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镜头下的新四军教导总队
Posted 新四军
篇首语: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美国记者镜头下的新四军教导总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美国记者镜头下的新四军教导总队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海方面地下党与新四军关系密切,双方相互支援,互相依托 。一九三八年初,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上海地下党利用上海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对新四军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援。反过来,新四军根据地,也同时保护接纳上海地下党的组织和骨干力量,另外在物质上也对上海党组织进行了有力支援。 ““皖南事变”之前,上海地下党组织两次了“上海各界民众慰问团”支援新四军,一共有六七十位同志留在皖南参加新四军。 前排左起:王纪华、顾执中、项英、姜平、姚惠滋;后排左起:陈琼瓒、朱立波、李一氓、陈昌吉。 第一次是在1938年11月18日,中共江苏省委组织了上海各界民众慰问团,主要成员有文化界代表顾执中、职业界代表王纪华,妇女界代表姜平和朱立波、海关代表陈琼瓒、农民代表姚慧滋等9人。同行的有美国进步记者杰克•贝尔登和新四军军部印刷厂厂长兼交通员陈昌吉。 慰问结束后,团员姚惠滋等以及随团同行的陈洁留下来参加了新四军,其余返回上海。慰问团返沪后,新四军叶挺军长和项英副军长给上海妇女界交了感谢函。 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途中的船上吃面条。 上海民众慰劳团到达皖南云岭章家渡新四军驻地时,受到了项英、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参谋长张云逸、参谋处长赖传珠,军部秘书长兼军法处长李一氓、第一支队副司令员付秋涛等领导人的热情接待,并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会上,慰问团向新四军献上“变敌人后方为前线”的锦旗。上海民众慰劳团在新四军驻地慰问、参观约一个月后返回上海。 以下组图为“上海各界民众慰问团”第一批慰问团访问新四军驻地时,所见到教导总队厉兵秣马进行训练的情形。杰克•贝尔登 慰问团向新四军献上“变敌人后方为前线”的锦旗。 新四军写的欢迎慰问团的标语。 慰问团在新四军驻地办的宣传壁报。 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教育长为广东连州东陂人冯达飞。 教导总队女生大队。 教导总队政治大队。 教导总队学员在学习射击。 慰问团在向教导总队学员进行演讲,介绍沦陷后上海,勉励他们奋勇杀敌。 新四军教导总队教育长,图为红军时代的冯达飞(小学时天天在他家门口过)。 1939年2月,上海地下党又组织了第二批慰问团,团长吴大琨是上海地方协会代表,副团长扬帆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代表、戏剧队队长。代表团六七十人,团内成立了党支部,支部书记是扬帆,支委是王元化和杨弃。慰问团完成慰问任务后,除吴大琨、王元化回上海汇报工作外,其他人员全部留下参加了新四军工作,扬帆在新四军军部先后担任项英秘书、新四军军法处处长、华中局敌工部部长等职务。 上海地下党除了组织两次慰问团外,还组织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职协上海战时服务团”、“国民救亡歌咏协会宣传团”。一共32人参加了新四军,其中包括“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金敏玉、李亚芬等12人;“职协上海战时服务团”沈西蒙、沈幸之等8人,“国民救亡歌咏协会宣传团”何时德、孟波等12人,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的壮大发展。 作者:连阳标统相关参考
俄罗斯摄影师镜头下的车臣战争,满目疮痍,俄国大兵再无红军辉煌DmitryBeliakov,俄罗斯战地记者,1970年生。作为一名非常优秀勇敢的战地记者,Beliakov去过最危险的地方,也获得过至高无
赵希仲,多用于人名,最为知名者为中共叛徒、原新四军第一纵队参谋长赵希仲(1903年—1968年7月17日),陕西长安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抗战期间,任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训练部长、副总队长、第一
作者:程兆强在看到的老济南照片中,我特别喜欢赫达·莫里逊拍摄的照片,她把镜头聚焦在济南平民市井生活上,展示了老济南的独特风情。赫达·莫里逊(Hedda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西
小时候年少不更的欢乐>是否在长大后渐行渐远?>如果能够在夏日蝉鸣的午后>回到那个快乐很简单的童年>你愿意么?>20世纪80年代,一个纯真质朴的年代>那时候的童年生活什么样?>1982年,家家户户都没有
80年代外国人镜头下的中国小吃,真是好吃不贵,如今已看不到在如今我们谈到世界奇迹的时候,总是能够想到世界的七大奇迹,这些似乎也已经是留下人们心中固有的印象,当然这些也能够称得上是罕见的奇迹,但是我国在
今年年初,日本京都大学综合博物馆举办了一次特别展览,公开展出了约3.5万张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老照片。与此同时,这些照片也全部对公众开放,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这些照片拍摄于1939年至1945年期间,是
历史秘闻 80年代外国人镜头下的中国小吃,真是好吃不贵,如今已看不到
80年代外国人镜头下的中国小吃,真是好吃不贵,如今已看不到在如今我们谈到世界奇迹的时候,总是能够想到世界的七大奇迹,这些似乎也已经是留下人们心中固有的印象,当然这些也能够称得上是罕见的奇迹,但是我国在
无论是电视电影还是纪录片,战场都是清晰无比,你能看见敌我双方的一举一动,但真实的战场却不是这样的,特别是装备体系齐全又势均力敌的大国之间的战场,你什么也看不见。当一支军队准备发起进攻时,他绝不会让敌人
抗战英烈邱东平(1910-1941),原名潭月,字席珍。广东海丰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邱东平烈士简介邱东平烈士是广东海丰人,1
电影《从奴隶到》曾经广为播映,剧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军事家罗炳辉。罗炳辉在新四军中威望很高,是个智勇双全的,还是个能双手打枪的神枪手。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美国著名记者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