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收复两京,形势大好,李泌为何要辞官隐居

Posted 宰相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收复两京,形势大好,李泌为何要辞官隐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收复两京,形势大好,李泌为何要辞官隐居

李泌是中唐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尤其对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政治都有较大影响。而且他一生爱好神仙佛道,围绕他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简直是一位「 ”神仙宰相”。纵观他的一身即善于谋国,也善于谋身,虽然时常招人忌恨,但是却能在中唐政坛的漩涡中五进四出。在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收复两京之后,李泌的辞官归隐正是他的仕途生涯中第二次从朝堂上隐退,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避祸。 背景 李泌是北周八柱国中李弼的六世孙,他自幼聪颖,被称为神童。七岁的时候就因为聪颖之名传到唐玄宗李隆基那里,于是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召见时正好唐玄宗和燕国公张说在下围棋,于是张说就要李泌赋「 ”方圆动静”,李泌很快说:「 ”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 ”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说:「 ”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这一回答让唐玄宗君臣非常欣赏李泌的才华。 帝即驰召之。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 ”方圆动静”,泌逡巡曰:「 ”愿闻其略。”说因曰:「 ”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 ”是子精神,要大于身。”赐束帛,敕其家曰:「 ”善视养之。《新唐书李泌列传》 后来连开元名相张九龄也非常认可李泌的才华,甚至以「 ”小友”相称。据《新唐书》的记载,有一次张九龄私下里评价两位关系较好的同僚,说其中一个性格刻板严肃,没有另一个顺从柔和更让人喜欢。当时在旁边听到的李泌就对张九龄说:「 ”宰相大人出身平民,以刚直的为人成为宰相,难道现在也喜欢软美之道了”这一句话就惊醒了张九龄,并当场像李泌认错。 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善,挺之恶诚佞,劝九龄谢绝之。九龄忽独念曰:「 ”严太苦劲,然萧软美可喜。”方命左右召萧,泌在旁,帅尔曰:「 ”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改容谢之,因呼「 ”小友”。《新唐书李泌列传》 李泌这个神童,并没有和其他很多神童一样,成年后就失去年幼时的风采。他成年后,依然非常博学,才名更盛,但是他却似乎不热衷功名,反而喜欢神仙佛道,到处游历,寻求得道成仙不死之术。但是上天仿佛注定要让他卷入中唐的历史风云之中。 玄宗朝:李泌初入仕途 唐玄宗可没有忘记这位神童,他将李泌召入宫中,让他讲授《老子》,因为讲的很好,于是就让李泌出任待招翰林,并且供奉东宫。由此李泌也和当时的太子后来的肃宗李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李泌同志也和李白一样,写诗讥讽了杨国忠和安禄山这些权贵,于是被杨国忠告状,唐玄宗不忍过重处理李泌,就把他安置到湖北蕲春。李泌干脆脱离官场,又到处游历寻仙问道去了。这也是李泌在大唐官场的第一次进出。 肃宗朝:李泌展现大才,为唐朝稳扭转危局立下大功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在入蜀途中脱离唐玄宗,带领追随者跑到朔方军控制的灵武,并在这里登基称帝,组织新政府开展平叛工作。登基不久的李亨马上想到了有才的李泌,于是他马上派人四处寻找,而此时的李泌也无法安心寻仙问道了,他主动赶到灵武,帮助肃宗平叛。 李泌到达灵武后,为肃宗分析天下大势。肃宗非常高兴,当即要给李泌授官任职,但是李泌却坚决推辞了。肃宗只好授给李泌一个散官(类似现在的非实职领导干部),但是无论是军官大政,还是人事任免,肃宗都找李泌商议,史称他「 ”权逾宰相”。这一时期李泌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是坚定了肃宗平叛的信心和决心,当时安史叛军正是鼎盛时期,唐朝两京尽失,玄宗逃到了四川,肃宗则在偏僻的灵武,手下可以依靠的只有朔方军,而且还士气不高。