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
Posted 单于
篇首语: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画地为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画地为牢
典出《报任少卿书》 故士有画地为牢,士不可入…… 西汉时,李陵战败投降匈奴,汉武帝十分生气。大臣中原来歌颂过李陵士气旺盛的人,见此情况都反过来责骂李陵。唯独司马迁对李陵持有不同看法,他爽直地向汉武帝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说:「 ”我和李陵素来没有什么交情,各走各的路,但我看他的为人,很讲交情,很讲义气,恭敬简朴。他常常想‘奋不顾身’以殉国家的急难,确有国士的风骨。现在李陵出了问题,大家都全盘否定他,我是在想不通。这次,李陵只带了5000步兵,深入敌境,尽心杀敌,不顾个人生死。他与单于打仗十多天,杀敌之数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杀得匈奴个个震惊惶恐,匈奴单于在这种情况下,动员全国军事力量,共同攻击李陵,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处境下,李陵辗转战斗,拼死鏖战,最后因箭射完了,粮食吃光了,归路被切断,士兵大多都伤亡了,才被迫停止战斗。他的投降是在处于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不是真的投降,而是想等待有利时机报答国家。”司马迁最后还说,李陵的功劳也可以抵补他战败的罪过。 汉武帝听了司马迁的话,大发雷霆,立即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廷尉杜周为了迎合讨好皇帝,对司马迁施行了当时最残酷、最耻辱的「 ”腐刑”。 司马迁因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了如此严重的摧残,内心极为痛苦,很想一死了之。但他冷静一想,如果真的死去,在达官贵人的严重,不过像「 ”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那样死了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惹天下人耻笑。他认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什么要轻易了结自己的生命呢?至于人身受到侮辱是完全在意料之中的事。他想到猛虎在深山里为王时,百兽见了都震惊害怕,一旦被关进槛圈坑阱之中,也只得向人摇尾乞食,所以士子见到地上画了一个算是监牢的圈儿。都不肯跑出去,而今我已经被关进了监牢,有什么办法呢?历史上的王侯将相,如文王、李斯、韩信等都受过侮辱,何况我们这些人呢!于是他决心活下去,忍受奇耻大辱,效仿文王、孙子等人,在自己的残生尚存之际从事著述。凭借顽强的毅力,他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后人用「 ”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或做指定范围内的事,不得逾越。 心灵工程师-每天一个成语典故分享给大家,喜欢的请关注点赞分享!相关参考
巨响震天矿药厂神秘爆炸惨案惊动了中南海。国民党“保密局长”毛人凤幸灾乐祸大玩黑色幽默;苏联专家画地为牢令案情错综复杂。众神探明察秋毫真相终于大白。1950年6月1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第
巨响震天矿药厂神秘爆炸惨案惊动了中南海。国民党“保密局长”毛人凤幸灾乐祸大玩黑色幽默;苏联专家画地为牢令案情错综复杂。众神探明察秋毫真相终于大白。1950年6月1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第
向敬之1正朔,依循中国古代的天命理论和大一统思想,即王朝正统之意。大清王朝入主中原,立国数十年后,君临天下的皇帝们,还在担忧自己以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不被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人的承认,还多次强调自己的王朝
1.画蛇添足代文原文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
吉祥寺原址在仙林寺北,南宋文思院东元宝弄,今仙林苑住宅小区。吉祥寺建于宋乾德三年(965),光禄大夫、检校睦州刺史薛温舍地为寺。南渡初,斥地为文思院军头司,惟小寺留存。明万历间,僧静然重建,更名谁庵。
号称“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江西吉水县人,明初学者、文学家。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
号称“大明第一才子”的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江西吉水县人,明初学者、文学家。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襁褓中教之,一见不忘,六七岁就能即席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 画蛇添足的主人公是谁
画蛇添足,语出《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俗称洪帮。其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在天地会内秘籍自称系福建少林寺僧于康熙甲寅年(1674)年或雍正甲寅年(1734)年创立;另一说法是民国以后洪
一、“瞿”姓的历史渊源谁知道呢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鹰阜之视也”,从“目目”、从“佳”,“目目”左右视也,“佳”鸟之短尾总名;《辞源》解为:一、兵器,戟属,号三锋矛,二、姓,以地为氏,三、惊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