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捍卫者的批判
Posted 传统文化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捍卫者的批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捍卫者的批判
新文化运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捍卫者的批判,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过程中难免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尽管出于正确的目的和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这场运动出现了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都是因为这场运动的一些看法和主张的解读模糊不清。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是基于“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在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宗教,文学等等均与时俱进和进一步发展的“新文化”。从其真正目的来讲,这种新文化并没有要将传统文化一棒打死,而是探求将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不过在新文化运动的进行当中,部分激进势力还是没能做到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是将其作为落后的思想一味的加以摒弃和批判,这便是新文化运动的滥觞。 (一)、首先,对于传统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以下看法与改良的主张:1、由胡适提出的“白话文运动”,从客观上来讲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繁荣。事实上,白话文运动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出现的,在历史上就曾经有政治家和学者提出了废弃文言文采用白话文的主张。如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轩就曾经根据洪秀全的指示,颁布《戒浮文巧言谕》,提出了改革文体的方针:“不须古典之言”。梁启超也提出过类似于白话文的“新文体”。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中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标志着白话文运动的正式兴起。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白话文在文艺上的突破。此后,白话文虽屡遭文言文支持者的非难和质疑,白话文还是以其通俗易懂,便于文化传播,受到了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的支持。事实上,白话文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文体改革上的革命,更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为新文学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以及汉字改革运动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新文化运动对于孔子的态度,并非“打倒孔家店”这么简单。新文化运动事实上并没有提出过全盘否定孔子思想的“打倒孔家店”的号召,而是集中和尖锐的批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思想与道德观已不适用于现代生活,需要在现代生活中树立一个新的道德观和思想来代替。同样的,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亦没有将之全盘否定。陈独秀在其《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道,“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从中可以看出陈独秀本人并非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只是觉得传统文化过于狭隘,需要加以扩充。 3、新文化运动主张将传统文化进一步的发展,使其变得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古代文学艺术的大部分都得到了应有的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文学等等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百家的学说与佛学的研究也进一步的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成分,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在新文化运动中,确实存在着部分激进分子,提出了全盘西化与盲目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错误主张。而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与封建守旧派的界限模糊不清,部分传统文化的捍卫者自然也被当做封建势力的卫道者来加以攻击和批判,这就显得有失偏颇了。1、在对待传统文化上面,上文曾经提到过,新文化运动的初衷和目的是将传统文化进一步的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传统文化毕竟存在不少落后、封闭甚至是野蛮的东西,这就使得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或多或少的带有了一定的偏见,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一定是腐朽与落后的东西,是应该加以摒弃的。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以其文明性与进步性而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所推崇,于是乎,用西方思想来消解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便成为了新文化运动中不少知识分子的利器。事实上,这种全盘西化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致命的,因为它从根本上摧毁了传统文化的格局与体制。虽然全盘西化这个词语是胡适先生与1929年在《中国文化的今日冲突》中才正式提及的,但是这种思潮在新文化运动当中,在精英阶层的引导下,已于部分民众心中根深蒂固。这种错误的认知严重的危害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2、以钱玄同为首的激进派主张废除汉字,这无疑是错误的。按照钱玄同的看法,汉字难认、难记、难写,不利于普及教育、发展国语文学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而与此相似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实际是非常片面和偏激的看法。事实上,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有着深厚的民族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汉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经久不衰,充分的说明了汉字顽强的生命力,汉字的空间架构等方面的美感和科学性都是其他拼音文字所不能比拟的。钱玄同等人所主张的“废除汉字”,无疑是在当时激进的知识分子全盘西化的思潮影响下产生的相当错误的认识。 3、由于新文化运动存在部分“全盘西化”的错误主张,这也使得新文化运动遭到了部分传统文化捍卫者的反对,于是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不可避免的对这些人进行了批判。例如向来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在世界上进行宣传和阐释的辜鸿铭,就曾经就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中关于西化的主张与胡适人进行一系列的论战。类似的例子还有杜亚泉,林琴南等等。新文化运动对待这些人,往往是将之作为封建卫道士加以讽刺和抨击,却忽略了他们所提倡的对传统文化的捍卫与保留,就这一点上来说,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也是存在有一定偏见与误解的。 综上所述,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与初衷虽然是将传统文化加以发扬与改善,但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不客观,不冷静的认知以及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新文化运动在进行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全盘西化与完全摒弃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这也就说明了新文化运动还是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盲目性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新文化运动在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探求的过程中也对其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相关参考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
苏共二十大及其对个人崇拜的批判1956年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下简称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这次大会确定的路线以及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对苏联国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拉萨尔是德国工人运动史上著名的活动家。他早年曾参加德国1848年革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德国工人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时,他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他的机会主义思想对德国工人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
中国大革命史第二章大革命的兴起第七节反对国家主义派和对甲寅派、现代评论派的批判一、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五卅”运动前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在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同时,也进行了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国家主
1919年5月“不许干涉苏俄”运动英国无产阶级开展的反对本国资产阶级政府武装干涉苏俄的革命斗争。十月革命胜利后,英国无产阶级把捍卫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斗争同争取基本民主权利的斗争结合起来,并
批林批孔运动——批判林彪和孔老二的政治运动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飞机外逃,机毁人亡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1973年7月,毛泽东指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犯法的。认为法家在历史上是向前进
世界近代史··法国启蒙运动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在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封建意识形态发起全面的批判,企图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偏见、神学教条、独裁
太平天国运动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严重动摇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英勇地抗击了外国侵略者,捍卫了民族尊严,使西方列强迅速殖民地化中国的企图受到