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为崇祯最后一计
Posted 官印
篇首语: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证实为崇祯最后一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证实为崇祯最后一计
崇祯皇帝朱由检堪称是明朝最勤政却也是最悲情的帝王之一,他继位的17年里,旰食宵衣,不近女色,每天仅睡三五个小时,30来岁就已有了白发。 然而,命运却和朱由检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崇祯朝17年里,有15年时间都在爆发旱灾、瘟疫,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这直接拖垮了明朝财政。而失去活路的百姓为求生计,纷纷加入高迎祥、李自成等起义军,攻城略地,成为继关外后金(清)崛起之后,明朝的又一大军事威胁。 最终,在双线作战的重压下,明军精锐损失殆尽。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入京师,大一统时代的明朝宣告终结,这位励精图治的皇帝「 ”意外”成为了亡国之君。 不过,与南明几位被贬斥的一无是处的皇帝相比,清朝对这位亡国之君却不乏溢美之辞。 如顺治就曾言道:「 ”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意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我如果不赶紧立碑褒扬崇祯,恐怕后世会把他跟失德之君相提并论) 这倒不是清朝有多客观公正,而是因为政治需要。清军入关是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攻打南明也是以南明君臣「 ”不为先帝报仇,却擅立福王”为借口的。 虽然顺治对崇祯的褒扬带有政治目的,但有一句话却还是被他不幸言中了,后世在评价崇祯时,一改清初的正面评价,开始使用负面词汇。如郭沫若就说朱由检是「 ”刻薄寡恩,急剧失措”。 其实,崇祯死前遗书「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就足以证实,这绝不是一位刻薄寡恩的君王。事实上,即使在是明亡前夕,崇祯依然在尝试着各种可能中兴明朝的希望。如迁都南京(被臣子否决),送太子出逃,调吴三桂入卫。 此外,四川出土的明朝官印,也为我们揭开了一段隐秘的历史。 上世纪70年代末,四川南部县意外发掘了一座古墓,墓主为樊一蘅,一同出土的还有一方长11厘米宽6.7厘米的明朝官印,上刻「 ”提督川陕总兵关防”,但背跋却为崇祯十七年六月。 显然,铜印上的内容是有违常识的。因为樊一蘅总督川陕军务的时间是崇祯十六年冬,而崇祯十七年六月这个年号是南明福王所用(崇祯三月自缢,福王五月继位)。 这也就意味着,崇祯朝对于樊一蘅的任命,是由南明来完成的。樊一蘅原为宁夏巡抚,受弹劾罢官回到四川老家,后又被启用为川陕总督。对此,《明史》曾有记载:「 ”十六年冬,用荐起兵部右侍郎,总督川、陕军务,道阻,命不达”。 在崇祯下达诏书前,四川、陕西已分别被张献忠、李自成攻占,这也是樊一蘅无法收到诏命的原因。为什么崇祯皇帝在明知诏命不可能送达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去任命一个空头的川陕总督呢? 南部县文管所学者在研究后认为,这应该是崇祯皇帝为南迁后收复失地,重振明朝所做的良苦用心,堪称最后一计。 事实上,就在任命樊一蘅为川陕总督的同时,崇祯皇帝正打算迁都南京。按照这一构想,在南迁后,明朝首先要做的是收复川陕,这是守住半壁江山的前提(南宋的灭亡,即首先始于川陕的丢失,所谓「 ”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所以,崇祯对于樊一蘅的任命同时送达了南京,以期南迁后路径打通将诏命送达。只可惜,崇祯的南迁为群臣所阻,未能施行。不过,以从兄身份继位的福王对于先帝的遗命遵照执行,为樊一蘅补刻了「 ”提督川陕总兵关防”官印。这才导致樊一蘅的官印时间为崇祯十七年六月。 而樊一蘅就任后,明军在四川势如破竹,到1645年初(弘光元年),明军已攻破叙州、江津、重庆、保宁、顺庆多城,破贼兵数万,史载:「 ”兵二十余万,奉一蘅节制”,樊一蘅驻兵江上,即将克复全蜀。樊一蘅的战绩,也足见崇祯皇帝用人之准。 只可惜,由于弘光政权的突然败亡,隆武政权的鞭长莫及,以及永历对四川军务的重新调整(任命朱容藩总督军务),导致了樊一蘅对全蜀军务丧失控制权,原本大好的局面彻底崩盘。 【新华书店】 南明史(上下) 顾诚 著 中国通史社科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籍 光明日报出版社 文轩网 ¥56.8 购买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南略》《南部县文管所馆藏南明铜印考释》相关参考
说起来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了。不过要说起来计谋,还有一个人经常和诸葛亮在一起被提起,这个人就是司马懿。不过司马懿在生前留下了最后的一计,千百年来都没有人能够找到,最后却被一个老农
诸葛亮临终前最后一计,算计了后世亿万人,至今无人能解!说起诸葛亮,那自然是离不开诸葛亮的妙计!诸葛亮一生都在用计算计别人,锦囊妙计更是源自于诸葛亮!刘备去东吴迎娶孙尚香之前,诸葛亮曾给陪同刘备一道去的
刘邦有废储之心,张良使出最后一计巧计保太子!下面历史新知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邦在逃难的时候,曾流落在一个姓戚的平民家中,戚氏父女热情地款待了他。就这样,年方十八的戚姑娘遂嫁给了
作为三国里数一数二的谋士,司马懿的存在改变了三国的历史,最终司马氏代魏自立,并且统一了三国,结束了三国百年来的纷乱割据局面。司马懿的一生一共辅佐过四位君主,在曹操、曹丕在位时,司马懿一直得不到信任和重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历时最久的时期。由于诸侯并起,群雄逐鹿,战乱频繁,这一时期的墓葬具有以下特点:墓葬形式多种多样,盗墓活动异常猖獗,各种传说不胫而走。疑冢和秘葬,就是这一时期出现最多
976年3月,宋太祖赵匡胤回到了他的出生地西京洛阳。故地重游之际,赵匡胤见洛阳宫室依然雄伟壮丽,圣心甚悦。此时南方已经纳入北宋的国土,剩下的只有北方的北汉以及燕云十六州,于是赵匡胤向群臣提出了自己思忖
乾陵,这座同时供两位帝王安寝的陵墓,放眼世界历史也是独一无二的。更重要的是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陵寝,武则天传奇的一生为后世子孙提供了数不尽的闲谈话资,可能也因为女皇霸气太盛,导致其陵
很多人都喜欢讨论三国里面最聪明的人是谁?很多人都觉得是司马懿,因为他熬死了曹家三代帝王,这种隐忍与谋略最让人觉得可怕。一直到曹睿托孤后,曹爽以及曹魏宗亲联手想除掉司马懿都未能成功,反而杀死了同为托孤大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的顶级智谋人物,后人常常喜欢把他们进行对比,究竟两人的谋略谁更高一筹?从诸葛亮一出祁山,传统的小说和戏剧里两人便是开始了较量,每次都是诸葛亮占据上风,可以说后人是更青睐于诸葛
诸葛亮和司马懿,究竟谁更胜一筹?从两人生前最后一计就可以看出
三国众多谋臣当中,诸葛亮和司马懿无疑是最为知名的两位,他们两人分别辅佐蜀汉和曹魏,也是一生的死对头。诸葛亮绰号为卧龙,相当的霸气,而司马懿的绰号为冢虎,也就是坟墓里的老虎,并不比卧龙差多少。与诸葛亮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