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长制
Posted 官吏
篇首语:你今天的日积月累,早晚会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粮长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粮长制
粮长制(汉语拼音:liáng cháng zhì),中国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区设粮长。最初粮长先在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公推。后为政府指派。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之侵渔,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明初,还具有基层政治首领的职能,职权为率同里长丈量土地、编造鱼鳞图册及黄册制度、劝导农民耕种生产、检举逃避税粮人户、呈报灾荒和蠲免事宜、揭发不法官吏和地方顽民等。有的还兼掌听讼理狱之权。后粮长职权仅限于税粮的征解。后粮长制渐有变化,表现为:①粮长渐由永充制变为轮充制和朋充制,即粮长亲朋可继充其职。②粮长人数逐渐增加。③缩小粮区范围,缙绅易于催征。④粮长职能和性质发生变化。明初粮长具有半官性质,国家为保证粮赋征运,对粮长特加优渥,并赐予部分赦免权。永乐以后,粮长改为轮充、朋充以后,一般民户皆须承充,粮长一职已成为单纯而沉重的封建徭役。一条 鞭法推行后,粮长制已名存实亡。
“粮长制561390” 3相关参考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于洪武四年设置了粮长制度,到了永乐十二年,又开始实行漕军制度。这背后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导致明政府运粮制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今天就来跟大家分析一下。粮长制粮长制度是朱元璋开创的一
朱元璋建立粮长制度以良民治良民笼络粮长 浦江的郑宅镇,北依仙华山,南临浦阳江,蜿蜒的白麟溪穿镇而过,景色秀丽,历史悠久。这个江南小镇之所以叫郑宅,不仅因郑姓家族长期聚居在此,还与明初郑氏
三长制(拼音:sānchángzhì),(中国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之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采纳给事中李沖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
三长制(拼音:sānchángzhì),(中国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之制。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采纳给事中李沖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
公元486年建立三长制魏孝文帝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年)建立三长制。三长制是孝文帝建立的地方基层政权组织,规定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各
忌一言堂一言堂比喻缺乏民主、独断专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个人说了算,这是一种封建家长制做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而应该搞‘群言堂’,依靠集体智慧和严格程序来决定。”然而
二、太子一立与太子一废首立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只有22岁的康熙帝亲临太和殿,参照汉族的“嫡长制”,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清圣祖实录》
太和九年颁布「均田令」,太和十年订定三长制和新租调制,只花了四、五年时间,均田制基本上就确立了。此时,孝文帝有了余裕可以进行下一步作为,而这项重大决策就是迁都。北魏原来的国都在平城,也就是代京,是远从
哈萨克族的家庭为严格的父系家长制。丈夫在家庭中享有较高权力,但家内事务一般是尊重妇女意见。哈萨克族婚姻是终身的,婚约一经缔结,不许随便解除。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夫妻离异子女全部归于男方。若是丈夫主动提出
祖甲改制,已经形成宗法制,确立了父系,建立了大宗小宗。这可能是从氏族社会中的家长制发展来的,是和父系外婚制分不开的。但是,当时是否完全外婚还值得研究。甲骨文有祖、父、子、孙四字,是父系的现象。同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