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特别尊重名臣管仲
Posted 管仲
篇首语: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孔子特别尊重名臣管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孔子特别尊重名臣管仲
春秋时,齐国有一位大臣,名相管仲,他辅佐国君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聚会结盟,以尊奉周王室、共同抵抗夷狄为号召,确立了齐国的霸主地位。但是,管仲生活奢侈,有很多不合乎礼法的行为。不仅如此,管仲还侍奉过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一起争夺国君之位时,管仲还射过齐桓公一箭。后来齐桓公当上了国君,公子纠被处死,管仲却投靠了齐桓公,成为他的重臣。从忠减、信义的角度来说,管仲是有很大污点的。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特别重视道德的人,他评价一个人之前,往往首先要看这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而知识、才能这些因素则要放到第二位乃至第三位了。然而,孔子的这一套评价标准在管仲面前却失效了。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 ”管仲先侍奉公子纠,后来不肯为公子纠而死,又侍奉齐桓公,这不能说是「 ”仁”吧?”孔子却说:「 ”齐桓公能建立那样的事业,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 ”仁”的地方啊。” 对孔了来说,「 ”仁"是他给下一个人的最高的评价。为什么孔子这样推崇管仲呢?因为当时除了名义上服从周的各个诸候国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部落和国家(古称「 ”夷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双方己经融合为一体,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了,但在当时却是不折不扣的死对头,经常互相攻击。在当时,「 ”华夏”是文明水平较高的一方,「 ”夷狄”则被视为原始、野蛮的代名同。在孔子看来,如果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使华夏诸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也许早就被野蛮的外族消灭掉了,华夏文明也将荡然无存。在孔子看来,比起殉主的忠诚来说,华夏文明的安危更为重要,所以他可以不计较管仲的一些缺点。 在「 ”华夏"和「 ”夷狄"的优劣问题上,孔子说过:「 ”即使有君主统治的夷狄,也不如没有君主统治的华夏(当时认为君主统治是天经地义的,没有君主则是没有上下之别,不懂礼法)。”这是因为当时「 ”华夏"相对「 ”夷狄”存在文明优势的缘故。后来,当「 ”华夏"和「 ”夷狄"融合为中华民族之后,我国长期以「 ”华夏子民"的身份为傲,将其他国家看做「 ”夷狄”,形成了所谓「 ”华夷之辨"。这一观念把两者很明确地区分开,对于中华民族认识自己、培养民族自豪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使一部分人变得盲目自大、不肯接受外来事物,这又是孔夫子当年所意想不到的了。相关参考
孔子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的尊王攘夷政策,孔子大概要向蛮夷之邦称臣了,在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穿着是"右衽","被发
春秋战国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1)上述语段中.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各是什么? (2)从
1.C(A.cūn,jūn,jūn,quān.B.kē,kē,kè,kē.C.都读è.D.nà,ruì,nà,ruì)2.B(A“题”应为“提”,C“赢”应为“营”,D“防”应为“妨”)3.C(A逢凶
孔子是儒家先賢,記錄他言行的《論語》流傳於後世,大家可能覺得,孔子一定是個和藹的老先生,不會發脾氣,不會訓斥人。但是吧,即便被後世譽爲聖人,即便後世再怎麼給孔子加上光環,孔子也是一個擁有喜怒哀樂之有血
《史记》中的《管晏列传》里有句话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翻译成白话文,即为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瞧不起他。那么孔子为何会瞧不起管仲呢?按理,管仲也算是一位不错的人物,他后来还做到了齐
管子、晏子和孔子(1)孔子怎样评价管仲?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孔子与子贡说“往之贤者”,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而不言“齐有管仲,郑有子产”,这使子贡大惑不解。孔子反问子贡:是“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子贡给出的答案在孔门中大概是不言而喻的,叫做“进贤为贤”...
晏婴,齐之习词者也。历史上,这个能说会道的齐之习词者晏婴就是晏子。晏子是齐国自管仲以后,又出现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与管仲的不同是,管仲是个实干派,有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力求变革。而晏婴则更多的是通
晏婴,齐之习词者也。历史上,这个能说会道的齐之习词者晏婴就是晏子。晏子是齐国自管仲以后,又出现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与管仲的不同是,管仲是个实干派,有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力求变革。而晏婴则更多的是通
孔子与子贡说往之贤者,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而不言齐有管仲,郑有子产,这使子贡大惑不解。孔子反问子贡:是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子贡给出的答案在孔门中大概是不言而喻的,叫做进贤为贤,于是孔子说:对呀,我就
本文摘自:《文汇报》2011年5月3日11版,作者:宋志坚孔子与子贡说“往之贤者”,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而不言“齐有管仲,郑有子产”,这使子贡大惑不解。孔子反问子贡:是“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