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苏联的这个战略为日后解体埋下了伏笔

Posted 红军

篇首语: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二战前苏联的这个战略为日后解体埋下了伏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战前苏联的这个战略为日后解体埋下了伏笔

1920年苏波战争结束后,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求尽快恢复战争创伤。尽管在这一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来说,这个政策是切合苏联这个农民占多数国家实际的,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市场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也得以改善。 从2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新的领导人斯大林认为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国家应该开始把工作重心转向实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与此同时,军队现代化的任务也被提了出来。苏联在发展国防力量时,为自己规定的战略目标是同资本主义世界展开竞赛,并要取得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优势。 1942年T-34坦克装配线 加强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苏联的前身俄国是一个军事传统大国,整个19世纪,俄国的常备军一直是全欧洲规模最大的,俄国的军费开支也非常大,除了「 ”正常”拨款外,还有「 ”特别拨款”。据统计,到1913年,平均一个俄国人的收入用于当年防务部分高于英国平均负担的50%,虽然当时俄国人均收入仅相当于英国的27%。 1918年2月23日,在十月革命胜利短短几个月后,开始组建常备军-红军。当年10月,由于面临国外干涉以及国内内战,列宁提出了建立300万军队的任务,预计到1920年1月完成。等到国内战争结束,红军已经发展到了550万人。 1922年的红军 进入新经济政策后,在列宁的思想指导下,苏俄很快转入和平建设,军队规模迅速缩小到56万人。但是,苏联许多党和军队领导人并没有放弃世界革命思想,而这一思想在苏联军队建设中起着不小作用。 在国内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许多军队领导人,认为未来两种制度冲突不可避免,评价战争的性质和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时,从世界革命和输出革命的思想出发,红军的首要任务是保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上扩大社会主义的阵地。这一论点,一直左右当时苏联战略,列宁也同样存在类似想法。 图哈切夫斯基在1921年出版的《阶级的战争》一书中说:「 ”苏俄是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推广者”,同时他还说道:「 ”无产阶级政权下的国家,在战争中向自己提出了与自己的武装力量和手段不相适应的政治目标”,但所要做的不是改变目标,而是相反,「 ”应该为自己建立足够的力量,以征服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国家。”他的这种观点,否认了军队的民族性,强调军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 1928年的图哈切夫斯基 1922年伏龙芝还明确说,必须准备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战争,「 ”在社会制度上的深刻的原则性矛盾,一方是无产阶级国家,另一方式包围它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世界,这一事实表明这两个敌对世界的冲突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与此相适应,支持和巩固红军,使之处于经常准备进行与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状态,是红军政治教育的任务。” 伏龙芝1925年检阅部队 1924年6月5日,苏联军事革命委员会开始制定发展海军的计划,1925年3月31日时任红海军司令的佐弗和红海军参谋长勃列诺夫正式提交了《加快发展工农红海军的五年计划方案》。方案认为,由于实力有限,海军建设重点应该放在波罗的海,这是一个内海,不仅是保卫苏联边界的需要,而且随着红军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是使波兰这个最可能的敌人崩溃,为占领敌人的有重要意义的港口和为支持波罗的海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保障。 红海军司令佐弗 在这个方案的结尾写道:「 ”苏联走上世界政治舞台是与殖民地问题的解决何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强大的海军相联系的,这就使他尽管要付出很大的经济紧张代价,仍应建立相应的海上武装力量,使之能够与敌人对抗并保障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 在新领导人斯大林的意识中,加强军队建设和发展国防力量,既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武装干涉,也是为了推进世界革命,斯大林明确说:「 ”当我们周围的国家里发生纠纷的时候,我们军队的问题,我们军队的实力问题和他的战斗准备问题就一定成为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我们的旗帜依然是和平的旗帜。但是,战争如果一旦爆发,我们就不应该坐着不动。我们必须行动,但我们是最后行动。我们行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决定的砝码,把能够举足轻重的砝码放在天平盘上。”二战前夕苏联的行为和军队部署很明显的反应了斯大林这一战略意图。 1944年7月29日加里宁向斯大林授予胜利勋章 在30年代初,苏联出版的供苏军指挥员学习马列主义的参考书中说:「 ”两个不可调和的体系-资本主义与苏联间的矛盾,不可避免使资本主义力图用武力消灭苏联,帝国主义反对无产阶级国家的第一个回合的战斗以我们的胜利而告终,军事形式的斗争暂时居于第二位,占第一位的是激烈的经济和‘和平’的政治斗争。”「 ”红军不是狭义的民族的军队,他是国际无产阶级的军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队红军保卫苏联免遭帝国主义侵略,保卫国际无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这一军队的祖国。。。。。。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在某些条件下能够指望得到以红军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苏维埃联盟的武装帮助。” 可以看出,苏联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尽快打破资本主义包围圈,尽早实现更大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 加强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措施 在国内战争结束的最初几年,苏军还是重点在于改进原有武器装备并同时进行新装备的设计。 在这个时期,苏联研制的主要军事装备有1927式团属76毫米加农炮、MC-1坦克、P-5侦察机、ТБ-1重型轰炸机、「 ”Д”十二月党人级潜艇等。1925年红军共56.2万人,装备火炮3064门、飞机341架;战列舰2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24艘、潜艇11艘。 