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锢
Posted 宦官
篇首语:成功无须解释,失败却有许多托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党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党锢
党锢(汉语拼音:Dɑnggu;英语:Danggu),中国东汉桓、灵二帝统治时期官僚士大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遭禁锢的政治事件。所谓“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党锢的政争自延熹九年(166),一直延续到中平元年(184)。
赤眉、绿林起义东汉自和帝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官僚士大夫倾向于外戚一边,他们在清议中抨击时政,反对宦官专权。延熹九年,司隶校尉李膺捕杀交通宦官、教子杀人的方士张成。宦官唆使张成弟子牢脩诬告李膺等人蓄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共为部党,诽谤朝廷。桓帝于是通令郡国逮捕“党人”。李膺和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及陈滂、范滂等 200余人均被收执,太尉陈蕃也以用人不当被策免。次年,桓帝又下诏将“党人”赦归田里,禁锢终身,不得做官。
这一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公愤,与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更趋激烈。永康元年 (167)灵帝幼年继统,窦太后临朝,外戚窦武为大将军,执掌朝政。他与太傅陈蕃起用党人,打算消灭宦官势力。后因事机泄漏而失败,陈蕃被杀,窦武自杀,李膺及为陈蕃、窦武所荐举者及门生、故吏等皆免官禁锢。建宁二年(169),宦官侯览又使人诬陷张俭与同乡24人“共为部党,图危社稷”。同年十月,曹节也乘机奏捕拷杀虞放 、 李膺、杜密等百余人,妻子皆徙边。此外,借机报私冤和地方官滥捕牵连,以至死、徙、废、禁者又有六七百人。熹平元年 (172)宦官又指使司隶校尉段颎逐捕党人和太学诸生千余人。熹平五年,进一步下诏州郡,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和五服以内的亲属,都免官禁锢,并连及五族。这次党锢前后延续了十几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后,灵帝下诏赦免党人,党锢至此才告结束。
“党锢251240” 6相关参考
东汉党锢之祸 士大夫政治抗争的第二次大惨剧 东汉党锢之祸,是东汉桓、灵时的两次打击士人和太学生的事件,影响深远。东汉 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敢
帝国末日:东汉学潮兴起与党锢白色恐怖 东汉桓、灵两帝,亲宦官小人,而远一心报国的士大夫,终于由三万“清议”的太学生闹学潮造成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亦是东汉帝国亡国的先兆。
帝国末日:东汉学潮兴起与党锢白色恐怖 东汉桓、灵两帝,亲宦官小人,而远一心报国的士大夫,终于由三万“清议”的太学生闹学潮造成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亦是东汉帝国亡国的先兆。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两帝兴党锢之祸的故事。 自159年梁冀死后至167年汉桓帝死,几年间宦官势力几乎达到独霸政权的地位。内外重要官职多被宦官党徒把持,官僚集团的道路比梁冀si前更狭
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从东汉和帝开始,继皇帝位的全是不懂事的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100多天。这些娃娃们做了皇帝,怎么能管理朝廷大政呢?于是,太后垂帘听政就成了合情合理的事情。太后掌权以后,最
东汉的党锢之祸东汉到东汉桓帝时,宦官为害更是严重。东汉桓帝延熹九年,比较重名节的读书人和名士,发出批评朝政,改善朝政的言论来攻击宦官。宦官反而诬告李膺等名士与太学生私自组党,批评朝廷。东汉桓帝于是捕李
宦官五侯掌权以后,跟梁冀一样胡作非为。他们把持朝政,卖官卖爵,从朝廷到全国郡县,都有他们的亲信,搞得社会黑暗不堪。当时有一批士族地主出身的官员,不满宦官掌权,主张改革朝政,罢斥宦官;还有一批中小地主出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依仗皇上为非作歹的权贵和清廉的有识之士之间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东汉党锢之祸就是其中之一。党锢之祸原因不是别的,就是由于宦官凭着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和皇帝赋予自己的
中国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一阶层已经壮大起来,他们凭借其文化知识积极参与政治,到处游说。各国诸侯对之多加宾礼,或予以重用。有些士人出将入相,纵横捭阖,诸子百家,变法争鸣。所谓“得士者强,
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迫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