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人征服罗马帝国的开始

Posted 阿拉

篇首语: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哥特人征服罗马帝国的开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哥特人征服罗马帝国的开始

原标题:波伦提亚之战:哥特人征服罗马帝国的开始 常言道:祸兮福之所倚。对于公元5世纪的西哥特首领阿拉里克而言,这句话就足以概括他半辈子的大起大落式人生。在其早年参加的冷河战役中,他还不过是效力于提奥多西皇帝麾下的蛮族首领。但在皇帝死后的公元395年,阿拉里克又突然举起了反对罗马帝国的大旗。 最终,这种看似蚍蜉撼树举动,以罗马城陷落和西哥特王国的建立而告终。但在哥特人叛乱的起始阶段,罗马人也不是没有将其消灭的机会。 波伦提亚之战,就是晚期罗马挫败蛮族抵抗军的典型战例。只不过到了那个阶段,胜利者已经无法利用起胜利本身,而失败者也未必就没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 >脆弱的和平 3-4世纪 哥特人已经成长为罗马东北边界上的重大隐患 >" 波伦提亚之战,始于参与双方之间那种根深蒂固的族裔猜忌和文化冲突。自从公元378年的亚德里亚堡战役以来,经历一系列败仗的东罗马帝国就已无法强制压服迁入巴尔干腹地的西哥特人。君士坦丁堡方面,不得不在对方的武力优势面前缔结“体面”的和约。 根据皇帝与蛮族首领间的协议,帝国让出色雷斯南部和马其顿的大量土地给蛮族安置自己。西哥特人也需要在战时为帝国提供本部族的士兵。罗马同哥特人的冲突 最终酿成更大规模的战争 >" 毫无疑问,以上协议是无法长期持久。很难想象一向秉持对敌人以牙还牙策略的罗马人,会忘却在亚德里亚堡战死皇帝的惨痛记忆。他们的这种做法,仅仅是迫于实力不济的无奈现实。只要蛮族的力量遭受亏损,那就没有什么理由阻止东帝国重提瓦伦斯被杀的旧仇。当时的许多皇家御用文人,还曾以被希腊化的凯尔特人为例。幻想哥特人会丢失自己的武力所峙,沦落为丧失自治权的普通纳税者。 但哥特人也并非省油的灯。他们不仅十分清楚维系自身地位的根源,还企图从和约中获得更多的利益。部族领袖一方面极其猜忌帝国征调己方部族士兵参与内战的做法,另一方面又非常不满足于老实耕作色雷斯和马其顿的土地。不少武士都想要重操旧业,用各种手段获取丰厚的回报。因此,当罗马统治者无法为期提供更好的待遇,又不断要求征调兵员的,脆弱的一纸协议就会被毫不犹豫地撕碎。 4-5世纪 孱弱的罗马军队已经不能保护自己 >" 事实上,这一切很快就在冷河战役后暴露无遗,西哥特人在那场战役中损失了1万精锐士兵。此事导致本已对当局意图十分猜忌的蛮族人彻底爆发。在首领阿拉里克的带领下,哥特人利用罗马皇帝提奥多西驾崩之际发动叛乱,宣告与东帝国完全决裂。 由于东帝国统治阶层的不作为,西哥特叛乱势力迅速在巴尔干半岛坐大。公元396年,阿拉里克劫掠了整个马其顿和希腊,兵锋直抵伯罗奔尼撒半岛。哥特人在防防御空虚的希腊有如无人之境 >" 先后掌握帝国最高权力的执政官鲁菲努斯和宦官欧特罗庇乌斯,均沉迷于控制皇帝阿卡狄乌斯的权力游戏,对地方上日益危急的局势却不闻不问。 >鲁菲努斯甚至做出贿赂阿拉里克的举措,任由对方在巴尔干腹地肆意妄为,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后者不要进攻君士坦丁堡。欧特罗庇乌斯也曾屈服于叛乱者的要挟,允许将东帝国的部分税收分配给他们处理。 阿拉里克得以在随后的三年中擅自将东西帝国交界处的伊庇鲁斯据为己有。希腊西北部的伊庇鲁斯地区 就成为了哥特人的前进基地 >" 祸水西引 此时的西罗马皇帝霍诺留斯 是一个软弱而无能的人 >" 上述事件原本与西罗马帝国无关。全部的冲突都发生在东帝国境内,对西部统治阶层的影响很小。