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重用文官,为什么明朝也重用文官?明朝文官竟能吊打宋朝文官?

Posted 文官

篇首语: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重用文官,为什么明朝也重用文官?明朝文官竟能吊打宋朝文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重用文官,为什么明朝也重用文官?明朝文官竟能吊打宋朝文官?

宋朝重用文官,为什么明朝也重用文官?明朝文官竟能吊打宋朝文官?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重文抑武或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了宋朝,且当时五代时期下属推翻上司夺权称帝的现象相当普遍,所以对武将非常不放心,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用丰厚的待遇以解除他们对中央皇权的潜在威胁。

到了明朝时期,明朝的军事制度,一直以来也有一个槽点,那就是:文官带兵。甚至,连金庸老先生都忍不住感叹道:明朝文官带兵并非运气原因,而是文官确实有这方面的军事才能。那么,明朝为何也有这一传统,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就来挖掘挖掘其背后的真正深意。

其实,这一现象是和明朝的军事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它主要呈现于明朝的中后期。自明朝建立以来,就实行“专征”制度,尤其是卫所制度发展的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所谓的“专征”,就是指受命自主征伐,或者擅自进行征伐。

由于,明朝打仗的时候,都是从卫所中挑出来兵员,组成军队之后再由大将率领出征。这样一来,士兵与将军互不相识信任感下降,军队的战斗力肯定会受到大大的影响。并且,“专征”对领军者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明朝早期“专征”均是由能人异士担任,可是,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时期,就明显的不行了。朱允炆由于用人不当,靖难之役的时候,近百万的士兵败倒在燕王朱棣的十几万人面前,最终,朱允炆的结局可想而知,成了成王败寇。

朱棣登基后将“专征”的重任交予国公邱福,在征讨鞑靼中邱福全军覆没而归。朱棣只得自行担起大任亲自北征,当然他成功了,也成为人们口中的“马上皇帝”。而之后,其重孙朱祁镇为效仿他这一壮举却光荣“牺牲”,土木堡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成为俘虏。

从以上的历史事迹,我们也能看出“专征”有利有弊:

一方面需要避免将领拥有威胁皇权的资本;

另一方面却对将领的选择要求很高,否则,一旦看错人了的话就真成千古恨了。

明朝中前期,多是武将担任,可是,后来却发展成清一色的文官。

那么,这怎么又给倒回来了呢?

其实,这一转变,与明朝的政治制度也有着很大相关性。明朝实行分权制度,在中央,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在地方,地方兵权与行政权分开。但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在地方设置巡抚和总督,且这两个职位都由中央文官兼管,主要负责管辖兵马,司法大权等。

所以,原本安享太平生活的文官,也就慢慢的被推向了军事重地。

那么,文官怎么会突然掺和到这种事呢?

一是、明朝政治稳定,在太平时期,武将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

二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壮大,武举要求武将需精通兵法策略,而且,选拔权也是由文官担任;

三是、帝王本人为巩固自己的皇权,文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刻,一般不会做出挑战皇权的行为,而武将则是帝王忌惮的对象。

因此,文官变成了“专征”的最好选择。

其实,文官“专征”也存在一定的顾虑,明王朝便设立了一套监督制度,给了武将“总兵”的职务。总兵常驻在地方,既可以统一事权,又可以提升军队的战斗能力。当然,总兵之上有巡抚的制衡,之后,又设置太监来镇守地方。

于是,就形成了宦官——文官——武将相互制约的局面,这就是明朝的“三位一体”模式。

三位一体模式其统领者称为“总督”,要运转好这一模式,需要由极有能力者方能做到,在明朝历史上除了王骥外,还有一个典型人物,那就是于谦。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兵部尚书,执着推行“以文制武”的观念。到后来,无论是对外御敌还是对内镇压,文官都发挥着很大作用。

这里,我们也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明朝时期的文官“专征”比宋朝时期的文官“专征”更据效力。

那么,明朝文官“专征”为何会吊打宋朝?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

明朝文官“专征”要通过层层磨炼和考核,才能拥有这个头衔及权力。首先“专征”者要有一定的军事基础,比如:于谦从小便喜读兵书;王阳明更是文武双全,不仅熟读兵书,还勤加练武,在后来遭遇质疑时,才凭本事,也就是三箭全中靶心来征服众人。

