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苏雪林,为何用大半生来骂鲁迅

Posted 鲁迅

篇首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民国才女苏雪林,为何用大半生来骂鲁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国才女苏雪林,为何用大半生来骂鲁迅

在马克思墓前,恩格斯曾这样说道:凡是为某种事业进行斗争的人,都不可能不树立自己的敌人,因此他也有许多敌人;在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中, 他在欧洲是一个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这句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亦非常恰当,只需将「 ”欧洲”改为「 ”中国”。 在北京时,鲁迅即被现代评论派的「 ”正人君子”们指责「 ”不宽容,不公允”,陈西滢还捏造「 ”《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人著作”来给鲁迅泼脏水(这在日后亦被苏雪林利用);到了上海,鲁迅又被太阳社、创造社围剿,被成仿吾骂为「 ”朦胧无知,厚颜无耻”,被郭沫若骂为「 ”封建余孽,法西斯主义”。以上所述只是众多批判鲁迅之声的一个剪影,其中不乏主观臆测、恶意中伤等用心险恶之辞,但这些都比不过苏雪林对鲁迅的攻击。 自1936年鲁迅逝世起,苏雪林即扬言鞭尸,从此揭开了其下半生公开反鲁的序幕。1966年,也就是鲁迅逝世30周年之际,苏雪林将其1950—60年代撰写的一批反鲁文章结集为《我论鲁迅》,在自序中骄傲而无奈地说道:人家想必知道苏雪林是反对鲁迅的;反鲁,基本成了我的半生事业;但究竟为什么要反,究竟是怎样反法?则好像还没有人能知道清楚。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苏雪林,她自认为是英雄,将鲁迅当成敌人,鲁迅自不会还手攻击她,但她的行为落在旁人眼里,却不过是一个笑话。 但苏雪林为何执着于反鲁呢?有人说是因为女师大事件,有人说是因为受鲁迅冷遇,有人说那不过是为了向国民政府谄媚。这些说法都有一定根据,但笔者认为却不足以真正揭示苏雪林反鲁的原因。本文从1936年之前苏雪林对鲁迅的评论、1936年苏雪林给胡适、蔡元培所写信件入手,力图揭示出苏雪林反鲁的本质原因。 老年苏雪林 一、1936年之前,既敬佩又反感鲁迅的苏雪林 目前网上有不少论及苏雪林反鲁的文章,标题大多是「 ”鲁迅死后为何被自己的女弟子骂了半辈子”、「 ”鲁迅刚去世他的学生就跳出来鞭尸鲁迅”、「 ”鲁迅生前,苏雪林极为敬重他,鲁迅一去世他就开骂”之类。但事实上,鲁迅和苏雪林并无师生之实,她称鲁迅为老师是心中敬仰鲁迅,而且鲁迅确实和她的老师胡适同辈。 此外,苏雪林对鲁迅的态度并非在鲁迅死时发生一百八十度反转。苏雪林的反鲁名篇《论鲁迅的杂感文》几乎是原封不动从《新文学研究》中抽取抽来的,而《新文学研究》这份文学课程讲义在1934年即已完成。但同年苏雪林还发表了 《<阿 Q 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一文,文中对鲁迅给予了极高评价:在将来中国文学史占到永久的地位,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由此可看出此时的苏雪林对鲁迅持着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一方面她十分钦佩鲁迅的小说才华及认可鲁迅在文学史的地位;另一方面她又较为反感鲁迅的杂文,这种反感多少掺杂着不少私人情感,因为鲁迅用杂文攻击的敌人有许多都是她的朋友。 1. 苏雪林对鲁迅的敬佩之心 苏雪林于1897年生于浙江瑞安一个封建小官吏家庭,1914年随父迁至安徽安庆,1915年考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1919年,苏雪林与庐隐结伴离开安庆,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在女高师期间,苏雪林即阅读过 《狂人日记》《药》等小说,不过当时她只觉得鲁迅「 ”文笔简练,思想深刻”,印象并不很深。当时胡适、周作人等人教授过苏雪林相关课程,鲁迅虽于1920年开始在北京女高师讲授中国小说史,但苏雪林似乎并没有听过他的课。1921年苏雪林前往法国留学,考入吴稚晖、李石曾在法国里昂创办的海外中法学院。在法留学期间,苏雪林阅读了鲁迅的《阿Q正传》,被鲁迅实力圈粉化身为小迷妹。