但是李泌为肃宗分析形势,认为安史叛军只是一群没有宗旨,只会抢掠的乌合之众,而且大唐立国已久,民心思唐,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不出两年就可以彻底平叛。 二是为肃宗制定了一个正确的平叛方略。李泌提出兵分四路,由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威胁守卫安史叛军老巢的史思明等人,让史思明不敢轻易离开范阳;郭子仪取冯诩,入河东,威胁占据长安的安守忠, 从而使安史叛军尤其是占据洛阳的安禄山主力忙于北守范阳,西救长安,疲于奔命。而唐军则以逸待劳,再将各路兵马齐聚扶风,由肃宗亲自统帅部署与朔方军共同围攻长安。并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与李光弼互为犄角,以攻取范阳。这个平叛方略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实施以后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准备反攻阶段,肃宗急于收复两京,拒绝了李泌提出的先进攻范阳叛军老巢的正确建议,导致平叛出现反复,安史叛军死灰复燃,进而导致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才被平定。 三是为肃宗理顺了皇室内部关系,避免李唐皇室再次出现内乱。当时肃宗有两个能力比较突出的儿子,一个是长子广平王李豫,另一个是三子建宁王李倓。综合来看建宁王李倓的能力尤为突出,因此在准备收复两京时,肃宗打算任命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是李泌出面劝阻了肃宗的想法。李泌认为李豫是长子,是要被立为太子的人选,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应该由李豫出任,如果由李倓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话,一旦收复两京,他的功劳将无法封赏,到时候就会出现谁来担任太子的问题,李唐皇室又会出现诸位之争。于是肃宗改让长子李豫出任天下兵马大元帅。 明哲保身,避祸隐居 收复两京之后,安史之乱的大局已定,唐王朝灭亡的危局得到扭转。李泌立即向肃宗提出再次辞官隐居。肃宗虽然不舍,但还是同意了李泌的要求。李泌为什么要在此时退隐的原因在史书已有明确说明,就是为了躲避权臣的嫉恨,主动退出权力中心。 当时李泌虽然没有担任什么有实权的官职,但是因为他和肃宗的良好关系,再加上在平叛中表现出的出色能力使得如宰相崔圆和宦官李辅国等人对他非常忌惮,他们深怕李泌继续留在朝廷任职,到时就会夺去他们职位和权力。毕竟李泌只是担任个散官就已经权逾宰相了,真要出任个什么要职,还不把他们都给压下去啊。 但是李泌显然也非常清楚他们的想法,因此他主动退出权力中心。而且从李泌此次出仕肃宗朝的情况来看,他早就有如此打算和想法,从一开始到灵武就坚决推辞担任实职官位,只愿意以散官或者顾问的身份来帮助肃宗平定叛乱。这显然也就是向肃宗和肃宗朝廷内的权贵们表明自己没有政治野心,不愿意卷入政治纷争的暗示。 同时李泌在朝时,也极力表现出自己对神仙佛道的喜爱,反复提示这些权贵自己志不在此,以减轻这些人对自己的猜忌。更有甚者李泌在生活中表现的神神叨叨,一会说某位神仙会在晚上来拜访他,要求家人准备好接待,一会又因发现一瓶不知道谁放在桌子上的酒就说这是哪位仙人送给他的。即使人家揭穿他的这些把戏都是骗人的也从来不脸红。 最后李泌不仅深刻认识到与这些权贵去争斗是危险的,同时他也认识到李唐皇朝虽然基本恢复了和平,但是国家实力和皇权都已经削弱了很多,他也无力改变整个大局,与其依靠权力缩小了许多的皇帝去恢复大唐往昔的荣耀,不如在形势较好的情况下远离政治斗争和是非。 补充:李泌后来的仕途生涯 退出肃宗朝的官场之后,李泌一直处于隐居修道的状态。但是他的才华注定了他无法完全脱离政治。 唐代宗李豫一即位,就马上把李泌召入京城,并任命他为翰林学士,甚至为了断绝李泌继续求仙修道的念头,李豫还强迫吃素的李泌改吃肉,同时还强行为他娶了妻子。但是代宗朝的权相元载又害怕李泌夺权,千方百计要将李泌外放地方,无奈的代宗只好将李泌派往江南西道任职。 后来元载被代宗除掉,李泌又被召回京师,可惜没过多久,又被另一个宰相常衮所忌。李泌再次被派往南方任职,先后在湖南和浙江杭州任职。 唐德宗时期爆发了泾原兵变,都城长安又一次被叛军攻陷,唐德宗狼狈逃到梁州,危难时刻唐朝皇帝也再一次想起了李泌,李泌又被召到了皇帝的身边,并且协助皇帝平息了兵变,返回都城长安,公元787年李泌正式出任了宰相一职。但是李泌任职宰相时间不长,两年后的789年,李泌去世。 综上所述,李泌在收复两京后,为了避祸自保,远离政治斗争和是非,果断选择了归隐山林,到南岳衡山继续修道。这主要反映了李泌在某国的同时,也冷静的分析了朝局,果断打着寻仙问道的旗帜,主动退出了权力中心,真不愧是奇人。