当然,仅仅靠军事素养还是不够格的,在登顶期间还要经过层层考验,淤血奋战,真正地从下往上爬。比如,王越就是从一个小小的参谋长参与到军队的作战之中,慢慢积累经验再到后来的独当一面,因此,想要在明朝成为“专征”的领导者,也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

可以说,明朝的这种模式,也培养了不少卓越的文官。

但是,明朝最终走向覆灭,也与这种模式的破坏有着很大的关联。

其一、明朝党派的争斗愈演愈烈,这就造成了许多军事才能非凡的文官受到迫害,成为党派之争的牺牲品。

其二、“三位一体”的模式,在明后期成为军队打仗的掣肘,由于,权力的分散,各职位之间相互的不信任,这也导致了明朝在战争中屡屡受挫,最终,成为其走向灭亡的重要点。

参考资料:

【《宋史》、《明史》、《明朝的“三位一体”模式》】

相关参考

宋明时期的文官统兵不输武将亦或更强

众所周知,自宋朝起中国的制度开始了「”重文轻武”的时代。宋朝宋之前,领兵打仗的主帅绝大多数是武将专职,极少有文官领兵出征。由于宋朝的皇帝认为,十个贪官的危害也抵不上一个武将造成的危害,导致宋朝的武将一

宋朝真的不杀文官?柴姓在两宋为什么受到优待

两宋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文章甚多,我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宋代的文官大部分都是被贬到苦寒之地,甚至海南。历来这样被贬的文官喜欢借诗言志,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好多两宋文官留下来的诗词,活着说是他们的牢骚话

明朝滅亡原因分析—文官集團

上次我們明朝簡單地了解下明朝的宗室,這也只是明朝晚期存在的其中一個問題,今天我們再來聊一聊明朝的文官集團,有人可能會說了文官幫助皇帝治理國家,怎麼會危害國家呢,豈不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明朝是一個

宋朝文官到底会穿何种官服

最近,被称为「”中国版福尔摩斯”的《宋慈洗冤录》上映了。在此之前,宋慈这个名字被搬上荧屏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欧阳震华饰演的《洗冤录》,第二次是何冰饰演的《大宋提刑官》。对「”宋慈迷”们来说,这两部电视

明朝文官真的不能封公侯吗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章亚军文官不许封公侯是一条大明律例。《大明律》中有如下规定:凡文官非有大功勋于国家,而所司朦胧奏请辄封公侯爵者,当该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斩,其生前出将入相,能去大患,尽忠报国者,

原来宋朝文官地位这么高,难怪开封府尹胆敢得罪高俅保林冲不死

《水浒传》中很多英雄好汉都是因为得罪当时朝廷的奸臣而被迫落草梁山,林冲正是其中一员。林冲之妻貌美,不幸被好色的高衙内撞见,调戏不成则加以陷害,更是在高俅的谋算下带刀闯进白虎堂以致获罪,交予开封府审判。

由一个文官指挥,1.8万宋军战胜17万金军

说到宋朝,人人公认的最大的弊病就是重文轻武,所以导致宋朝经济蓬勃,然则军事实力弱,常被欺负。北宋被金军灭了之后,赵构就竖立了新的政权,南宋,建都南京。在岳飞、韩世忠等积极抗金下,取得非常大的功效,但赵

明朝文官最高爵位只能是伯爵,为何不能封为公侯

图片来自网络我国自周朝开始,就出现了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汉朝把五等爵位变成了王和侯两种,能够得到这份殊荣的都是皇帝的本家、外戚和有功之臣,后来又把担任丞相一职的人封侯。自汉朝以后,尤其是到了

明朝蒙古降将哱拜造反真相,文官欺压、克扣军饷,以文御武失灵

本文节选自《大明权力场》出版机构:台海出版社哱拜本是蒙古人,在贺南山北面游牧,嘉靖年间因部落之间的矛盾而投降明朝,被宁夏巡抚王崇古收留。明廷采取以虏制虏的政策,命哱拜统领2000私家兵在阴山、贺兰山一

清代文官官服补子大全

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方形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