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
Posted 战争
篇首语:我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孙膑兵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由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孙膑与其弟子所著。原著89篇,图4卷。后来失传。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一批孙膑论兵的竹简。经专家整理、编纂为《孙膑兵法》,分上、下编,各15篇,共收364简,1.1万余字。1985年版《孙膑兵法》定为16篇,共收222简,近5000字。
修正后的《孙膑兵法》内容主要包括:
《擒庞涓》篇主要记述孙膑在桂陵之战中,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办法,迷惑敌军,诱使魏将庞涓弃其辎重,兼程追赶,最终乘其方虚,在桂陵大破魏军,俘获庞涓。《见威王》篇主要记述孙膑初见齐威王时,陈述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威王问》篇主要记述孙膑与齐威王、田忌关于用兵之事的问答。齐威王问九条,田忌问七条,孙膑都给以圆满的解答。前一部分就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作战方法。后一部分主要指出用兵最重要的是“必攻不守”。
《陈忌问垒》篇记述田忌与孙膑之间的问答。简文残缺,现存部分主要说明在未能构筑壁垒时,如何组织配备各种兵力来进行作战,总结了马陵之战的战法。《选卒》篇主要从国家政治的宏观角度,论述关系战争胜负的一些重要因素。其中主要强调了选卒、有德行、明赏罚等等。《月战》篇谈到战争胜败与天象的关系。强调了天时、地利、人和对于用兵的重要性。《八阵》篇强调将兵必须知“道”。《地葆》篇从军事上论述各种地形的优劣与用兵的关系。《势备》篇提出战争不可避免,因而主张要“自为备”,完善兵器装备,形成必胜之势。《兵情》篇论述了治军方法,并以矢、弩、发者分别比喻士卒、将帅和君主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三方面都合乎要求,才能胜敌。《行篡》篇论述了如何使士卒和百姓在战争中为统治者尽力。《杀士》篇中,“杀士”意谓善于用兵的将帅能使士卒勇于为国捐躯。《尉缭子·兵令下》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与本篇主旨相近。《延气》篇列举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五事,主要是强调将军如何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官一》篇主要论述各种军事措施及阵法的作用或适用的场合。《五教法》篇提出了教育、训练士卒的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军队素质。《强兵》篇记述了齐威王与孙膑之间关于富国强兵的问答,内容重要,故列为上编之末。
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前期和中期的战争经验,围绕着新形势下的战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主张,丰富了齐国兵学理论的内容,促进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
孙子兵法一、“战而强立”的战争观。《孙膑兵法·见威王》篇中明确提出了“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的指导思想,认为依靠“仁义” 、“礼乐”无法“禁争夺”, 只有“举兵绳之”,即通过战争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达到“天下服”的目的。这是孙膑战争观的核心思想,它揭示了战争的政治目的。同时,它区分了“有义”和“无义” 战争,初步揭示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性质。该书深刻阐述了政治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民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巨大影响。还阐明了战争胜负对国家安危、存亡的关系,指出:“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孙膑兵法》主张慎战,即不得已时才进行战争。
二、“事备而后动”的备战观。孙膑认为要进行战争并赢得胜利,还必须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见威王》篇提出了“事备而后动”的备战方针和战争指导原则,要求战前做好战争的各项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无把握之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客主人分》)。并强调把战争准备的重点放在“有委”、“有义”上。“有委”,就是要有充足的战略物资储备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有义”,就是要有正义的理由进行战争,以取得军民的支持,得道多助。在《势备》中又提出了“旦暮服之”的备战标准,要求国家、军队做到常备不懈,有备无患。
三、富国强兵的治军观。《孙膑兵法》发展了前人富国强兵的理论。认为在诸侯纷争的形势下,只有“富国”才是“强兵之急者”,国家富了,才有条件使军队强大起来。把富国作为强兵的当务之急,揭示了军队、国防、战争对国家经济的依赖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主张变法革新,发展经济,提高生产,以此建设强大的军队,夺取战争的胜利,促进统一的事业。
四、以人为主的制胜观。《孙膑兵法》重视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把提高人的素质视为强兵制胜的关键。它在军事史上首次揭示了人是战斗力诸因素和战争制胜诸因素中第一位的因素,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月战》)。讲人是战斗力的第一要素。因此,对将帅修养不仅提出德、信、忠、敬等一般要求,而且提出要有驾驭战争的能力,“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 “甲坚利兵,不得以为强”,光靠武器精良,还不算强大;强调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人为,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一切条件,才能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孙膑兵法》曾广泛流传于战国末和秦汉时期,在历史上颇有影响。特别是孙膑提出的“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早已成为军事史上的著名战法,历来为兵家所仿效。其影响与日俱增,越来越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参见条目
“孙膑兵法503541” 15相关参考
《孙膑兵法》战国中期孙膑的军事著作。其书《汉书·艺文志》有著录,称《齐孙子》,后佚。今本《孙膑兵法》系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的整理本。孙膑,齐国人,孙武的后世子孙。他通过认真总结战国中
《孙膑兵法》竹简这是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墓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竹简。这部《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思想,总结了前人的战争经验,在战争观、军队建设和作战指挥上都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
齐国大军事家孙武死后100多年,他的后代子孙中又出了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孙膑开头与庞涓一道,在善于纵横捭阖之术的楚国隐士鬼谷子处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惠王处做了大将,很得信任,可是自认为才能不及孙膑
《孙膑兵法》简本共16篇。第一至第四篇记孙子与齐威王。田忌的问答。确定是孙膑所写。第十六篇《强兵》篇也记述了孙子与齐威王的问答但可能汉朝人不能确定这篇是否是孙膑本人所写的所以暂时附在了书末。第五至第十
战者有道思想战争认识论方面,孙膑认为用兵作战应遵循战争的规律,即“道”。孙膑提出将领要知“道”。在《孙膑兵法·威王问》中记载了齐威王、田忌与孙膑之间关于用兵问题的讨论,例如,两军相遇,势均力敌时该怎么
孙膑,其本名孙伯灵,是战国时代齐国的军事家,出生于阿鄄之间(今菏泽市鄄城),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代。相传孙膑和魏国大将军庞涓同出于鬼谷子师门,后来孙膑被庞涓迫害,遭遇膑刑,因此被称为孙膑。后来在齐国的帮助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称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
孙膑,齐国人,是孙武之后世子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他生在阿、鄄之间,这个阿、鄄之间应在山东郓城县古廪丘(今称水堡镇)。孙膑少年时曾与庞涓一起从师学兵法。庞涓出师后在魏国做了将军,自感才能不如孙膑
以人为贵思想孙膑十分重视战争要素中人的因素。他提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认为天地之间,没有什么是比人更宝贵的,着眼于训练精兵强将,提高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孙膑兵法·月战》篇中提到“天时、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