相关参考

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与,曾被封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马嵬驿兵变后,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叛。玄宗继续西逃,他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公元...

唐肃宗李亨的皇后妃嫔 李亨之后的皇帝是谁

  唐肃宗李亨  唐肃宗李亨是的儿子,也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安史之乱时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但并不能挽回盛唐衰败的局面。  唐肃宗李亨的皇后妃嫔  皇后  张皇后(?-762年,

被儒家掩盖的一个天才“布衣宰相” 李泌

自安史之乱以来,李泌是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唐肃宗从长安逃到灵武,刚刚继承皇位就把他儿时的好友李泌招到身边,而李泌不居官职、不着官服,竟以山人的身份輔佐皇帝。唐肃宗与他入则同榻、

唐肃宗李亨后宫在的所有女人 唐肃宗为什么要和原配离婚

  唐肃宗  唐肃宗李亨是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历经安史之乱,在灵武登基、收复两京,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  唐肃宗李亨后宫在的所有女人  皇后  张皇后(?-762年,被继任

唐代宗是怎么收复两京的

  唐代宗  唐代宗是怎么收复两京的?  唐代宗是的后代,他即位之后为人称颂的一件事情便是他在位期间收复了长安洛阳两京。那么唐代宗究竟是怎么收复两京的呢?唐代宗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  禄山之乱,京城陷

安史之乱——唐军托我给您带个话

大唐收复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前,其实就战略问题有过探讨,除尽快收复长安与洛阳这种战略外。作为李亨的谋主,李泌还提出另一种战略,将主战场放到山西与河北,令李光弼,郭子仪互为犄角,彼此策应,忽而骚扰长安,忽

161 李泌归山

唐肃宗刚在灵武即位的时候,身边的文武官员不满三十人,那个临时建立的朝廷,什么都乱糟糟的。一些武将,也不大肯听指挥。肃宗要想平定叛乱,多么需要有个能人来帮助他啊。这时候,他想起他当太子的时候的一个好朋友

162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唐王朝收复两京以后,安庆绪逃到河北,占领六十座城,继续顽抗。唐肃宗决定派大军进剿安庆绪。这一次进军,唐军一共集中了九个节度使带领的六十万兵力。这九路大军归谁统率呢,论地位和威望,应该是郭子仪和李光弼,

安史之乱中唐肃宗为什么要借回纥兵平叛

安史之乱发生后,由于叛军蓄谋已久,一时叛军处于上风,唐政府很快就组织兵力反攻,与此同时吐蕃、回纥甚至西域等地区纷纷遣使请求帮助朝廷讨伐安禄山,但为何又只有回纥兵入唐参战次数最多,战功最高,影响最大,其

关于汾阳的历史

一、汾阳的历史名人郭子仪(697——781),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