在《我对鲁迅由钦敬到反感的原因———鲁迅逝世卅周年纪念》一文中,苏雪林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鲁迅的《呐喊》一出版,他(一个喜欢鲁迅作品的同学)又弄到一本,又在我们手里传观起来。这本书里的别的短篇小说并不足引起我们多大的兴趣,但最后一个中篇 《阿Q正传》可真把我们闹疯狂了,大家抢着读这一篇,读过后又互相批评……读了周作人的评价,对「 ”阿 Q正传”,始获得深一层的看法,更觉这篇小说价值之高。 青年苏雪林 1925年苏雪林提前回国,先后任教于景海女师、东吴大学和沪江大学。1927年苏雪林在鲁迅主编的《语丝》上发表了几篇散文,亦在其上刊登了《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这部专著的出版消息。1928年3月,苏雪林第一部原创文学作品《绿天》(散文集)出版,四个月后她将这本书赠送给了鲁迅。苏雪林在书籍的扉页上写道:鲁迅先生校正,学生苏雪林谨赠,七、四、一九二八。由此可看出苏雪林对鲁迅的求教之心,但似乎并未引起鲁迅的重视。如今这本《绿天》收藏于鲁迅博物馆,但连毛边都未裁开。不过鲁迅藏书中还有另一本《绿天》,那本的毛边是裁开的,可证明鲁迅读过。 苏雪林赠书时写在扉页上的 1928年7月苏雪林和鲁迅有过一次会面,即是被众多论者提及的那次不愉快的会面。但是,在这次会面后,苏雪林对鲁迅的小说仍持有极高地评价。1929年在《写在(现代作家)前面》一文中,苏雪林称鲁迅为「 ”鲁迅是中国最早的乡土文学家,而且是最成功的乡土文学家”。 2.处于矛盾中的苏雪林 1931 年8月,苏雪林到国立武汉大学任教,开设 《中国文学史》、《作文》等课,还接手了沈从文离职后留下的《新文学研究》课程。《新文学研究》课程讲义中涉及到了对当时诸多作家的评论,甚至公开发表了对沈从文、郁达夫、张资平等作家的刻薄评论。讲义中对鲁迅的评价是矛盾和分裂的,一方面苏雪林肯定了鲁迅的小说成就,另一方面又极为否定鲁迅的杂感文。 沈从文 但苏雪林当时只公开发表了肯定鲁迅的部分,即《<阿 Q 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在该文中苏雪林言简意赅地分析了《阿Q正传》的特点:第一是用笔的深刻冷隽,第二是句法的简洁峭拔,第三是体裁的新颖独特。此外苏雪林还这样说道:像鲁迅这类文字以旧式小说质朴有力的文体做骨子,又能神而明之加以变化,我觉得很合我理想的标准。对于鲁迅小说的整体成就,苏雪林更是给与了极高地评价:鲁迅的创作小说并不多,《呐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时代到于今的收获;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中国的文学史中占到永久的地位了。 其实,在《新文学研究》讲义中,苏雪林在论及鲁迅杂文部分时已表现出反感、批判及讽刺。在「 ”讽刺派与幽默派”一章中,论及鲁迅的杂文时苏雪林曾这样说道:作者自《华盖集》以后,便掉转攻击中国腐败文明的笔锋,施之于个人或一个团体了;他那引绳批根,絮絮不休;他那「 ”散布流言”,「 ”捏造事实”,「 ”放冷箭”种种手段使用得太多而露出的破绽……因此露出自己「 ”不近人情”的性格,失去读者的同情则更为可惜。 鲁迅先生 但这部分文字并没有同《<阿 Q 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一起发表,直到1937年才以《鲁迅的杂感文》为题公开。而在绪论中的「 ”现代文坛,却发生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胡适所说的多疑善妒的文人之谩骂”,亦是暗指鲁迅用杂文骂人。 杂文是鲁迅先生投向敌人的匕首,但这些被鲁迅攻击的敌人,许多都是苏雪林的亲近之人。如胡适是苏雪林一生最尊敬的人,陈西滢是苏雪林在武大的同事兼上级,杨荫榆是苏雪林所尊敬且有同病相怜之感的前校长。鲁迅利用杂文攻击、讽刺这些人,苏雪林对鲁迅的杂文自无好感。但是,苏雪林曾经也被鲁迅实力圈粉,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的她自是知道鲁迅的文学成就不该被断然否定。于是1934年苏雪林只公开发表了称赞鲁迅小说部分的文字,而批判鲁迅杂文部分的文字则是保留了下来。 苏学林1933年于武汉大学 二、女师大事件及一次会面 (1)苏雪林对杨荫榆的理解和同情 杨荫榆于1924年2月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此后施行封建家长制的管理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自由,最终引发女师大风潮。