但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导致蛮族叛乱迅速向西帝国境内蔓延。首当其冲的因素,就是当时西帝国实权派斯提利科的政策。虽然他自己是源自蛮族的归化人,但却拥有超过普通罗马人的帝国意识。常常会希望重振罗马的普世帝国状态,甚至是再次实现东西两方统一的壮举。为此,他先后数次以镇压叛乱势力的借口,主动向东部地区进军。虽然一度迫使阿拉里克从伯罗奔尼撒半岛撤走,但也引起了东帝国当权者的极大反感。后者不仅不对此心怀感恩,反而宣布斯提利科为公敌,并有意无意地诱导叛乱蛮族西侵,企图将这股祸水引向西部。 作为归化人 斯提利科比大部分本土人更坚持大罗马主义 >" 另一方面,对于以阿拉里克为首的西哥特人而言,无论马其顿、希腊还是伊庇鲁斯都不是他们心目中想要的沃土。因为这些地域多为山地,农业产出效益不大。自亚德里亚堡战役以来,上述地带就不断遭受蛮族的洗劫,元气恢复很慢,可供劫掠的价值就更少了。相比之下,作为西帝国腹地的意大利,就因其富庶更受到哥特武士的青睐。 在东帝国的蛊惑和利益诱导下,阿拉里克率领部众在公元401年末向西进发,并在11月18日在提马乌斯河畔击败了一支西部驻军,正式打开了意大利的门户。哥特人的西征 又让西罗马帝国措手不及 >" 第二年初,他又进一步西向包围了重镇米兰。成为自三世纪危机结束后,第一支威胁意大利本部的蛮族势力。西罗马帝国绝不会坐视如此严重的冒犯之举,但斯提利科在阿拉里克入侵时,还正在莱提亚和诺里库姆处理帝国与汪达尔人和阿兰人的冲突。当得知西哥特叛乱者威胁米兰后,立即率领军队从北方边境南下本土,不仅迫使敌人解除对米兰的围困,还将对手驱赶至位于波河上游的波伦提亚小城附近。 经过短暂的对峙,两位均拥有日耳曼血统的领袖,最终在当年复活节的黎明打响了决战。波伦提亚的战场,也进行了西罗马同哥特人的首次面对面博弈。尽管被同时代的教会史学家痛斥为渎神,斯提利科还是借西哥特人举行复活节圣餐的良机,首先向对方发起攻击。 位于今天意大利西北部的小城波伦提亚遗址 >" 激烈的血战 4-5世纪的罗马军队 已经完全成为一支大杂烩 >" 罗马军队的阵线,很可能如同当时著名的谋略家韦格提乌斯所述的那样布置。持矛的重步兵被布置在每个分队的最前列,轻装的投掷步兵紧随其后,弓箭手在处在最后位置上。数量不多的精锐士兵,被排在第二线位置待命。两翼则由骑兵单位提供掩护。 >由于当时的历史记录缺失,我们不知道斯提利科带了多少兵力来到利古里亚平原。但鉴于他是从多瑙河沿线的边境直接南下, 很可能调集了位于伊利里亚地区的22个野战军团主力。因此其规模大致在1-2万人之间。波伦提亚所属的利古里亚边区 就位于意大利半岛西北 >" 值得一提的是,斯提利科的御用文人克劳狄安曾提到,其恩主的军队里有相当数量的阿兰重骑兵。后者显然来自斯提利科在莱提亚和诺里库姆刚刚降服或招募的游牧蛮族。他们当中有不少是身披鳞甲、手持康托斯长矛的具装骑兵,极大地提高了罗马野战军团的冲击力和机动性。克劳狄安形容他们的指挥官绍尔:脸庞不大但精力充沛,仿佛能从他勇猛愤怒的眼睛中看到不朽的灵魂。 然而,亚德里亚堡的惨痛教训已经表明,哥特人绝非轻易能够制服的对手。虽然其军队规模还不足10000,并在进食圣餐时遭到突然袭击,但阿拉里克几乎是在敌袭警告发出的瞬间就做出了应敌策略。这位蛮族统帅一边迅速调集步兵据守营寨,一边组织骑兵准备进行反冲锋,在时间上把握得恰到好处。因而,等到阿兰骑兵冲到哥特营寨前时,就已经丧失了突袭的大部分优势。 属于萨玛迪亚分支的阿兰人 拥有不错的骑兵传统 >" 与之相反,受到鼓舞的哥特人士气旺盛,以最快速度披挂上阵。尤其是属于精英阶层的重骑兵部队,几乎同时对阿兰人的骑兵发起反冲击。他们和阿兰人一样装备有铁盔甲胄、利剑,只是采用更加轻便的长矛。由于自身就长期生活在乌克兰大平原附近,哥特人的部族中有很多就是招募来的阿兰人、萨尔马提亚人或匈人。他们不仅将当时最好的骑术传授给哥特贵族,也作为精锐骑兵参加战斗。