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文轻武

Posted 骑兵

篇首语: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重文轻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重文轻武

虽然宋代给后世的印象是重文轻武。但鲜为人知的是,宋朝拥有中国古代防护最好的重装步兵。 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为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同时为了更有效抗击装甲骑兵的需要,宋代还生产了大量的各种大刀。特别是在南宋的初期,大刀和大斧已成为装甲步兵(重步兵)的重要装备。例如,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宋军和金兵的郾城之战,宋将岳飞就把装备有大刀、大斧的装甲步兵按两翼摆开阵势,有效地阻止了金兵装甲骑兵的进攻。当时,用大刀对付装甲骑兵进攻的基本战术,先是用大刀劈砍防御比较弱的马腿,然后,对准骑兵的胸部猛砍。 但是冷兵器时代,没有强大的骑兵就不可能成为军事强国,汉武帝为对抗匈奴,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改变了步兵为主的步兵体制,才得以主动出击,唐太宗则最喜选择敌阵薄弱部位,亲率骑兵冲锋,"敌无不溃败",一骑飞驰于前,数万骑兵紧随其后的场面。今日想来,尤叫人神往。 正是精锐的骑兵使唐帝国威震四方,然而自从中唐以来,汉人失去了西北的产马地,军队又逐渐转为以步兵为主,宋代既是如此,宋军中骑兵只占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如刘光世军五万二千人,仅有三千多战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宋马体形较小,一般大约1.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西夏金元的军队,都是以骑射见长,平均一人有两匹马,精锐部队可达人均三匹,北方民族的骑兵非常灵活,一次冲锋,一个回合的交战即使失败,"败不至乱",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点,退出战斗,重整队列,再次冲锋,当时即使是宋军兵力占优的一些大战,双方仍要激战几十回合,才能分出胜负,而宋军只要一次溃败,就会一泻千里。 面对善骑的劲敌,宋朝也有人主张发展骑兵,但这种主张不占主导地位,宋朝总的对策还是以步制骑,因为组建骑兵需要大量马匹,而宋朝的马匹主要是通过与贸易得来,需要耗费巨大的投资。 "计一骑之费,可赡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重要理由,甚至曾与西夏交战多年的范仲淹,也是反对加强骑兵的,但是没有骑兵,就只能永远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这是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 其实不善骑射的状况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战争改变的,南宋时,岳飞是非常重视骑兵的,岳家军主要通过战场上缴获大量战马,组成了相当强大的骑兵,在堰城大战中,由岳云率领的岳家骑兵曾于金朝引以为骄傲的主力骑兵搏战,看来岳家骑兵的素质已不见得比女真骑兵差,可是除岳飞之外,宋军其他大将仍然局限于以步制骑的战略,没有以骑制骑的战例。 辽西夏金等举行大规模会战时,往往集中几万至几十万的骑兵,而步兵仅仅负责运输,开挖壕堑,而宋军却不懂的编组骑兵大部队,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而是将骑兵分散在各个战场和部队中,作为步兵的附庸,使数量本以很少的骑兵更显劣势,此状况宛如二战初期的英法联军分散使用坦克,结果一败涂地,总之,马匹缺乏,再加上作战时分散使用,成为决定宋军武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中国古代除了宋朝还有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但军事能力却极其强大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重文轻武的宋朝和明朝,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宋朝为了防止五代军阀割据局面再次发生,大力削弱武将权力,并设置了二府三司制。二府为政事堂、枢密院,政事堂长官是首

历史秘闻 中国古代除了宋朝还有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但军事能力却极其强大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重文轻武的宋朝和明朝,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宋朝为了防止五代军阀割据局面再次发生,大力削弱武将权力,并设置了二府三司制。二府为政事堂、枢密院,政事堂长官是首

历史人物 "重文轻武"的国策是宋朝灭亡的原因吗

皇权衰微,兵变不断,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这造成了先秦以来的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宋的灭亡要一定程度上归咎于他的"重文轻武"的国策上。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宋朝以文治

历史人物 宋太祖重文轻武不过是掩人耳目

  世人都说大宋朝是文人的黄金时代。一切的幸福,源自于赵匡胤重文轻武。当年太祖以武力夺取后周天下,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太祖杯酒释兵权,并且从制度上压制武将,抬高文臣。于是重文轻武,遂成两宋风气。不过,真

历史人物 重文轻武的明朝有没有尚武的皇帝?

我们知道,宋朝灭亡的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就是重文轻武,文官的地位被抬得很高,反而是在外杀敌护国的武官得不到重视,可以说,这是一个能够防止武将功高震主的办法,但对于国家稳固来说也是弊端。到了明朝,这种风气

宋朝历史 掩人耳目

世人都说大宋朝是文人的黄金时代。一切的幸福,源自于宋太祖重文轻武。当年太祖以武力夺取后周天下,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太祖杯酒释兵权,并且从制度上压制武将,抬高文臣。于是重文轻武,遂成两宋风气。不过,宋太祖

清朝重文轻武 但这个职位的武官可以蔑视所有文官

清朝虽然是“马上得天下”,但一旦统治稳定下来,照样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在清朝的权力体系里,文官的话语权明显高于武官。武官见了文官,自动先矮2级,一点脾气都没有。所以,曾国藩在创建湘军后,哪怕已经手握兵

历史人物 宋朝重文抑武,武将的收入很低,为什么岳飞是一个例外

由于古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一直不受官场的重视。即使是同样等级的文官和武官,在文官面前武将都要十分恭敬。因为武将拥有兵权,皇帝就对武将颇有忌惮,在各种权利上压制武将,怕他们带兵造反。最典型的是在俸禄这

宋朝重用文官,为什么明朝也重用文官?明朝文官竟能吊打宋朝文官?

宋朝重用文官,为什么明朝也重用文官?明朝文官竟能吊打宋朝文官?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重文抑武或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了宋朝,且当时五代时期下属推

历史军事 宋朝武器装备

实话实说,现代人对宋朝的印象就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一方面,科技人文经济高度发达,另一个方面,武将不受重视,部队战斗力堪忧,经常受辽、金等外族欺辱。恰恰正是如此,宋朝才有财力物力进行武器装备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