有了理论指导下,从20年代中后期开始,苏联军力逐步增长。当然,苏联增强军事实力的目标还是受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比如整个20年代末苏军只生产了30辆MC-1坦克,生产缓慢主要原因是缺少生产轴承和电器设备元件的工厂以及部分设备有赖进口。 1925年阅兵中内战缴获的英国MK V型坦克 1927年6月16日,工农红军参谋部提交了5年发展计划,计划并没有追求军事战略优势,首要措施包括:增加一定数量的步兵师;尽可能增加空军;增加野战火炮与重炮的生产;空防组织;加强部分技术装备生产-比如化学与坦克武器、通讯装备;加强海岸防御等。5年内投资42.6亿卢布,大部分用于军事工业的订货。 1928年12月20日,劳动与国防委员会通过了军事机关拟定的战时工业动员计划,建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不迟于1930年7月1日提出具体建议,就最大限度增加军品生产规模制定出相应措施;然而,该委员会没有胜任这一工作,原因是国家计划没有制定与此相应的物资平衡表。1928年,红军由70个不满员步兵师、22个后备师组成,总人数61万人,战时可以动员120万人。此时红军装备坦克60辆、装甲车99辆、装甲列车42辆、火炮5640门、作战飞机698架、主要舰艇3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12艘、潜艇15艘)。 30年代初的红军 随后,在1929年7月,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 ”关于苏联国防状况”的决议。这个决议指出,无论是在红军的战备方面,还是在国民经济对国防的准备方面都存在一系列严重不足:武装力量的技术基础还很弱,远远落后于现代资本主义军队的技术水平;对于保障动员军队的动员计划涉及的物资保障远远不能让人满意;国防的物资储备完全不足;整个工业,包括军事工业的准备,对于满足武装力量发展的要求完全不相适应。政治局最终确定一五计划末建军计划是:和平时期军队人数64.87万人,在总动员时期达到300万人。空军应该有2000架作战飞机,另有500架后备、1000架储备。坦克定为1500辆,后备1500辆、储备1000-2000辆。大口径火炮定为9348门、小型为3394门。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国家根据最佳方案保证军事机关和军工企业拨款,必要时可以突破这一限额。 实际上,这个建军计划并没有考虑到战争威胁,因为此时主要目的还是对现有陆海空军武器进行技术改造,以期在最短时间试制出新式武器装备,随后成批大量装备部队。 1932年海报-红军官兵按照斯大林同志的号召「 ”布尔什维克应该掌握技术” 果然,1933年制定的军事建设第二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保证苏联武装部队具有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军队的优势。国家对军事部门的指示是:「 ”在人数上不能少于我们的可能敌人在主要战区的人数;在技术上,要有两或三种武器强于可能的对手,即要在飞机、火炮和坦克方面占优势。”为了保证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专门建立了研究与研制这些武器的设计局。 同时,国家增加了军费开支,根据统计,1930-1938年苏联军费达到22233万美元,而同期世界主要国家军费分别是:英国6031万美元、法国5400万美元、美国5973万美元、德国15965万美元、日本3986万美元、意大利5168万美元。 应该说,无论从军费的绝对数还是相对数,苏联都是最高的,其军费开支占国民经济收入比重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包括正在进行侵略战争的日本与意大利。 Б-4型203毫米榴弹炮 这个时期,苏军大量新装备出现,例如1937年式军属152毫米МЛ-20加榴炮、1931年式203毫米Б-4榴弹炮、T-26坦克、T-35坦克;И-15、16、153歼击机、特勃ТБ-3重型轰炸机、伊尔ИЛ-2、斯勃CБ战术轰炸机;「 ”基洛夫”级(Киров)巡洋舰、「 ”列宁格勒”级(Ленинград)驱逐领舰(1型)驱逐领舰、「 ”明斯克”级(Минск,38型)驱逐领舰、「 ”愤怒”级 (Гневный,7型)驱逐舰、「 ”狗鱼”级(Щ型)潜艇、K级远洋潜艇等。 工业化为军队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从1934-1938年,红军坦克数量增加近2倍,飞机增加近1.3倍,火炮增加80%,人数增加了一倍。1939-1940年,红军总人数增加1.5倍以上,其中装甲兵人数增加3.8倍,空军人数增加1.1倍。 7У型驱逐舰无情号 而在此后的1939年到二战前,苏军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装备,比如1939年式305毫米Бр-18榴弹炮、1939年式280毫米Бр-5榴弹炮、1938年式120毫米团属迫击炮、БM-13型火箭炮,T-34与KB坦克;雅克-1、米格-3歼击机;「 ”马克希姆-高尔基”(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级巡洋舰、「 ”警戒”级(Сторожевой,7У型)驱逐舰等。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39年,红军总兵力已经达到200万人。陆军步兵有25个军98个师又5个旅,装甲兵4个军又4个旅又24个独立营,装备坦克1.6万辆、火炮3.42万门;海军战列舰3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40艘、潜艇184艘;空军3个集团军38个旅又115个团,装备飞机1.8万架。 1941年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号巡洋舰 附:1930-1940年苏联主要装备产量统计 1930-1935年生产飞机12083架(轰炸机914架、歼击机1876架)、坦克14077辆、各种火炮18636门、步枪119万支、机枪18.72万挺。 1936-1939年苏联生产步骑枪365.9万支、机枪26.5万挺、各种火炮46458门、飞机23457架、坦克8365辆。仅仅1939年1年苏联就生产了10342架飞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苏联飞机年产量一度超过其他大国生产量总和。 1940年生产坦克2794辆、火炮15000门、飞机10137架 1942年的米格-3歼击机 需要指出的是,苏联当时的经济按指令性计划执行,建立了一套行政命令体制,应该说还是发挥过一定的作用的。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在短期内就建立了协调的战时经济,实事求是的说当时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像她那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面动员和充分利用自己的经济资源。由此说明了这种体制适合战争的需要。不过战后苏联仍然长期坚持这一体制,这样就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毕竟这一体制依靠的是国家政权的力量,而不是生产者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军事工业在国家计划外运行,由政治局决定实际的生产纲领,然后再由有关部门去落实,完全满足了军工单位对于原料、人才和半成品的需求,军工单位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这种状况的长期延续,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综上所述,这个战略使得苏联经济军事化,军事部门完全成为不受监督、凌驾于国家计划之外的领域,使得苏联领导人不顾国力的许可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也得不到制约,这也成为其日后解体的一个原因之一。 海报-斯大林统率下的强大红军

