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清朝学术史见解是什么

Posted 梁启超

篇首语: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梁启超的清朝学术史见解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梁启超的清朝学术史见解是什么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雷晓凡 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的时代巨子、学术伟人,他学术目光敏锐,兴趣涉猎广泛,在文学、史学、司法、佛学等诸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纵观今天梁启超的传世文章,我们可以做一个基本判断:梁启超一生倾注力量最大者当属史学无疑。梁启超的史学作品中,《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尤为引人注目,以下我们就结合这两部重要作品谈一谈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的见解。 (梁启超) 首先,梁启超审视清代学术的目光打破了政治鼎革的局限框架。他认为清代的学术源头不在清初,而应该打破认为界限上溯到晚明时期,清学的收束也不在清末,而是民国初年。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梁启超开宗明义:在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而民国十来年,则可以算是清学的结束和蜕化,所以梁启超把三百年算为学术史的一个“时间单位”。梁启超此讲义的开启时间为1923年,讲述内容则是从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开始。由此可见梁启超学术目光之深邃,其贯通溯源的思想,对清代学术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清代学术概论》书影) 另外,梁启超将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比较,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欧洲的文艺复兴,“一言以蔽之,曰返于希腊。本以美术为根干,无美术则无希腊”。而有清一代的学术在中国学术史 上“价值极大”,但清代的美术在中国文艺美术史上“价值极微”。在文学方面,六朝至隋唐时期中国人翻译佛经,有语言文字方面的创新发展,有清一代在文学上除了《红楼梦》外建树不多,多关注于研究古籍,以“乾嘉学派”为主流,缺乏创新演进。但文艺复兴时期“文字衍声”则“古今之差变剧”。这是清代文化与文艺复兴最大的区别。 第三、梁启超以自己的观点解释了清代自然科学的衰败。众所周知,清代学术的主流是考据学派。因此《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人集精力于此一点,其贡献于我文化者已不少,实不能更责以其他”,况且清人对音韵等学问的考究中,已经有了对于人类“发音官能构造之研究”。同时,中国传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概念,对于物理、化学、动植物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素乏趣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写作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撰写《清代学术概论》,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便完成这个六万字左右的小书,不可谓不迅速。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经典地位至今也未被撼动。梁启超的若干论述,也许从学历的角度而言还有待商榷,但其参考价值与拓荒意义,将永远在中国学术史上熠熠发光。 参考资料: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齐春风:《大家精要 梁启超》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施祺  杨培超

相关参考

梁思永为何会选择考古及人类学作为自己一生的学术方向

梁思永在梁家几个子女中是较少让梁启超操心的,这也许和他的性格中沉着稳重、善解人意的特质不无关系,再有就是,他的恋爱、婚姻少有波折。夫人李福曼是李蕙仙的侄女,也就是他的表妹,比他小三岁,八岁以后一直住在

研究历史的目的梁启超

1.概述梁启超的活动的历史意义总体评价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

历史人物 威廉·阿瑟·刘易斯有着怎样的学术发展

发展经济学的学者可以分为悲观及乐观两派。各派也不是见解完全一致,有些人认为,对外贸易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因为贸易将摧毁原有的手工业,同时又引发对进口财货的需求。另有些人则担心多国有企业的问题。还有

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人物及其代表作有哪些

王韬,代表作品《扶桑游记》;郑观应,代表作品《盛世危言》、《罗浮偫鹤山人诗草》等;康有为,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等;梁启超,代表作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

梁启超之子,放弃美国高薪厚职,回祖国投身火箭研发,活到92岁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是一个重要人物,虽然他没能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在学术上同样取得卓越的成就,对近代中国有着不小的贡献。梁启超还是首位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的中国人。梁启超除了自身成就卓

历史秘闻 梁启超之子,放弃美国高薪厚职,回祖国投身火箭研发,活到92岁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是一个重要人物,虽然他没能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在学术上同样取得卓越的成就,对近代中国有着不小的贡献。梁启超还是首位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的中国人。梁启超除了自身成就卓

梁启超在变法失败首次提出 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

梁启超在变法失败首次提出 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

不好意思切错了

梁启超,世称任公,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全能人才,他活跃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坛,也在出类拔萃的民国舞台上运筹帷幄,并且隐退之后还能取得巨大的学术成果,堪称走到哪儿发光到哪儿的楷模。梁启超十分信奉西方

新会在历史上有什么名人明星

新会在历史名人有1、梁启超:梁启超是新会会城茶坑村嘉亨里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学术巨子。清末戊戌变法运动领导人之一,与其师康有为齐名,世称康梁。2、陈白沙:陈白沙,又名陈献章,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