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学生,在世时对老师毕恭毕敬,鲁迅尸骨未寒便公开诋毁
Posted 鲁迅
篇首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鲁迅的学生,在世时对老师毕恭毕敬,鲁迅尸骨未寒便公开诋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鲁迅的学生,在世时对老师毕恭毕敬,鲁迅尸骨未寒便公开诋毁
苏雪林是鲁迅的学生,可鲁迅一去世,苏雪林的态度便从毕恭毕敬,转变成恶语相报,并公开诋毁鲁迅是: 「 ”一个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小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苏雪林对老师都这般的冷漠无情,更何况是在「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情况下结婚的夫君张宝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苏雪林越来越内疚,她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照顾张宝龄,后悔没有去挽救这场婚姻。 一、新时代下的女性 苏雪林出生在一个旧式家庭。她的祖母迂腐、专制、重男轻女,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妇女。按照「 ”女人管内”的家庭传统,苏雪林的童年都是在祖母的阴影下度过的。 四岁时,苏雪林被祖母强制裹了小脚。这种痛苦和羞愧让苏雪林终身难忘,她自己嘲讽自己: 「 ”使我成为‘形残’,终身不能抬头做人!” 在祖母重男轻女的思想下,苏林雪求学之路也很困难。但越是因祖母「 ”无才是德”论的压迫,苏雪林就对知识越渴望。 十五岁的她,正值叛逆时刻。她用自杀要挟祖母,最终得已进入了新式女子学堂学习,并且取得成绩优异。 两年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招生,祖母强烈反对苏雪林继续求学,而苏雪林则再一次向祖母示威,而这一次,一直懦弱的母亲,站在了苏雪林一方,也因此,使得她有了深造的机会。 在苏雪林看来,母亲是她的救命恩人。因为母亲冒着触犯祖母威严的危险,把自己陪嫁的银元偷偷取出来,交给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为恩情,苏雪林对母亲言听计从,包括自己的婚姻。苏雪林和张宝龄正是这包办婚姻的缘分,才得以走到一起。 二、包办婚姻的感情 新时代下的女性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极力追求自由,认为叛逆,追求个性是新时代女性必须所拥有的特质。 年仅十六岁的苏雪林摇身一变,变为新时代的女性,等到被家里催婚时,早已飞到了国外读书,但最后,她还是被母亲的苦口婆心给劝了回来。 苏雪林其实并不喜欢张宝龄,或许是包办婚姻的原因,又或许是她真的对张宝龄没有心动。两人订婚十三年之久,从未见过一次面。 白驹过隙,苏雪林二十九岁了,母亲的身体也大不如以前,为了让母亲没有遗憾离开人世间,苏雪林选择和张宝龄走进婚姻殿堂。 也就是他俩结婚的后几个月,苏雪林的母亲就过世了。 苏雪林和张宝龄新婚初期,虽说毫无感情基础,但随着结婚的喜庆,两个人还有一段共同甜蜜的回忆。 之后,两人一同在东吴大学教书,没有课的时候,他们一起开荒种地、养金鱼、斗蟋蟀、吟诗作画,相处的其乐融融。此时的张宝龄,还亲自设计了一个船型的、属于两个人的家。 可生活,总是充满了遗憾。 张宝龄身为理工男,生活中毫无情趣可言,这对于向往风花雪月的苏雪林来说,无疑是痛苦的。除了没情趣,张宝龄还很大男子主义。就比如,每月苏雪林都会给生活不宽裕的大姐和大嫂补贴一二十块钱,但张宝龄非常不满她帮助娘家,总会对她无故发脾气。 但之后,苏雪林在书中写道:「 ”数月不见,他似乎略通人情事故,对待我也比以前温柔。” 从这些只言片语可以看出,张宝龄和苏雪林的娘家人同在一片屋檐下,相处的还是很融洽的。或许是年龄的增长,理性的人开始变得感性,又或许是张宝龄从来就没有排斥妻子的娘家人。 三、谁也不欠谁的幸福 苏雪林是个奇怪的人。 她说过:「 ”假如不是旧婚姻羁束着我,像我这样热情奔放的人,早不知上了哪个轻薄儿的当,想到那场迷惘,到今还觉寒心。” 想当初,苏雪林对包办婚姻是多么的抗拒,可最后却开始感谢旧式婚姻。 她似乎一直都很极端,就像当年在老师鲁迅生前恭维奉承,而在鲁迅死后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尸骨未寒的老师,甚至还拿起笔公开诋毁。 也许苏雪林的奇怪,是源于她童年时旧式思想文化下的阴影。 结婚后的二十四年,苏雪林四处教书,一直逃避着张宝龄,逃避着家庭。两个人真真正正在一起时间不到四年,夫妻关系仅以口头的形式所存在着。 张宝龄和苏雪林两个人,宁愿各自领养一个孩子,也不会去为了这个家,去生一个属于两个人爱情的结晶,他们就这样各过各的生活。 后来,苏雪林去了台湾,张宝龄留在了内地,两个人没有再联系过,都选择各自终老。 直到苏雪林老了以后,才自责地说:「 ”我对不起张宝龄,对他照顾不到,还把他一个人留在了内地。” 其实,两个人分道扬镳,都是冥冥之中的事情。他们都是封建社会中的受害者,所以,这段感情里,很难说谁欠了谁。相关参考
鲁迅的老师有过不少,但是在这么多老师中,鲁迅最为敬重的只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一位是鲁迅留日期间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是鲁迅青年时期的恩师章太炎先生。藤野先生鲁迅对这三位老师都
这个骂了鲁迅半辈子的人叫苏雪林,准确地说,她和鲁迅只有一面之缘,不过她自称是鲁迅女弟子。她先是极力吹捧鲁迅,后来却又极力讽刺鲁迅,且一骂就半辈子。这是怎么回事呢?1897年,苏雪林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
民国大文豪鲁迅和原配夫人朱安感情淡薄,称朱安是母亲给他的「礼物」,他只能好好供养。之后鲁迅又与女学生许广平结婚生子,在他死后,发妻只能靠鲁迅小老婆接济,守寡30年,对鲁迅无怨无悔。鲁迅的爷爷做过清朝翰
鲁大夫的医术>当年课堂上,我们语文老师讲完《藤野先生》,说鲁迅如果没有弃医从文真做了医生,那么这绍兴人必须将籍贯改为长沙,变成长沙人。“常常杀人,就是他的行医风格!”老师撇嘴说。>我们老师有点危言耸听
1898年4月,17岁的鲁迅走出绍兴到南京求学,考入了“江南水师学堂”,这所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创建于1890年,设有驾驶班、鱼雷班、管轮班等。>由于该学堂不但免学费,而且还提供少量津贴,吸引了
历史人物 身为鲁迅老师的章太炎死后连安葬的钱都没有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军。1921年,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和之后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之后还写了很多的散文、杂文和小
关于秋瑾和鲁迅剑拔弩张,是因为日本文部省应清朝当局的请求,下发了《关于私立学校接纳清国留学生的规定》,文件出台后,对中国留日学生给予了很多限制,学生们产生了意见分歧,因为作为当时留学生学生干部的秋瑾,
李敖和鲁迅都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人物了,由于鲁迅在前,李敖在后,所以只能有李敖评论鲁迅,而不能鲁迅评论或者回应李敖。而李敖对于鲁迅,基本上是一种批评的的态度。在李敖的节目《李敖说天下》中,李敖曾专门说过
鲁迅的成长故事: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著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
鲁迅之名,算的上是家喻户晓了。他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鲁迅一生创作无数,留下了不少引人深思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也是各初高中学生们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