族英雄,往往只知前有岳飞,后有文天祥,却不知道还有一个坚持抗敌救国六十余年,又是南宋最后抗元军事统帅的张世杰。 崖山海战,陆秀夫负帝蹈海,军民十余万不愿受辱皆投海而亡,海面浮尸蔽日,随流数千里,惨不忍睹。张世杰率十余艘船冲出重围,力图再举。但他们在海上遭遇飓风,将士劝张世杰登岸,张世杰道:「 ”无以为也。”拒绝上岸。 他登上柁楼,焚香祷告:「 ”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 张世杰,一位八十余岁的老人,白雪飞头,浑浊的双眼在咫尺莫辩的海雾中显得是那么无望,他任由狂风巨浪来袭,随着风涛越来越大,船,不久便被海上的大风暴所吞没……。 历史上被称作民族英雄的人多多,如岳飞、苏武、卫青,他们心中充满着希望,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但如陈子龙,李定国,张苍水,他们心中是满满地无望,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支撑他们的只有心中那坚定信念,他们是为信念而战,其艰苦卓绝之程度,远非前一类英雄可比,他们明知向前行是死路一条,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前;他们明知死后也没人会旌表他们的行为,也许即刻就会被人们所淡忘,但他们还是依然我行我素,头颅高昂,不留一丝苟且的生念。相形之下,后者应该更为我们所尊敬。而张世杰正是这后一类英雄之翘楚。 后世对张世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清人赵文濂曰:「 ”瞻、广、秀夫、世杰事迹,焜耀史策。后之论者,莫不仰其风,高其志,想见其为人。”赵翼亦云「 ”其后德佑国亡时能战之将,尤推张世杰。” 《历朝通俗演义》的作者蔡东藩说:「 ”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分享:

相关参考

李四光的革命往事:曾受孙中山鼓励加入同盟会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作为一名科学家,李四光先生始终冲在救亡图存的前线,赤心报国。幼年时便在父亲的引导下视国家荣辱民族存亡为己任,甲午海战的失败更加深李四光强烈的爱国热忱。1904年5月,年

南宋灭亡的历史真相及原因 崖山之战的历史争议

崖山之战历史争议:在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站在岸边堆积的熔岩乱石之上,雾霭茫茫,水天一线,惊涛如诉。湛江文化研究专家、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介绍,相传当年流亡至此的南宋皇帝赵昰和抗元军民正是在这里愤慨

历史人物 李赤心的主要事迹 李赤心的人物生平 李赤心的人物简介

  中文名:李赤心  别名:李锦、李过  父亲:李自成www.cha138.com  改名:李赤心李赤心——明末大顺顺军李自成侄子  李赤心,一说是李锦、李过,明末大顺顺军李自成侄子。李自成自北京撤退

历史人物 明末大顺顺军李自成侄子李赤心简介

明朝人物中文名:李赤心别名:李锦、李过父亲:李自成(历史lishixinzhi.com)改名:李赤心李赤心人物生平李赤心,一说是李锦、李过,明末大顺顺军李自成侄子。李自成自北京撤退时,命李过守延安。李

崖山海战双方参战人数 崖山海战双方指挥官

  崖山海战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宋朝官、兵、民约20余万人最终不敌元军2万人,宋朝灭亡。故而一些人提出“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说法。  崖山海战双方参战人数  宋朝官、兵、民约20余万人,战船1000

崖山海战有何争议之处 崖山海战影响如何

  崖山之战在中国海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朝虽然在崖山海战后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崖山海战有何争议之处  战斗地点  崖山位于今新会区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

历史军事 崖山海战的评价 崖山海战地点发生在哪里

历史上关于崖山海战的评价是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宋朝军队在崖山海战中奋勇抵抗,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宋朝军队切断自己的退路,背水一战,与元军决一生死,以此来保卫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虽然宋朝的领土仅剩下崖

宋朝历史 崖山海战是哪个朝代的

崖山海战是哪个朝代的?崖山海战的经过是什么?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中国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

南宋王朝灭亡,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崖山之战简介

崖山之战简介: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广东省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这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

崖山之后无中华是什么意思?崖山海战真相

南宋(1127-1279年)是宋朝靖康之耻以后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权,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1127年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承大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