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到士兵们宁可打仗也要逃避训练

Posted 军队

篇首语:知识是珍贵的宝石,文化的宝石放出的光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练到士兵们宁可打仗也要逃避训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练到士兵们宁可打仗也要逃避训练

1086年,锐意进行军事改革的宋神宗在前一年故去。这时掌权的是高太后和反对改革的旧党大臣们。于是王安石和宋神宗推行的「 ”熙宁变法”被废止。 做为旧党的苏辙(苏轼的弟弟)就以右司谏的官阶,向朝廷上了一封奏折,奏折内容大意是要求降低各地禁军日常训练的强度。 右臣窃见诸道禁军,自置将以来,日夜按习武艺,剑槊、击刺、弓弩、斗力,比旧皆倍。然自比岁试之于边,亦未见胜敌之效,盖士卒服习,止军中一事耳。至于。百战百胜,则自有道,不可不察也。臣访闻凡将下兵,皆蚤晚两教,新募之士或终日不得休息,士卒极以为苦。顷岁西鄙用兵,士自内郡往即战地,皆奋踊而去,以免教为喜。先朝留意军事,每岁遣官按阅,锡赉丰厚,迁补峻速,士心犹且如此。臣观今日所以厚之者,不如先朝,而所以劳之者如旧,臣窃以为疑也..... 苏辙认为应该降低训练强度的理由有这么几条: 一,目前禁军训练是早晚各一次,很多新募士兵苦得受不了。近年来西边有战事,禁军居然都积极踊跃的要调去战地,就因为可以少训练了。 二,神宗在位时训练那么苦,那是因为年年都检阅训练情况,训练好的赏钱加官毫不含糊,现在既然赏赐不那么多了,训练强度自然也该降下来。 三,苏辙认为,古代大将如王翦,李牧,将兵的办法都是平时杀牛饮酒不加约束,一直等到士兵们享受够了良心不安了想打仗了才放出来,所以才能所向无敌。象目前禁军这样平时就累趴下了,真打仗时还有什么用呢? 苏辙这人算是旧党里比较有脑子的,但对于军事的看法,在今天看来还是很不着调。 实际上他代表了当时一大批当政大臣的意见,1087年,西夏派使者索要兰州等五寨土地,在旧党大臣司马光和苏辙的力主下,宋朝白白放弃了神宗时期用无数血汗夺得的土地,以求西夏「 ”恭顺”。(事实并没有) 宋代在军事上的表现弱,最大的原因绝不是因为缺马,而是因为这些文臣在百年的时间里,不断的帮倒忙,最后到徽宗年间才不可救药。 宋代禁军 把时间向前推几十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宋朝当然不能容忍,于是开战了 。 可让宋朝君臣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宋朝仅在陕西就驻扎了三十万大军,可面对西夏的十万军队,却连吃三个大败仗: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宋军每战损失上万。而且都是最精锐的禁军。 自1004年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宋朝已经有三十多年不经战争,而与西夏的冲突,让宋朝朝野认识到: 不光打过辽国,现在连还夏,大理,交趾这些周边小国都打不过了。军队不改不行了。 当时北宋军事上的问题,其实名眼人都看得出来,比较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将从中御 由于自身就是搞军事政变出来的王朝,所以对将领拥兵自重抱有很大戒心,不光是不信任武将,其实也不信任文官,总之要尽量降低军队控制权集中在一人之手的可能性。 所以北宋三十万军队打不过西夏十万人:因为这三十万人是分散在四路的。每次西夏来就集中兵力攻其一路,反倒有兵力优势。 第二:冗兵问题带来的训练不力 宋朝有当时史上最庞大的军队,军费开支长期维持在全部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但数量的堆积造成了质量的下降,宋军吸收盗匪,流民,罪犯当兵,还规定60岁退役,所以一打仗起来这些老弱就带动原先能打仗的青壮一起跑。 1040年,西北战区的渭州进行军队检阅,结果发现一个指挥的350人中,只有不到百人能拉开一石二斗的强弓(一石约为60KGS),能使用跳蹬弩的更是一个人都没有。而这种情况其实已经算是好的,因为除了战区以外,内地的军队根本没有训练,甚至连武器都不发。 