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杨荫榆支持学生运动,如《寡妇主义》、《忽然想到(七至九)》、《「 ”碰壁”之后》、《并非闲话》、《记念刘和珍君》等。 在《寡妇主义》一文中鲁迅这样讽刺道: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的萎缩,她们却以为不安本分了:都有罪。 鲁迅杨荫榆 杨荫榆18岁时曾经封建包办婚姻许配给一个门当户对的少爷,直到新婚之夜才发现对方是一个低能儿。受过现代教育的杨荫榆自不能忍受这样的婚姻,故而以决绝的态度进行了抗争,最后这桩荒唐的婚事告吹,但杨荫榆此后也未再谈婚恋之事,终身独居。鲁迅的《寡妇主义》中的寡妇,说的即是杨荫榆。女师大风潮发生之时,苏雪林其实跟杨荫榆还没有任何关系,鲁迅站在学生的立场痛骂杨荫榆不太可能招致苏雪林的反感。 但值得注意的是,女师大事件中支持杨荫榆并与鲁迅发生激烈笔战的陈西滢,在苏雪林到了武大后成了她的同事兼上司,正是陈西滢将《新文学研究》这个课题交到苏雪林手中的。此外,鲁迅亦多有攻击、讽刺胡适之处,而胡适态度较为温和,胡适作为苏雪林最敬重之人,苏雪林难免为胡适抱不平。 陈西滢及妻子凌叔华,都为苏雪林好友 女师大风潮过后,被免除了校长职务的杨荫榆回到了苏州,先后在东吴大学、苏州女师等校任教。1929年,苏雪林亦回到了苏州。经由杨寿康介绍,苏雪林与杨荫榆相识。1930年,苏雪林在《几位女教育家的速写像》中这样称赞杨荫榆道:这种勇敢坚决的女性,实属不可多得,实值得我们的尊敬。此外,苏雪林还表达了自己对杨荫榆的理解与同情:受此重大刺 激后,颇觉灰心,隐居苏州数年,不问世事。 杨荫榆 而此时的苏雪林,亦是受包办婚姻之苦的半个寡妇。1925年苏雪林遵照母命,与从未谋面的张宝龄完婚。苏雪林跟杨荫榆一样接受的是现代教育,但在婚姻问题上却也不能自主。她曾要求解除婚约,但父亲在回信中对她大加申斥,母亲在病榻上也托人写信劝说,苏雪林最终屈服了。结婚初期两人貌似过得较为幸福,苏雪林送给鲁迅的那本《绿天》即是受新婚影响写成的。但两人在结婚之前便有裂缝,在结婚之后裂缝更是日渐扩大,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事实上没过几年,两人便分居了,婚姻名存实亡,但苏雪林又并未再寻求真爱,可谓半个寡妇。 当苏雪林真正了解杨荫榆,多少会有同病相怜之感,她们都是那个时代不幸婚姻的缩影。再回看鲁迅的《寡妇主义》,此时的苏雪林难免会感受到鲁迅的恶意,因为她本人亦是半个寡妇。 (2)1928年7月7日的会面 1928 年7月7日,苏雪林与鲁迅参加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举办的宴会,这是苏雪林与鲁迅的唯一一次会面。注意这个时间点,三天前苏雪林刚将《绿天》送给鲁迅,此时有机会跟鲁迅见面,她应当是非常希望听到鲁迅对她的一些鼓励,哪怕是批评,只要谈到她的作品就好。但只可惜当时鲁迅非但没有谈及她的作品,甚至没有起身握手,表现得较为冷漠。 鲁迅先生 查阅《鲁迅日记》,对这次会面亦有所提及:午得小峰柬招引于悦宾楼,同席矛尘、钦文、苏梅、达夫、映霞、玉堂及其夫人并女及侄、小峰及其夫人并侄等。 这本是一件小事,但却在日后被苏雪林一再提及,甚至在90多岁高龄之时,苏雪林还耿耿于怀道:鲁迅对我神情傲慢,我也仅对他点了一下头,并未说一句话。 对于苏雪林来说,这是生平第一次和所敬仰之人会面;但对于鲁迅来说,这不过是众多聚会中极其平常的一次。苏雪林将作品送给鲁迅,自是希望得到夸奖或评点。但这样的文学青年及新作,鲁迅也见得多了。这不能怪鲁迅,只能怪苏雪林自己气量太过狭小。这件事虽未完全改变苏雪林对鲁迅的看法,但亦在其心中埋下一颗反感鲁迅的种子。 三、1936年的《与胡适之先生论当前文化动态书》和《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消息一出,文坛震动举国哀悼。10月20日,苏雪林得知了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日阅《武汉日报》,鲁迅于昨日上午五时逝世;巨憝一死,文坛从此可望宁谧,盖中国文坛十年以来所有风波皆此公所撩拨也。死者为大,但苏雪林此时却没有显示出半点缅怀之心,反把撩拨「 ”文坛十年以来所有风波”这顶帽子扣到了鲁迅身上。 鲁迅先生出殡时情景 此后,全国各地展开了追悼鲁迅活动。在上海,更是有数万人排成10公里的队伍为鲁迅先生送行。叶圣陶在《相融以沫》中曾这样描述道:一个个自发组织起来的队伍,举着写有标语的旗子,歌唱着抗敌的激情曲目,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鲁迅墓地,并且把盖有「 ”民族魂”旗子的棺材掩埋,这种事情,在上海从来没有过,甚至全中国也没有过!这与苏雪林曾设想的「 ”文坛从此可望宁谧”极不相符,促使了她采取下一步动作,即给胡适和蔡元培写信。