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与汉文帝的差距,遇事高下立判
Posted 太子
篇首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景帝与汉文帝的差距,遇事高下立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景帝与汉文帝的差距,遇事高下立判
虽然汉景帝与其父汉文帝合称「 ”文景之治”,但「 ”历史倪说”认为仅通过他们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即可分清高下。 一、汉景帝临危无策,任人利用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 1、汉景帝前元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下令在吴国境内征调二十多万人,起兵以诛杀晁错为名反叛,并南方派出使者去联络闽、东越,东越随即发兵响应。吴王刘濞率领的叛军向西渡过淮河,随即与楚国的军队合并,且向诸侯列国派使者,争取更多的支持,西汉历史上著名的「 ”七国之乱”爆发。 吴王刘濞 吴楚联军势如破竹,一举攻入梁国境内,梁王连忙派兵遣将予以应对,但叛军锐气正盛,连续两次打败梁军。无奈之下,梁孝王坚守睢阳城。 「 ”七国之乱”爆发之后,汉景帝的重要谋臣,叛军准备铲除的「 ”首恶”晁错,当此汉廷存亡之际,并无任何退敌良策,反而抓住政敌袁盎穷追猛打,置其于死地。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吴、楚反,错谓丞、史曰:「 ”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丞、史曰:「 ”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 晁错揪住政敌不放 袁盎并非等闲之辈,当其得知晁错不顾朝廷安危,仍欲以将其置之死地之时,无法坐以待毙。袁盎不顾夜深求见窦氏家族的影响力非凡的人物窦婴,希望通过窦婴能够当面为汉景帝献上退敌良策。 袁盎求见窦婴 袁盎的到来,对连日来一筹莫展的汉景帝来说,无异是天大的喜讯。袁盎曾经做过吴王刘濞的国相,可以说,汉廷之中无人能比其更了解吴国的情况。袁盎认为,吴王采铜铸币、熬海水为盐,获得巨额财富,用以招揽天下豪杰,根本不足虑,因为吴王刘濞招揽的并非英雄豪杰,而是些无赖子弟、无籍流民、私铸钱币奸人,彼此勾结,相互利用,难成大事。在场的官吏无不对袁盎的见解表示赞同。 但当讲到汉景帝最需要的退敌之策时,袁盎请求单独与汉景帝谈。袁盎的请求虽然遭晁错忌恨,但皇帝驾前毫无选择余地。袁盎当即向汉景帝献上「 ”诛杀晁错可兵不血刃罢吴楚联军”的方案。 袁盎献策 汉景帝沉默良久,表示不会因一人而弃天下黎民百姓不顾,并任命袁盎为太常,吴王刘濞的弟弟德侯为宗正,为赴吴楚联军大营做准备。 汉景帝无奈默认袁盎之策 《史记·吴王濞列传》:于是上嘿然良久,曰:「 ”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晁错被杀后,汉景帝立即派袁盎、德侯前往吴楚联军大营传达汉廷的旨意。 《史记·吴王濞列传》:后十余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诛杀晁错 当汉廷面临危亡之际,汉景帝作为汉廷最高统治者并未表现出基本的冷静,而是不为晁错摆布,即为晁错的政敌如袁盎所利用。 《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时内史晁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由此可见,晁错气焰之盛树敌颇多,只是袁盎抓住了「 ”七国之乱”的大好机会将其铲除。 2、汉景帝于慌乱之中却将与吴王刘濞的仇恨忘得一干二净,当时的情况是,「 ”诛晁错”仅是吴王刘濞起兵反叛的说辞而已,汉廷是否诛杀晁错,吴王刘濞均会反叛。 当初,吴王刘濞的太子来长安入朝觐见汉文帝,见到了皇太子刘启,兄弟相见很是高兴,即时常在一起饮酒、下棋。在这里,我们要交待一下,吴国地处阴雨潮湿的东海之滨,那个时候还不开化,是个蛮夷之地,民风比较彪悍。吴太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再加上吴王刘濞本身即是个有勇无谋的悍匪一样的人物。吴王刘濞给太子请来的老师均为楚人,跟吴王濞对脾气,浮躁强悍,行为处事又骄纵,如此一来即把吴太子培养成了一个自私、霸道、冲动的小霸王。 终于有一天,吴太子在与皇太子下棋时,发生了争执,顿时霸王的性格立即爆发了,态度不恭,俨然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模样。可能吴太子缺乏管教,太没规矩了,再加上深处吴国,信息闭塞,不知道身为臣子要完全服从、谦让。此时的皇太子刘启也年轻气盛,撩起棋盘将吴太子杀了。吴王自此逐渐骄狂,也不遵守诸侯王礼节,称病不来朝觐天子。 《史记·吴王濞列传》: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 二、汉文帝势虽弱,手段却硬 当初,吕太后去世,朝中大臣趁机铲除诸吕,朱虚侯刘章功劳巨大,大臣们曾经许诺将来一旦事成封其于赵地为王,封梁地于其弟东牟侯刘兴居为王。但是诛灭诸吕之后,大臣们以吕太后外戚势力强盛为前车之鉴,考虑拥立弱势藩王为君,代王刘恒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范围,加上代太后薄氏素有「 ”仁慈善良”之名。 