第三,宋朝原先的「 ”更戍法”,带来的作战指挥和训练脱节问题。 宋朝原先的政策是把军队没事也调来调去,这本来也算是好事,因为行军本身也是一种训练,但问题是军队调走,将领却不是跟着走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统兵将长期和自己的士兵在一起,一打仗起来,士兵不熟悉将领的命令,将领也不熟悉士兵的强弱。 所以从1069年开始,王安石变法(现在一般称「 ”熙宁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主要有这么几条: 一,裁减正规军,增加民兵 宋军原先的退役年龄是从61岁开始,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到了61岁也不能退,而会被当成廉价的奴仆使用,从熙宁变法开始,45岁以上体弱者,和50岁以上的士兵被准许退役。 另外一些军中的空额也被查出来,原来宋军骑兵是以400人为一营(或称指挥),步兵500人为一营,但实际上很多营人数不满,骑兵一营往往只有几十人,步兵营只有百余人,而过去这些营却从国家那里得到满额的供应。 旧党大臣们反对裁军的进行,认为裁军会导致士兵流离到民间带来治安问题,但是宋军人数还是从1068年的116万,降低到1085年的85万8千人。 当然正规军人数下降,不等于打仗时人少了,由于「 ”保甲法「 ”的实行,宋朝开始训练民兵队伍,鼓励民间发展”弓箭手「 ”(性质为国家给田给地的武装移民),战时用他们来防守,事实证明,陕西一带的弓箭手队伍,战斗力甚至强于内地的禁军。而旧党认为这些民兵万一造反怎么办?于是反对。 二,设立武学(军事学院),实行”将兵法「 ”。 武学好理解,”将兵法「 ”是什么呢? 将兵法可以理解为,把训练和实战合一,过去宋军负责训练和负责实战是分开的,这造成训练和实战脱节,训练慢慢成为一种仪式或者根本就荒废了,而指挥实战的将领脱离了军队,其带兵能力也无法提高。 将兵法摧毁了原有的宋军指挥体系,在全国军队设立了100多个”将",平均统御人数在6000人左右,这些将平时负责军队的训练,在战时也指挥军队作战。所以解决了「 ”将不知兵”的问题。 三,制定全国统一的训练标准全国练兵,并奖励训练。 宋神宗年间,颂布了全国统一的「 ”校阅格”,即训练口令,把步射,骑射,步兵和马上格斗的技术总结成千字口诀,要求军队中人人会背。并且在全国各地军中普遍设立训练场地,全国大练兵。 训练口诀 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变法,应该说是在这十多年里确实加强了宋军的战斗力,在与西夏的战争中逐渐夺回了主动权,对交趾的战争也取得了成功。虽然因为后勤原因,元丰四年的五路大军伐夏未能成功,但过去宋军是被西夏压着打,这次则能主动把几十万大军远征西夏,已经证明了军事组织能力和训练能力的进步。 科举出身的文官们则把这次失败归结于宋神宗选择的主帅未用文臣,而用宦官李宪。但实际上李宪在当时以熟知兵事而闻名,五路大军中他亲率的那一路表现最好。文官们对他的指责纯粹属于歧视。 宋神宗时期的整军练武,在整个变法中属于比较成功的方面,宋军的战斗力在神宗年间确实有了脱胎换骨的迹象。但在他死后,这些军事改革措施,仍然遭到了旧党士大夫的清算。 训练中的赏赐被削减,,全国统一的「 ”校阅格”训练口令被废除,保甲法被废除,武学被废止.......现在看那段历史,会感觉到宋军并不是真的一直弱,而宋代的文官集团似乎是刻意的要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后来到宋徽宗时代无人可抵御金军入侵,责任绝不仅仅在皇帝,文官集团的作为也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大部分旧党对于熙宁变法的指责,也不全部没有道理,不过他们大多是为反对而反对,自己其实提不出什么更好的变革意见来,只能是把一切恢复到变法之前。 而在变法之初,神宗对王安石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说一定要变法才能生存,那么为何祖宗开国百年,没有变法却还能延续到今天呢? 王安石思索后回答: 一是因为没有大型的天灾,二是因为夷狄并不猖獗。总而言之,运气好而已。 于是到了靖康年间,运气开始变坏了。 参考资料: 《宋代正规军军事训练初探》 《熙宁变法之将兵法研究》 《熙宁变法之宋神宗作用考析》等