1936年11月18日,苏雪林寄出了写给胡适的长信,信中还附有《上蔡孑民先生书》初稿。 在给胡适的信中,苏雪林大骂鲁迅: 鲁迅的心理完全变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起码的「 ”人”的资格还够不着……但鲁迅虽死,鲁迅的偶像没有死,鲁迅给予青年的不良影响正在增高继长。我以为应当有个人出来,给鲁迅一个正确的判断,剥去这偶像的金装……鲁迅在世时,盘踞上海文坛,气焰熏天、炙手可热,一般文人畏之如虎,其死后淫威尚复如此,更使我愤愤难平了。 苏雪林 除如泼妇骂街般攻击鲁迅外,苏雪林还透露出了自己对鲁迅成为偶像的担忧: 鲁迅死后,左派利用之为偶像,极力宣传。想将这个左翼巨头的印象,深深打入青年的脑筋,刺激国人对共产主义之注意……把鲁迅的学说造成一种宗教,流弊之大,可就令人警醒了。 由此可见,苏雪林之所以在鲁迅死后高调反鲁,并非仅仅是因为自己对鲁迅早有怨恨,更重要的是看见鲁迅死后竟然在文坛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担心他会成为青年人的偶像,从而危害国民政府的统治。在给蔡元培的信中,苏雪林同样表达了这种忧虑: 左派利用鲁迅为偶像,恣意宣传,当为大患。共产主义传播中国已十余年,根抵颇为深固。「 ”九·一八”后,强敌披猖,政府态度不明,青年失望,思想日益激变,其宣传如火之乘风,乃更得势……故于鲁迅之死,极力铺张,务薪此左巨头之印象,深入青年脑海,而刺激国人对共产主义之注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胡适并不认同苏雪林的说法,对于苏雪林所担忧的左倾,胡适表示:青年思想左倾,并不足忧虑;青年不左倾,谁当左倾。对于苏雪林所攻击的鲁迅个人,胡适更是教导道: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些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里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有批评,一定可以发生价值。 胡适 值得注意的是,胡适在信中对于鲁迅的攻击用了「 ” 犾犾”一词去形容,意味狗叫。由此可看出胡适对鲁迅的攻击亦反感,但他终究是一个宽厚之人,不想挟私报复。事实上,在鲁迅死后胡适还帮助出版了《鲁迅全集》。 此外,胡适还劝告苏雪林:凡论一人,总需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这个道理,早年的苏雪林是懂得的,在《新文学研究》中她即把鲁迅分为小说家鲁迅和杂感文作者鲁迅来看待。但在鲁迅逝世后,有感于鲁迅影响之巨大,政治嗅觉灵敏的她固执地认为作为偶像的鲁迅将统治文化界,甚至危及民国的统治。 蔡元培其实并未收到苏雪林的信。当时苏雪林并不知道蔡元培的地址,委托王世杰将新转交给蔡元培。但王世杰看过信后,认为措辞过于偏激,害怕会影响病中的蔡元培,所以并未将信转交给蔡元培。这不由令苏雪林更加气愤,认为鲁迅的影响力已经大到可以控制她身边的人了。 蔡元培 在1937年2年,苏雪林将这两封信公开发表,题为《与胡适之先生论当前文化动态书》与《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书》,由此开始了她高调反鲁的下半身。此后她将鲁迅想象成一个敌人,而自己则是一个英雄,宛如堂吉诃德一般发起一轮又一轮进攻,终究沦为文化界的一大笑柄。 结语: 苏雪反感鲁迅,跟鲁迅常用杂文攻击其身边亲近之人有关,也跟那唯一一次会面鲁迅态度冷漠有关。但真正使她不遗余力歇斯底里反对鲁迅的,却是鲁迅死后引起的轰动,在思想意识方面,她是站在鲁迅的对立面的,所以她把死后的鲁迅想象成了一个巨大的敌人,而自己则是勇敢的英雄,于是她一次一次宛如堂吉诃德般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大家指责她,她会觉得自己是不被理解的英雄。大家不理她,她又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英雄。 堂吉诃德战风车 参考文献: 孙郁 《被亵渎的鲁迅》 鲁迅 《寡妇主义》 鲁迅 《鲁迅日记》 戚慧 《苏雪林1936年日记中的鲁迅》 杨斌 《从婚姻悲剧中诞生的美的文学》 陈漱渝 《鲁迅论争集: 下卷》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苏雪林 《新文学研究》 苏雪林 《我论鲁迅》 苏雪林 《绿天》 苏雪林 《苏雪林自传》 苏雪林 《苏雪林日记》 苏雪林 《几个女教育家的速写像》 叶圣陶 《相融以沫》 耿云志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 赵丽霞 《送给鲁迅的书·苏雪林的<绿天>》

