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重用蔺相如背后的玄机是什么呢?

Posted 蔺相如

篇首语: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赵王重用蔺相如背后的玄机是什么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赵王重用蔺相如背后的玄机是什么呢?

2、清朝皇帝赏赐的“黄马褂”背后的玄机!

赵王重用蔺相如背后的玄机是什么呢?

老实说,仅从史料来看,蔺相如真看不出有什么天大功劳,可以当上卿,并超过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主要事迹有三件,一是完璧归赵,一是渑池会,一是将相和。将相和发生时,蔺相如已经是上卿了,因而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前两处。

先说完璧归赵,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之前,他只是别人家的一个门客,无官无职。之后,他当上了上大夫,一跃成为赵国中层以上高官。

通常的说法,蔺相如的这次秦国之旅,是集机智与勇敢于一身,通过巧妙的周旋,让重宝和氏璧完好地回到了赵国,异常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所以被赵王大加赞赏,拜为上大夫。

然而,真的如此吗?

“完璧归赵”讲的是一桩交易。赵王得着一个楚国的国宝—和氏璧,怎么得着的,不知道。但秦王得到消息后,贪心发作,便想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王对此纠结万分。

赵王并不是不舍得和氏璧。他的纠结在于:秦国习惯黑吃黑,给了和氏璧,恐怕他也不会给土地,这样赵国是纯粹被欺负了,不免让人看笑话。然而不给,又怕惹恼了秦国,万一挨揍怎么办?

现在我们看下蔺相如在秦国的表现。

他先是把和氏璧给了秦王后来又用计谋要了回来,原因是他认为秦国没有给土地的意图。之后采用缓兵之计,一面让秦王斋戒五天,并用九宾之礼来重新接见他,一面让随从趁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对于蔺相如的要求,秦王全部照做。五天后,蔺相如却对秦王说,因为秦国一向没有信誉,所以我已经让人把和氏璧带回赵国了。如果您真有诚意,就先付款后交货。

蔺相如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看史记原文,“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凭心而论,这些难道不都是个人的主观臆断吗?蔺相如在做决策时,其实根本无视秦王的举动,凭借的基本都是过往的经验和对秦的刻板印象。因而无论秦王如何表现他的诚意,蔺相如大概都会做同样的动作。

试问,蔺相如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明摆着把秦王当猴耍吗?

对于你的要求,我完全满足,最大限度地展现诚意,但你却不声不响地把和氏璧带走了,还光明正大指责我一向吃白食。秦王此刻的内心恐怕是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吧。

说好的担心惹恼秦王呢?

史料记载,完璧归赵后一年,秦国进攻讨伐赵国,占领了石城。第二年,再次攻打赵国,屠杀赵军两万人。两次都是大胜。如果说,这次出使的任务是既让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赵国,又不惹恼秦国,显然蔺相如并没有做到。

那为何赵王又对蔺相如加以封赏呢?只是因为他带回了和氏璧?

我们再看渑池会。完璧归赵后四年,在经过对赵的两次军事进攻后,秦国突然提出议和,会议地点在渑池。

这是蔺相如人生的另一个关键点。之前,他是上大夫,属于中层官员。之后,他荣升为上卿,比廉颇地位还高,这是赵国最核心的决策层了,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了。

渑池会蔺相如干了什么事呢?

先是秦王说,老赵啊,我听说你对音乐挺在行的,请演奏一下瑟呗。赵王于是鼓瑟一曲。秦国的史官这是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一块吃饭,秦王命令赵王鼓瑟。

这时蔺相如忽然走到秦王面前说,我们大王也听说秦王您擅长秦国音乐,请秦王演奏盆缶,给我们助助兴。秦王大怒,不答应。蔺相如说,我离你还没有五步远,信不信我溅你一身血。

面对这种真理式的威胁,秦王只能认怂,象征性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便让赵国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国敲了一下缶。

可见,渑池会上,蔺相如的主要功绩就是灭了秦王的面子,大涨赵王的威风。这当然有功,然而真值因此让他当政治局常委吗?毕竟这事怎么看怎么像在逞匹夫之勇。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羞辱秦王,仅从故事本身来看,一个是在耍嘴皮子,一个是在逞匹夫之勇,但蔺相如却凭借这两件事,进入赵国的最高决策层。难道赵国的官这么好当?

不怪乎廉颇愤愤不平:我身为赵国的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不过是耍嘴皮子的人,却成了我的上级。而且蔺相如原本就是一个低贱的人,耻辱啊耻辱,真令人无法容忍。

那么,是因为赵王昏庸无能、任人唯亲吗?