相关参考

古代士兵长期外出打仗,生理需求如何解决

,士兵们外出打仗大都是依靠步行。好点的可以骑着马,官员们一般都是乘车。所以只要是打仗都是非常艰苦的,不论是身体上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凡是外出打仗的,肯定都不允许带家眷的。一是朝廷出于自身原因考虑,万一

历史军事 打仗时,士兵们为何宁愿被俘虏也不敢躺下装死,原因其实很简单

曾经有一个传说,说是美军士兵在战役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弹尽粮绝、孤立无援和部队伤亡率在60%以上的情况时,美军士兵是被允许不加抵抗,直接投降的。其实,这是极为不准确的说法,世界上不可能有哪个国家规定允许

历史军事 打仗时,士兵们为何宁愿被俘虏也不敢躺下装死,原因其实很简单

曾经有一个传说,说是美军士兵在战役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弹尽粮绝、孤立无援和部队伤亡率在60%以上的情况时,美军士兵是被允许不加抵抗,直接投降的。其实,这是极为不准确的说法,世界上不可能有哪个国家规定允许

宁可背负赌债也要救赎他人,这部电影值得深度思考

文|戈弓长不久前上映的《动物世界》中,主人公郑开司自幼失父,母亲重病,生活贫苦不堪,家产又被朋友骗走。陷入绝境的他登上“命运号”轮船,在神秘大人物的操控下开始一场生存游戏。船上的人来自全世界,有老手有

历史人物 宁可冒险也要夺回荆州,这才是刘备的战略眼光

在古代条件下,南北割据对峙的时候,战略要点一般是三个,江淮地区,荆州地区,汉中地区。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是地理通道,其它地区都是崇山峻岭,或者江河湖海限制,只能走这三条通道。>所以,南北割据对峙的局面一

古时候打仗,士兵明明知道冲在最前面死亡几率大,为何还争着冲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战争的排场,士兵们骁勇善战,络续的攻城掠地。然则若是真的在古代,士兵们为什么明知是九死平生,还这么有勇气去向前冲锋陷阵。尤其是在前排的士兵们,岂非他们真的不怕牺牲

古时候打仗,士兵明明知道冲在最前面死亡几率大,为何还争着冲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战争的排场,士兵们骁勇善战,络续的攻城掠地。然则若是真的在古代,士兵们为什么明知是九死平生,还这么有勇气去向前冲锋陷阵。尤其是在前排的士兵们,岂非他们真的不怕牺牲

外调、斩首,诛杀太平后,唐玄宗为何宁可失人心,也要迫害这群人

大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的十月十三日,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在骊山脚下举行了。而此时距离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的行动,刚刚过去三个月。只见唐玄宗一身戎装,手持大枪立于阵前,亲自击鼓,号令将士。《唐会要》记

历史人物 李世民宁可寒众将心,也要杀掉单雄信,真是用心良苦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虽然这句话没有什么问题,那也要看人走的方向对不对,水流的方向对不对。有时候水流着流着就流进沙漠了,而人走着走着也就走偏了。都说良禽择木而栖,这其中也是有区别的,有些良禽眼光好,

一场仗萨尔浒之战把位列强国的中国打退几百年

如果现在是套路的时代,我想几百年前也要讲究套路,特别是打仗。众所周知,从宋朝开始,就经常看到文人指挥战场的局面,士兵们打的好,这位文臣就能青史留名了,士兵们打的不好,那保准是非战之罪了,意思就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