相关参考

此人自称是鲁迅的学生,却半辈子都在写书讽刺鲁迅

这个骂了鲁迅半辈子的人叫苏雪林,准确地说,她和鲁迅只有一面之缘,不过她自称是鲁迅女弟子。她先是极力吹捧鲁迅,后来却又极力讽刺鲁迅,且一骂就半辈子。这是怎么回事呢?1897年,苏雪林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

鲁迅的学生,在世时对老师毕恭毕敬,鲁迅尸骨未寒便公开诋毁

苏雪林是鲁迅的学生,可鲁迅一去世,苏雪林的态度便从毕恭毕敬,转变成恶语相报,并公开诋毁鲁迅是:「”一个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小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苏雪林对老师都这般的冷漠无情

这才是民国第一狂人,鲁迅不敢骂的人,他敢骂

在民国那个乱世,出现了很多「”狂人”,口无遮拦,肆无忌惮,谁都敢惹,谁都不怕,比如今天要介绍的龚德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看看他对自己的评价吧——「”胆大狂妄这四个字,生是我的美评,死是我的嘉谥。”说

民国时期的黄金剩女吕碧城最为风华绝代

...的。严复盛赞她“高雅率真,明达可爱”,而著名女作家苏雪林,则惊叹她容貌“美艳有如仙子”。她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黄金剩女:梁启超早有家室,汪

鲁迅为什么骂梁实秋 ”资本家的走狗”

现代文学论争史上,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旷日持久,以1930年为中心,长达8年,产生了40多万言100多篇文字,内容涉及教育、文学、翻译、批评、政论等诸多方面,包含人性、阶级性、普罗文学、翻译理念、文艺政

他是被鲁迅骂的最厉害的人 14字把他气得哑口无言

鲁迅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大风号·百味生活吧,原题:郭沫若骂鲁迅衣冠禽兽,鲁迅回了14个字,郭沫若气得说不出话鲁迅和郭沫若的对骂,他们两个人所表达的是两种观念,并且两人的性情大不相同。鲁迅

"看客"的盛宴:鲁迅与民国时期的"大出丧"

"看客"的盛宴:鲁迅与民国时期的"大出丧"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1922年12月3日,

"看客"的盛宴:鲁迅与民国时期的"大出丧"

"看客"的盛宴:鲁迅与民国时期的"大出丧"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1922年12月3日,

鲁迅迷恋的北大校花马珏有多漂亮? 民国沉香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曾流行过一句话:马裕藻对北大有啥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北大生了个漂亮的女儿。马珏有多漂亮?马裕藻一位学外语的朋友曾这样赞美:“像大理石雕出的那么美!”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马珏也是...

鲁迅迷恋的北大校花马珏有多漂亮? 民国沉香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曾流行过一句话:马裕藻对北大有啥贡献?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北大生了个漂亮的女儿。马珏有多漂亮?马裕藻一位学外语的朋友曾这样赞美:“像大理石雕出的那么美!”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马珏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