并不是。此时的赵王是赵惠文王,虽然比不上他父亲赵武灵王,但他也是赵国有名的明君。在他的手上,赵国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一代强国。

赵惠文王之所以刻意扶持蔺相如,在于他是一个坚定的抗秦派。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会,蔺相如对秦的种种行为,无一不表明这一点。

相比之下,廉颇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联秦派。联秦不是亲秦,而是保持与秦国的合作关系,避免冲突及对抗。简单一点,就是对秦装孙子。与此同时,向东讨伐山东诸国,不断扩大自身实力。

这有点类似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孙权知道自己无法抵抗曹魏,所以除非逼不得已,尽量保持与曹魏的合作或依附关系,比如接受曹魏的吴王封号。同时向南、向西发展自身实力,直到可以与曹魏抗衡为止才露出獠牙—称帝。

这是面对强秦的必然选择,因而赵王需要廉颇。但是他又不希望国内只有联秦派,这样的话,在国际舞台上,赵国就被死死地与秦国绑在一起了,这又是赵王不乐于见到的。

赵王要给赵国搭建一个灵活的国际舞台。对秦,赵可以是一个合作对象。对各诸侯国,赵又是一个可以联合攻秦的对象。

所以他需要扶持蔺相如,树立抗秦的形象。这应该才是蔺相如步步高升的真实原因。本文为小常识网原创,未经小常识网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清朝皇帝赏赐的“黄马褂”背后的玄机!

清宫戏常有皇上赏某大臣穿黄马褂骑马绕紫禁城一周的桥段,宠臣自然是风光无限,围观群众看着也艳羡至极。

那这个黄马褂,究竟是何等尊贵之物?除此以外,还有什么物件是皇帝常用来赏赐的呢?

皇家尊荣黄马褂

马褂是满清的一种官服,服饰形制便于骑射。而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做的,才叫黄马褂。

因为黄色是清朝礼制规定的皇帝专用色,所以能获得一件黄马褂,可是一种极高的政治待遇和无上荣耀。

实际上,这种赏赐在清初并不盛行,直到道光、咸丰年间以后的史书才多有记录,比如清末,皇帝赏黄马褂给镇压叛军有功的大臣。

不过,黄马褂也不仅限于赏赐给军功者,朝廷特使、宣慰中外的使臣都在其列。只要圣上欢心,赏给谁不赏给谁,有时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比如,慈禧就曾赏赐给开火车的司机师傅一件黄马褂。

接轨国际换宝星

可是,清代皇帝中,独独光绪爷不爱赏黄马褂而爱赏勋章。只是,勋章在清朝有个更别致的名字——“宝星”。

清末国际交往增多,外国大使、考察官员、游历要员等要表达其母国首脑的敬意之情,往往向中国皇帝进献勋章。然而,清政府回赠的多是黄马褂、花翎或是绫罗绸缎等特产。虽有中国特色,但作为礼节性的馈赠物品,看起来多少有些“违和”之感。

于是,善于“师夷长技”的总理衙门责无旁贷,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向朝廷上奏了《宝星章程》,建议设置“双龙宝星”勋章,借此与国际更加接轨。

相关参考

揭秘廉颇与蔺相如的关系为什么叫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

揭秘廉颇与蔺相如的关系为什么叫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

将相和的故事

故事简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

为何说廉颇与蔺相如是刎颈之交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

清朝皇帝赏赐的“黄马褂”背后的玄机!

清宫戏常有皇上赏某大臣穿黄马褂骑马绕紫禁城一周的桥段,宠臣自然是风光无限,围观群众看着也艳羡至极。那这个黄马褂,究竟是何等尊贵之物?除此以外,还有什么物件是皇帝常用来赏赐的呢?皇家尊荣黄马褂马褂是满清

清朝皇帝赏赐的“黄马褂”背后的玄机!

清宫戏常有皇上赏某大臣穿黄马褂骑马绕紫禁城一周的桥段,宠臣自然是风光无限,围观群众看着也艳羡至极。那这个黄马褂,究竟是何等尊贵之物?除此以外,还有什么物件是皇帝常用来赏赐的呢?皇家尊荣黄马褂马褂是满清

有关善于承认错误善于道歉的历史故事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酒宴上,秦王请赵王弹瑟。赵王弹了一曲。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必须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

历史人物 大唐朝开国名相房玄龄三起三落的背后玄机

  导读:说起大唐名相,人们就会想起。,名乔,齐州临淄人。唐初著名政治家。太宗贞观年间十八学士之一。在他任宰相期间,对于初年「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房玄龄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

历史剧本

剧本:完璧归赵背景:战国人物:赵王、蔺相如、秦王(芹菜)、赵臣(3个)、秦臣(4个)、小兵兼马车夫兼小六第一场:时间:赵王早朝地点:赵王宫赵王:(边上边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总觉得心神不定也睡不

兵法谋略 赵王为何不再重用廉颇?

廉颇是赵国一名英勇善战的名将,他的英雄声名在诸侯间传扬。长平之战,赵惠文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以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廉颇作将军,结果一败涂地,牺牲了四十五万人,令赵国损失惨重。赵悼襄王立位以后,以乐乘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