尽管他们坐骑的覆甲率或许不如财大气粗的的阿兰骑兵,但娴熟的冲锋技术和昂扬的斗志却弥补了以上缺陷。结果,在双方的骑兵战中,哥特人使与阿兰人交手而不落下风。 >阿兰人的指挥官绍尔也是一马当先。身先士卒的他,一度砍杀了当面的哥特骑士。在他的率领下,阿兰骑兵始终给敌人造成很大的压力。两边就这样杀成一片,阵势犬牙交错,不时上演人仰马翻的好戏。但不幸的是,就在绍尔带头左冲右挡之际,一位哥特战士从背后用利剑刺穿了他的身体。这极大地影响了阿兰人的士气,导致骑兵阵线出现混乱。 哥特人则迅速抓住机会,迫使指挥体系陷入紊乱的阿兰人夺路而逃。原本由后者掩护的步兵阵线侧翼,顿时出现缺口。阿拉里克的重骑立即蜂拥而去,似乎亚德里亚堡战役中的侧翼包抄又将重演。哥特人是当时日耳曼系中骑兵实力最强的 >" 危急关头,斯提利科亲自带领一个野战军团的罗马预备兵力,前往侧翼堵住侧翼缺口。正是这一举动,拯救了危如累卵的罗马大军,使战场天平重新向己方倾斜。依托人数优势形成的厚重步兵方阵,罗马步兵很快就阻止了西哥特骑兵想要冲破军阵的意图。紧随其后的蛮族步兵同样也无力打破罗马人的盾墙,双方战线再次出现僵持。 显然,这种正面消耗对阿拉里克而言是毫无优势。尽管哥特武士的体魄强健,还继承了祖先惯用的蛮勇猪突战术。但他们更多地依赖身体条件而缺乏合理的训练和体能分配。更有执行力和纪律性的罗马步兵,只要顶住蛮族的几波攻势,就会发现对手有后劲不足的劣势。尽管4-5世纪的罗马步兵,早已不是当年的善战之师,却可以利用数量优势和堆砌远射武器来消耗对手。一些来自蛮族的小部落,也经常以辅助军团的形式加入罗马军队,稍稍弥补了近身战不足的问题。 晚期罗马军队中的日耳曼辅助部队 >" 随着时间推移,哥特人的兵力劣势逐渐显现。哥特人原本悍勇的战斗意志也越发薄弱,而斯提利科的部众则越战越勇。最终,蛮族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突破罗马人的包围之势。心中的怯弱避敌情绪,很快战胜了先前的斗志昂扬。很多人开始调头逃跑,身后的罗马人则对其紧追不舍。 由于时间仓促,哥特人在溃退之余也来不及阻止营地防御。顺势冲进来的罗马人,抓获了包括阿拉里克妻儿在内的众多俘虏。此举也标志着波伦提亚战役的结束,斯提利科是无可争议的战术获胜者。 一名典型的哥特人步兵 >" 不败而败 获胜的罗马军队 折损了大批精锐的近战部队 >" 不过,但波伦提亚之战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阿拉里克发动叛乱的根基,并未因此役失败而受到根本损伤。在波伦提亚战场上死伤的多为一般部众,其精锐的骑兵力量却没有伤筋动骨。 相反,作为胜利者的罗马人却由于血腥的肉搏而战力大减。特别是强大的阿兰骑兵部队,大部分都在此战中折损。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步兵当中。最有战斗力的重步兵,因为在前排而遭到最大损失。这些悍将也是最难训练和补充最慢的。于是,得胜的斯提利科又不得不选择与阿拉里克和解,仅仅满足于对手从意大利撤退。 巨大的损失 迫使斯提利科与阿拉里克讲和 >" 4个月,双方又在维罗纳再次上演捉对厮杀。这一次,罗马人甚至无法取得波伦提亚的惨胜战果,只能勉强接受不分胜负的黯淡结局。正是由于西哥特人在以上两战中表现出来的强劲实力,以及边境上的其它蛮族入侵,促使斯提利科改变了对阿拉里克的态度。他从强硬打击转向拉拢结盟,企图为自己影响东帝国政局增添一个重量级的砝码。 自此之后,西哥特人在斯提里科扶持下元气迅速恢复,最终成为5世纪时严重威胁西帝国的主要祸源。波伦提亚的战败,实实在在地让阿拉里克为征服罗马埋下伏笔。罗马军队的战术胜利改变不了蛮族入侵的大趋势 " 罗马人的不败而败,透着帝国的衰退和决策层的无奈。但在大趋势已经基本确定的格局下,任何所谓的小趋势都是软弱无力的。任何精明的操作和战术策略,都应该以避险和减少损失为主。若还有人向你不断鼓吹进攻性小趋势的作用,那么他不是傻逼就混蛋! "

