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受遗命辅佐孙权,随时可自行取而代之,急流勇退死后哀荣备至

Posted 急流

篇首语: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此人受遗命辅佐孙权,随时可自行取而代之,急流勇退死后哀荣备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人受遗命辅佐孙权,随时可自行取而代之,急流勇退死后哀荣备至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七十余万伐吴。不料夷陵一役,蜀军被东吴守将陆逊重创,刘备仓皇之下退守白帝城,最终没能返回成都。临终之前,刘备一边落泪一边嘱托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关于这番话语中刘备是否存有试探之心,我们暂且不谈,不过在临终之时刘备能说出此话,足见他对诸葛亮的信任之心。 不过在历史上,刘备并非是三国时期唯一说出这种话的人,甚至也不是第一个说出这种话的人。早在二十多年前,孙策在江东时就曾向臣属托孤并说出类似话语,而这位深受孙策信任之人,却是一个大家都没想到的人,他就是东吴重臣张昭。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读者在谈到张昭时都觉得他是个只知投降的「 ”软骨头”,然而历史上的张昭并非如此。说起来,这主要是因为罗贯中为突出蜀汉的正统地位,所以对东吴大臣也有所贬低。作为东吴文臣之首,张昭忠心辅佐孙策及孙权安定江东,还与孙邵、滕胤等人撰定朝仪,个人能力还是比较突出的。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东汉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辗转前往扬州。孙策听说张昭之才,数次拜访于他,并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需要指出的是,孙策不仅非常信任张昭,还对其异常礼遇,经常在节日之时同张昭一起拜访张母,所有重要事务都会由张昭经手。孙氏集团之所以能在江东站稳脚跟,与张昭的尽心辅佐有着直接关系。在北方士大夫对张昭交口称赞之时,孙策丝毫不曾忌惮,还引用齐桓公和管仲的典故来比喻,足见张昭在他心里的地位。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在丹徒狩猎时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临终之时,孙策张昭叫到病榻之前,郑重地将弟弟孙权托付于他,并且直言不讳地说:「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常言道「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再加上孙策对张昭的信赖重视,这一番遗嘱应该是充满真心诚意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能让孙策说出这样的话呢? 首先,孙氏家族缺少政治积累,因此急需拉拢门阀世家。从当时局势来看,门阀制度是决定枭雄能否成就大事的一个必然因素。曹操是太尉曹嵩之子,在朝廷中多有人脉;刘备尽管家道中落,好歹也是汉室后裔,占据道德高地。反观孙氏一族,祖上出身寒微,全靠孙坚一人拼出这份基业。然而最要命的是,孙坚在打拼的过程中,曾对不少世家动过手,后来孙策为征服江东更是得罪了大批世家门阀。比如东吴名将陆逊所属的陆氏,当年曾因为孙策征伐庐江郡而损失惨重。因此孙策尽管雄霸江东一带,但是江东世家大族暗中对其无不充满怨恨。 张昭是中原名士,即便南渡来到江东以后,也受到不少士族的尊重。张昭感念孙策礼遇,遂出山相助于他。在短短几年中,张昭不仅帮助孙策有效缓和了他与江东大族之间的矛盾,而且还顺利帮助孙策组建起了文官体系。可以说,孙吴政权之基业,一半归功于张昭。张昭作为名士,素有声望,孙策通过临终表态既可以令张昭感恩,更可以凭此向世家大族隔空喊话,让他们明白孙氏家族对于江东士族的友好态度,以便实现拉拢。 孙权继位以后,曹操率领百万大军伐吴。张昭不忍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所以这才出面劝谏孙权投降。不曾想,赤壁一役后曹操大败而回,孙刘两家也因此实力大涨。在此之后,孙权野心渐露,面对张昭的直言敢谏,他采取了刻意打压的态度。张昭这位文官之首从此逐渐退出朝堂,不再过问政事。不过也正是这种急流勇退的做法,最终让张昭得以安享晚年,其去世后孙权亲自身着素服前往吊唁,以太牢礼仪祭祀,可谓哀荣备至。 参考文献: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相关参考

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国历尽千辛万苦 忠臣范蠡

范蠡,春秋末期楚国人。虽出身贫寒却学识渊博,在权贵横行的楚国有志难舒,遂投身越国,辅佐越王勾践灭吴,成就一番大业。然而,范蠡在权势的巅峰急流勇退,潜心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在民间赢得了陶朱公的美名,

此人是东吴开国元勋,地位高于张昭周瑜,孙权却不敢重用

孙权接掌江东之初,全靠一帮老臣们的全力辅佐才稳住了阵脚继而开创了伟业。从表面上看,张昭和周瑜在当时是被孙权捧得最高的两位主要大臣,一文一武正好震慑百官、统揽全局,所以他们二人在当时的地位极其尊贵、显赫

此人是东吴开国元勋,地位高于张昭周瑜,孙权却不敢重用

孙权接掌江东之初,全靠一帮老臣们的全力辅佐才稳住了阵脚继而开创了伟业。从表面上看,张昭和周瑜在当时是被孙权捧得最高的两位主要大臣,一文一武正好震慑百官、统揽全局,所以他们二人在当时的地位极其尊贵、显赫

政治谋略 范蠡急流勇退——审时度势知进退

范蠡急流勇退——审时度势知进退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虽出身贫贱,却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交情很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公元前4

崇祯帝究竟如何死去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熹宗病危,召信王入宫受遗命。不久熹宗撒手归天,年仅17岁的信王朱由检即位,大赦天下,次年改为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年轻气盛的崇祯皇帝面临的是一种风雨飘摇的局面

此人乃三国顶级谋士,辅佐曹操战胜最强对手,最终却被曹操处死

汉末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军事才能远在刘备、孙权之上,而且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绝对称得上难得的文武全才。起初,曹操的实力虽然强于刘备,但与四世三公的袁绍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的。在曹操的帐下,有一位

历史人物 做官就准备好了离职

  这人有意思,人家做官总是一味顺着杆子往上爬,「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休?」(元.张养浩)不到不得已,没人愿意急流勇退,他呢,才出任京官不久(1170年任国子监博士,时年43岁),就随时准

刘禅他为何拒绝为诸葛亮修寺庙?

...理好,若嗣子还可辅佐,就辅佐他一下;若他不才,你就取而代之!”同时又遗诏刘禅:“你也丞相共事,如事乃父!”刘禅谨遵父命,事事皆听从诸葛亮吩咐,命诸葛亮全权处理蜀汉的军国大事,刘禅在楚

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做官就准备好了离职

杨万里这人有意思,人家做官总是一味顺着杆子往上爬,“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休?”(元.张养浩)不到不得已,没人愿意急流勇退,他呢,才出任京官不久(1170年任国子监博士,时年43岁),就随时

南宋爱国诗人杨万里:做官就准备好了离职

杨万里这人有意思,人家做官总是一味顺着杆子往上爬,“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个干休?”(元.张养浩)不到不得已,没人愿意急流勇退,他呢,才出任京官不久(1170年任国子监博士,时年43岁),就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