相关参考

清朝取得第一次对外胜利 雅克萨之战

...后人仔细回味这段历史时,却发现,这场胜利埋下了中国日后鸦片战争失败的伏笔。待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又通过外交手段来巩固军事斗争的胜利成果,使这场扞卫领土主权的斗争开展得有理有利有节,最终使沙俄不得不撤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还给我国多少侵占的领土

以史为镜,以史观人,史以长知识,欢迎来到台台说历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还给我国多少侵占的领土?讲出别不信说起二战时期的苏联,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当时唯一跟美国叫板的也就是这个在北方极寒地域的“战斗民族

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训

一、解体原因:(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2)直接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3)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二、苏联解体的影响1、标志着二战以来的两极

一个令蜀汉政局改变,一个为蜀亡埋下伏笔

众所周知,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是最强大的一方,蜀汉则是最弱小的一方。因此,自刘备占据东西二川,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一直到蜀汉灭亡,三足鼎立之势被打破,曹魏都少有人背叛故国,投奔蜀汉,真正为人熟知的,仅

北宋灭亡,不应只怪徽钦二帝,三代短命皇帝为亡国埋下伏笔

两宋时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盛世王朝。作为历史上一个版图不大,但是经济繁荣的朝代。很多人说宋朝不应该被称为盛世,但是从持续时间以及GDP上来看,宋朝被称为盛世并不为过。我们撇开偏安一隅的南宋不说,单说北

慈禧临死之前的这场朝廷政争,是如何为清朝覆亡埋下伏笔的

文|逆北公元1916年3月,在中国南方的羊城广州,曾为前清高官的老牌政客岑春煊宣布响应全国反对洪宪帝制的舆论之声,以一己之力振臂一呼,组建起护国军政府,发誓要与袁世凯决一死战。在当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康王以四项成就延续盛世,却也留下三点隐忧给盛世终结埋下伏笔

经常阅读笔者文章的朋友们,一定比较熟悉在下的写作习惯。在写历代君王,特别是有功绩或者有劣迹的天子时,笔者往往会把他一生所经历的事迹归纳成一篇文章,让大家从整体上了解一下这位天子。这一次讲康王时代,他又

曹操强占了一个寡妇,却给自己挖了一个坑,为曹魏覆灭埋下伏笔

公元197年,曹操率军来到宛城,接受了西凉名将张绣的归降。或许是因为,收降了这样一个名将,以及其麾下的西凉铁骑,曹操有些膨胀,于是强占了张绣的寡婶邹氏。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张绣竟然因此发动了宛城之变,

为何称王41年不夺宣太后芈月的大权? 秦昭襄王

...和隐忍的性格,不到万不得以,绝不和别人闹翻!这也为日后,宣太后独揽大权,埋下了伏笔!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与别人比力气时,被砸死。由于秦武王没有儿子,王位就空出来了。当时秦惠文王王后

为何称王41年不夺宣太后芈月的大权? 秦昭襄王

...和隐忍的性格,不到万不得以,绝不和别人闹翻!这也为日后,宣太后独揽大权,埋下了伏笔!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与别人比力气时,被砸死。由于秦武王没有儿子,王位就空出来了。当时秦惠文王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