相关参考

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后,印度盛极一时的贵霜帝国渐趋衰败,而笈多王朝则迅速崛起。到公元212年,罗马元老院宣布授予帝国所有自由居民以罗马公民权;及至238年,渐渐强大起来的哥特人开始侵扰罗马帝国,

罗马皇帝战死,帝国从此一分为二

四世纪中期,哥特人在匈奴人驱赶下,在多瑙河上游进入罗马帝国东部。罗马皇帝拒绝哥特人对色雷斯的土地要求,公元378年8月9日,两军交战,这就是亚德里雅那堡战役。一、罗马帝国危机不断加深,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哥特字体的历史

哥特式字体的历史.英文版非主流最先源于美国。哥特式(Gothic):1、哥特人的,哥特族的(指曾入侵罗马帝国的一支日耳曼民族)2、哥特式建筑的(12至16世纪流行於西欧的建筑风格,以尖拱、拱顶、细长柱

2013历史中考题

1.初中历史会考试题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

2016初二历史会考

1.初中历史会考试题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

2013中考历史复习题

1.初中历史会考试题378年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

班超经营西域 东汉对塔里木盆地的征服

...以东的敦煌地区边境控制着出口点。东汉对塔里木盆地的征服——或者是再征服——是

班超经营西域 东汉对塔里木盆地的征服

...以东的敦煌地区边境控制着出口点。东汉对塔里木盆地的征服——或者是再征服——是

杀人可以用钱赎罪同性恋必须死 古日耳曼人法律

5世纪早期罗马帝国崩溃后,权力中心移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ple)。西欧处于日耳曼部落中的哥特人(Goths)和汪达尔人(Vandals)的支配下。依据常识人们通常会认为,比起罗马帝国的暴虐统治,日耳曼人肯定会有过之而无不及。事实...

沙隆之战的结果如何 沙隆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礼的要求。于是沙隆之战就此爆发。公元451年,匈王与东哥特人、格皮德人等组成盟军,总兵力大约为50万,分成三路向巴黎、奥尔良逼近,准备进攻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统帅得知这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