汉文帝即位之后,获知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当初打算拥立齐王刘襄为帝,虽时过境迁,但仍心有不爽,即有意贬抑二人的功劳,迟迟不将赵、梁封于二人,至前元二年有朝臣奏请分封皇子为王时,分封二人,但并非赵、梁,而是从齐地划出城阳、济北二郡,分别立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 汉景帝即位 《资治通鉴卷第十四·汉纪六》:初,大臣之诛诸吕也,朱虚侯功尤大,大臣许尽以赵地王朱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侯。及帝立,闻朱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绌其功,及王诸子,乃割齐二郡以王之。 汉文帝虽然以弱势藩王入主汉廷,却并未一味迁就身居拥立之功的大臣,为其所左右。汉文帝迟迟不大臣们当初的承诺,兑现封朱虚侯刘章赵王、东牟侯刘兴居梁王,即是最典型的例证,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需要采取一味搁置的策略,最终大功化小,仅封二人一郡之王。 朱虚侯有功无赏 后来,济北王刘兴居不满功劳被夺,颇为不满,趁汉文帝亲临太原御驾亲征匈奴之机,起兵造反。汉文帝闻讯后,立即做出安排,诏令丞相和准备出击匈奴的军队折回长安,任命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统领四位将军、十万军队出击刘兴居;任命祁侯缯贺为将军,率军驻守荥阳。汉文帝返回长安后,又下诏济北军民,在大军未到之时投降者既往不咎,济北王刘兴居反叛集团随即瓦解。济北王刘兴居兵败自杀。 东牟侯暗自不满 汉文帝深刻认识到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因功封王,有可能产生居功自傲威胁汉廷的局面,即以高超的政治手段将其化解。 关注「 ”历史倪说”,分享历史精彩! 本文由「 ”历史倪说”参考以下资料: 1、《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2、《史记·孝文本纪》 3、《史记·吴王濞列传》 4、《汉书·文帝纪》 5、《汉书·爰盎晁错传》 6、《资治通鉴卷第十四·汉纪六》 7、《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 8、《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 9、《纲鉴易知录卷十二·汉纪》相关参考
關羽死後,曹操說了10個字,司馬懿說9個字,二人水平高下立判
赤壁火燒顯神技,江東周郎一燒成名,讓大奸雄曹操險些成為水中冤魂,周瑜赤壁一把大火雖然燒走了曹操,但是同時也燒來了劉備,至此,三分天下正式拉開序幕。曹操在赤壁狼狽逃竄,終於在華容道碰上了關羽,此乃是他過
历史人物 都是草根皇帝,刘邦11字遗言,朱元璋10字遗言,但结果高下立判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里,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以后,到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其中出现了很多大一统王朝,也涌现出了很多开国帝王,在这些开国帝王里面,大多数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只有少数是白手起家,
如何看待施琅将军,卖国贼是也,与国姓爷一比高下立判。国姓爷在其父亲投靠满清的情况下任然坚持抗清,以复兴华夏为己任。施琅怎么做的,为了个人恩怨和荣华富贵抛弃民族大义,实在令人不齿。这方面他还不如当年李自
汉代初年,经过血腥的秦末和楚汉之战,国家陷入赤贫,经过文景之治府库馀财,也就是说,汉初的高祖、吕后、文帝、景帝等历代主政者,已经做好了社会财富的超级大蛋糕。到汉武帝即位之初,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
经济汉文帝公认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的政策。文帝二年(前
经济汉文帝公认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的政策。文帝二年(前
麦肯锡以“热情与能力”分高下麦肯锡公司是一家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管理咨询公司,他们在管理、用人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该公司提出了用工作“态度”和“能力”作为衡量人才价值的两项标准,这与司马光的“德才”二元
为什么《大秦帝国》第二部没第一部拍得好?一是“关键演员”没选好,两代秦王的对比,商鞅张仪的对比,便可以立判高下;二是整部剧的氛围:第一部秦将灭国内忧外患,秦王在悲愤中接过父兄的事业,顶着千斤重担作出对
汉文帝刘恒的妃子和儿子是谁? 汉文帝刘恒,生活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57年,享年45岁。他是一个非常有座位的皇帝,他与儿子汉景帝刘启一起开创了中国自有皇帝以来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在
汉文帝刘恒的妃子和儿子是谁? 汉文帝刘恒,生活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57年,享年45岁。他是一个非常有座位的皇帝,他与儿子汉景帝刘启一起开创了中国自有皇帝以来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